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力对增生性瘢痕的影响及TGFβ1/Smad通路在其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曹鹏 王运帷 +4 位作者 姚明 李少珲 陈阳 张浩 官浩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71-475,共5页
增生性瘢痕(HPs)常发生在伤口异常愈合后,是皮肤组织损伤后胶原过度合成和异常增生导致的病理性瘢痕,是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目前,HP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注射治疗、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冷冻疗法、压力治疗、机械减张及... 增生性瘢痕(HPs)常发生在伤口异常愈合后,是皮肤组织损伤后胶原过度合成和异常增生导致的病理性瘢痕,是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目前,HPs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注射治疗、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治疗、冷冻疗法、压力治疗、机械减张及手术等多种方法。然而,在手术治疗之前,通常人们更愿意接受非手术治疗方法来抑制和减轻瘢痕的形成;且对于大面积的烧伤或创伤患者,手术治疗方法往往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因此,非手术治疗和预防瘢痕形成的方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据大量文献报道,持续的机械张力可诱导HPs的形成,而机械压力是目前治疗HP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调节胶原合成及瘢痕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诸多研究也表明,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在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Ps的治疗和预防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世界性难题之一,尽管有大量学者对HPs的治疗和预防进行了诸多研究,但人类对于这一临床难题的确切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机械力对HPs的影响及TGFβ1/Smad通路在其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分析显得非常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力 增生性瘢痕 信号通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多学科诊疗理念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与探索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运帷 曹鹏 +4 位作者 朱冠男 张清怡 陈阳 李少珲 官浩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4191-4195,共5页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皮肤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高度恶性体表肿瘤,因传统诊断路径的早期确诊率和分期准确性不高,且单一外科手术治疗预后不佳,导致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皮肤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高度恶性体表肿瘤,因传统诊断路径的早期确诊率和分期准确性不高,且单一外科手术治疗预后不佳,导致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理念下将现有各学科的诊疗方法优化整合,实现CMM患者的全程、连续、个体化精准诊疗,逐渐发展为外科治疗CMM的国际新趋势。本文总结近年来CMM外科治疗的新进展,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理念下CMM外科治疗的优势,并对未来建立和发展MDT提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多学科诊疗 外科治疗
下载PDF
小鼠真皮毛乳头细胞外囊泡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
3
作者 王运帷 张浩 +6 位作者 曹鹏 张万福 佟琳 李少珲 陈阳 韩超 官浩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8-265,共8页
目的探讨小鼠真皮毛乳头细胞外囊泡(DPC-EV)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1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提取触须的原代真皮毛乳头细胞(DPC)并成功鉴定。取第3~5代DPC,于培养24 h采用超高速离... 目的探讨小鼠真皮毛乳头细胞外囊泡(DPC-EV)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10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提取触须的原代真皮毛乳头细胞(DPC)并成功鉴定。取第3~5代DPC,于培养24 h采用超高速离心法提取DPC-EV,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粒径(样本数为3)。将第3代HSF分为DPC-EV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分别加入DPC-EV、PBS培养,行细胞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5),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培养0(行饥饿处理12 h后、加入DPC-EV或PBS前)、24、48、72、96 h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4),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24 h细胞中Krüppel样因子4(KLF4)的蛋白表达情况。取第3代HSF,加入DPC-EV培养24 h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HSF分为空白对照组、KLF4敲低组和KLF4过表达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细胞仅常规培养48 h,KLF4敲低组和KLF4过表达组细胞均先加入KLF4敲低病毒培养24 h,而后KLF4敲低组细胞常规培养24 h,KLF4过表达组细胞加入KLF4过表达病毒培养24 h。于培养48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KLF4、α-SMA、ColⅠ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培养24 h,提取的DPC-EV为囊泡状结构,平均粒径108.8 nm。划痕后24 h,PBS组HSF的迁移率为(54±10)%,明显高于DPC-EV组的(29±8)%(t=4.37,P<0.05)。培养48、72、96 h,DPC-EV组HSF的增殖水平均明显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4.06、5.76、6.41,P<0.05)。培养24 h,DPC-EV组HSF中α-SMA和ColⅠ的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而KLF4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培养48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KLF4敲低组HSF中KLF4的蛋白表达下调,α-SMA及ColⅠ的蛋白表达均上调;与KLF4敲低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HSF中的KLF4的蛋白表达上调,ColⅠ和α-SMA的蛋白表达均下调。结论小鼠DPC-EV可抑制人HSF的增殖和迁移,并通过激活KLF4抑制人HSF中纤维化标志物α-SMA和ColⅠ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胞外囊泡 成纤维细胞 Krüppel样因子4 真皮毛乳头细胞
