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皮微粒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
1
作者 李定宪 郭小芹 孙奕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539-542,共4页
微粒(microparticle,MP)是细胞激活、损伤或凋亡后从细胞膜脱落的直径小于1μm的小囊泡。其表面携带有磷脂成分(主要是磷脂酰丝氨酸)和来源细胞的蛋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发现人血清中含有亚细胞的血小板样促凝血因子,其后首... 微粒(microparticle,MP)是细胞激活、损伤或凋亡后从细胞膜脱落的直径小于1μm的小囊泡。其表面携带有磷脂成分(主要是磷脂酰丝氨酸)和来源细胞的蛋白。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发现人血清中含有亚细胞的血小板样促凝血因子,其后首次运用电镜技术鉴定出这种亚细胞因子就是血小板起源的MP,并命名为“血小板尘”,它能像完整血小板那样以相同方式促进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疾病 微粒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与实验室检测特点 被引量:9
2
作者 王若飞 李伟 +4 位作者 丁天鹏 孙庆明 何永林 施根林 李定宪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227-2228,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检测指标的特点。方法收集住院或门诊病历238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对各中医证型的肝功能、HBV-DNA、HBeAg等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中医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检测指标的特点。方法收集住院或门诊病历238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对各中医证型的肝功能、HBV-DNA、HBeAg等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最多、占73.1%,其次为肝胆湿热证(19.8%)和脾肾阳虚证(5.0%);肝胆湿热证患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各中医证型(P<0.05);各中医证型HBV-DNA水平分布最多者均在大于107copies/ml区间;肝胆湿热证患者ALT、AST水平最高(P<0.05),而TBIL水平以肝肾阴虚证患者最高(P<0.05),PT水平以瘀血阻络证患者最高(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且各中医证型的HBeAg阳性率、HBV-DNA水平及肝功能指标有其不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中医辨证 检测指标
下载PDF
275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施根林 刘金波 +1 位作者 凌玲 李定宪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0期4094-4095,共2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疗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妇科就诊的275例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进行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疗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妇科就诊的275例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进行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75例标本中阳性173例,总阳性率62.9%。在173例阳性患者中Uu单一感染130例,占75.1%;Mh单一感染5例,占2.9%;Uu+Mh混合感染38例,占22.0%。在12种常规测试的抗菌药物中,强力霉素(DOX)、美满霉素(MIN)和交沙霉素(JOS)敏感率均在90%以上;对氧氟沙星(OFL)、司帕沙星(SPA)、罗红霉素(ROX)、阿奇霉素(AZI)、克拉霉素(CLA)、螺旋霉素(ASP)和左氧氟沙星(LEV)的敏感性,单纯Uu感染患者明显高于Uu+Mh混合感染患者(P<0.01)。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已不适合作为经验用药的选择,DOX、MIN和JOS可作为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对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的患者,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以减少和预防支原体耐药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支原体感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下载PDF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清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进展中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惠 祝峰 +1 位作者 刘金波 李定宪 《现代医药卫生》 2012年第22期3390-3391,共2页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及尿微量清蛋白(U-mAlb)检测在糖尿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武警江苏总队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作为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HbA1c、U-mAlb、葡...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及尿微量清蛋白(U-mAlb)检测在糖尿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武警江苏总队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2型糖尿病患者240例作为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HbA1c、U-mAlb、葡萄糖(GLU)水平并分析HbA1c与U-mAlb的关系。结果 HbA1c 6.0%-6.9%时U-mAlb已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HbA1c、GLU与U-mAlb之间相关性都不明显,r分别为0.220和0.076。结论糖尿病患者不但要定期检测HbA1c和GLU来观察血糖控制的情况,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而且更应同时检测U-mAlb,用于判断肾功能损伤的程度,从而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诊断 糖尿病肾病 治疗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蛋白尿
下载PDF
内皮微粒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诊断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静 崔节伟 +2 位作者 李定宪 曹伟科 孙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3323-3327,共5页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与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极为密切,内皮微粒脱落于激活或凋亡的内皮细胞,能直接而特异地反映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检测血浆中内皮微粒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监测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探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循环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的变化及与急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同基因和同种异基因大鼠腹腔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后5d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并进行Banff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144+内皮微粒数量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分析内皮微粒的数量和表型与肾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Bnaff评分明显增加(P<0.01),肾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强(P<0.01);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异基因移植组CD144+内皮微粒的数量和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内皮微粒的水平明显增加(P<0.01)。内皮微粒的数量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呈正相关(P<0.01),携带细胞间黏附分子1内皮微粒的水平与移植肾脏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提示肾移植后对内皮微粒数量和表型进行检测对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肾移植 异基因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细胞间黏附分子1
下载PDF
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血管吻合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定宪 祝峰 胡有根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635-1635,共1页
大鼠肾移植模型是研究免疫排斥的重要实验手段。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有关大鼠肾移植方法的基础上,对大鼠原位肾移植技术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一种稳定实用的大鼠肾移植模型。
关键词 肾移植模型 大鼠 吻合方法 血管 实验手段 免疫排斥 移植方法 移植技术
原文传递
19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若飞 丁天鹏 +3 位作者 李定宪 龚英英 周志虹 夏云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31-1432,1466,共3页
目的分析近3年医院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株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治疗SAU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对196株SAU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SAU培养与鉴定,采用CLSI... 目的分析近3年医院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分离株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治疗SAU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帮助。方法对196株SAU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SAU培养与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96株SAU中,48.5%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1.5%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在95株MRSA中,ICU、呼吸科、神经内科检出率较高,儿科检出率相对较低;SAU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MRSA的耐药率均高于MSSA。结论 SAU引起的耐药现象严重,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原文传递
医院床头柜表面病原菌污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金波 凌玲 李定宪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6056-6058,共3页
目的探讨医院床头柜的带菌状况,了解床头柜病原菌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棉拭子倾注法分别选取有细菌感染患者的床头柜表面(1组)、有细菌感染患者的相邻床头柜或同一病房内的床头柜表面(2组)、无细菌... 目的探讨医院床头柜的带菌状况,了解床头柜病原菌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棉拭子倾注法分别选取有细菌感染患者的床头柜表面(1组)、有细菌感染患者的相邻床头柜或同一病房内的床头柜表面(2组)、无细菌感染患者的床头柜表面(3组)及用"84"消毒液消毒后的床头柜表面(4组)进行采样,计算菌落数及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1、2、3组细菌总数平均值均>10CFU/cm2,4组细菌总数均达标;各组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1组41.4%、2组40.0%、3组31.1%、4组5.0%,3组低于1、2组,4组明显低于1、2、3组,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占50.8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8.03%,与同时期患者感染的菌种相比,床头柜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普遍低于临床患者。结论应重视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加强卫生学监测,有效预防与控制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消毒 病原菌 监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