原文传递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纪要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少珲 钟宁 +1 位作者 舒斌 官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14-916,共3页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于10月24-27日在福建福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一个中国,一个标准”。会议共收到投稿1798篇,注册代表人数1060人,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18年学术年会于10月24-27日在福建福州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一个中国,一个标准”。会议共收到投稿1798篇,注册代表人数1060人,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围绕主题,采用学术辩论、手术直播、两岸论坛、奖项评选等多种新颖形式就烧伤重点领域的专业热点问题为与会代表们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平台,会议现场气氛热烈。2019年度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定于珠海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会议 学术
原文传递
负压伤口疗法在难固定部位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少珲 张万福 +6 位作者 胡晓龙 王耘川 韩飞 计鹏 韩夫 胡大海 官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8-533,共6页
目的对比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与常规打包加压包扎在难固定部位创面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难固定部位需行中厚皮移植术患者129例,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对比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与常规打包加压包扎在难固定部位创面中厚皮移植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2019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难固定部位需行中厚皮移植术患者129例,纳入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中厚皮移植术后难固定部位是否采用了NPWT将患者分为NPWT组67例[男41例、女26例,年龄(32±6)岁]和常规加压包扎组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30±5)岁]。2组患者难固定部位清创移植中厚皮后,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创面采用干纱布填塞后,绷带常规加压包扎;NPWT组患者创面干纱布填塞后放置引流泡沫或引流管,半透膜粘贴密闭,行持续负压吸引,压力范围-16.6^-9.9 kPa。NPWT组于术后5 d、常规加压包扎组于术后7 d首次换药时打开包扎,观察并计算皮片成活面积和比例、血肿面积和比例、皮片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另统计术后换药次数和住院天数。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Cox近似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为(420±94)cm^2,明显大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322±97)cm^2(t′=12.33,P<0.01);NPWT组患者的皮片成活面积比例为(97.0±2.3)%,明显高于常规加压包扎组的(74.4±4.8)%(t′=50.11,P<0.01)。(2)首次换药时,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为(31.7±10.1)cm^2,明显大于NPWT组的(3.2±0.7)cm^2(t′=23.04,P<0.01);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的皮片血肿面积比例为(7.3±2.3)%,明显高于NPWT组的(0.7±0.3)%(t′=76.21,P<0.01)。(3)首次换药时,NPWT组患者中皮片移动1例、无皮片边缘撕裂病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1.5%(1/67);常规加压包扎组患者中皮片移动4例、皮片边缘撕裂2例,皮片并发症发生率为9.7%(6/62)。NPWT组患者皮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加压包扎组(P<0.05)。(4)NPWT组患者术后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7.93,P<0.01),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常规加压包扎组(t=11.71,P<0.01)。结论在难固定部位中厚皮移植术中,持续NPWT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皮片成活率,减少植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伤口疗法 皮肤移植 包扎 中厚皮
原文传递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纪要
6
作者 钟宁 李少珲 官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87-1088,共2页
2020年10月28-31日,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下称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Burns&Trauma》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 2020年10月28-31日,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下称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Burns&Trauma》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英雄城南昌顺利召开。本次年会的内容继续围绕"一个中国,一个标准——手术的艺术与规范"的主题展开,借助网络平台展示了烧伤学科最新手术和各种操作,国内著名专家在线讲解讨论,明确了烧伤相关手术的基本原则,展现了交叉学科和本学科内同道的精湛操作技能,体现了百花齐放的独到见解。会议历时3 d,线下会议1 d、线上会议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线下 交叉学科 网络平台 英雄城 江西省医学会 操作技能 电子版
原文传递
压力对增生性瘢痕形成及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曹鹏 王运帷 +6 位作者 姚明 李少珲 陈阳 朱婵 冷倩 任丽颖 官浩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7期804-813,共10页
目的研究压力对增生性瘢痕(HTS)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和Mad同源物蛋白(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2只(空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用直径为1 cm的圆形打孔器在每侧兔耳腹侧标记出4个圆形创面,... 目的研究压力对增生性瘢痕(HTS)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和Mad同源物蛋白(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2只(空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用直径为1 cm的圆形打孔器在每侧兔耳腹侧标记出4个圆形创面,用手术小圆刀沿标记线切开皮肤全层至兔耳软骨膜,分离软骨膜及全层皮肤,刮除创面残留组织,暴露创面,术后第28天观察瘢痕形成情况。兔耳HTS模型构建成功后进行分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兔左耳设为实验组,右耳为对照组,用抽签法于每侧兔耳选取2个HTS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24个。实验组:使用4-0尼龙丝线将直径为1.5 cm的圆形钕铁硼磁铁垫上压力垫片缝合至兔耳软骨上,使用Flexiforce压力传感器测量压力大小并每周进行调整,将压力控制在20~25 mmHg(1 mmHg=0.133 kPa),每天持续时间≥23 h;对照组:不做处理。在施加压力后第40天观察兔耳瘢痕大体形态,并切取组织行HE、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研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成纤维细胞数、角质层厚度;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Smad3、Ⅰ型胶原(Collagen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Ⅲ)、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GF-β1、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及Smad3磷酸化蛋白(p-Smad3)相对表达量(p-Smad3与Smad3蛋白表达量的比值)。使用Excel 2019、GraphPad Prim 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只兔共形成96个创面,有27个创面无明显增生,其余69个创面形成突出皮肤表面、质地坚硬、暗红色的瘢痕增生样组织块,瘢痕形成率为71.9%(69/96)。施加压力后第40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瘢痕外观凸起明显降低,硬度变软,颜色稍浅;HE染色和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中角质层厚度、SEI和成纤维细胞数分别为(69.33±6.03)μm、1.30±0.08、(236.30±14.64)个/视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4.00±10.15)μm、1.72±0.05、(320.30±14.57)个/视野(均P<0.01),真皮层未见丰富的毛细血管、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排列有序,且较稀疏。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TGF-β1、Smad3、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8±0.08、0.58±0.05、0.04±0.01、0.15±0.02、0.31±0.03,均低于对照组的1.00±0.07、1.00±0.05、1.00±0.08、1.00±0.10、1.00±0.06(均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TGF-β1、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及Smad3磷酸化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0.03、0.07±0.01、0.43±0.03、0.53±0.03、0.54±0.03,均低于对照组的1.02±0.06、0.93±0.05、0.92±0.03、0.82±0.03、0.92±0.03(均P<0.01)。结论压力疗法可明显抑制瘢痕的增生,改善HTS组织结构,有利于胶原纤维蛋白的正常排列,减少胶原蛋白的过度沉积;压力疗法可能通过调控TGF-β1/Smad信号通路来抑制瘢痕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压力治疗 增生性瘢痕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3蛋白质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曹鹏 王运帷 +7 位作者 官浩 杨云舒 李少珲 陈阳 朱婵 万瑀 任丽颖 姚明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62-1169,共8页
目的探讨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3~5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 于每侧兔耳腹面制作5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术后0(即刻)、7、14、21、28 d所... 目的探讨机械张力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6只3~5个月龄雌雄不拘新西兰大白兔, 于每侧兔耳腹面制作5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术后0(即刻)、7、14、21、28 d所有兔耳创面外观。术后28 d, 计算瘢痕形成率。将每只兔左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张力组并采用螺旋扩弓器持续扩弓, 将每只兔右耳的3个成熟瘢痕纳入假张力组并仅缝合螺旋扩弓器不扩弓, 每组共18个瘢痕。经机械张力处理(以下简称处理)40 d, 观察2组兔耳瘢痕组织颜色、质地。处理40 d, 观察并计算瘢痕增生指数(SEI), 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mRNA表达, 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瘢痕组织中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术后0 d, 所有兔耳均形成5个新鲜创面;术后7 d, 可见创面结痂;术后14 d, 大部分创面已上皮化;术后21 d, 可见全部创面上皮化;术后28 d, 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瘢痕。术后28 d, 瘢痕形成率为75%(45/60)。处理40 d, 张力组的兔耳瘢痕组织凸起较假张力组明显, 瘢痕组织较硬, 颜色较红润;张力组兔耳瘢痕的SEI为2.02±0.08, 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1.70±0.08(t=5.07, P<0.01)。处理40 d, 与假张力组相比, 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角质层变厚, 真皮层可见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胶原排列更加紊乱, 呈结节状或旋涡状分布。处理40 d, 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中TGF-β1、Smad3、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1.81±0.25、5.71±0.82、7.86±0.56、4.35±0.28、5.89±0.47, 分别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1.00±0.08、1.00±0.12、1.00±0.13、1.00±0.14、1.00±0.14(t值分别为5.36、9.82、20.60、18.26、17.13, P值均<0.01);张力组兔耳瘢痕组织中TGF-β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α-SMA的蛋白表达和Smad3磷酸化水平分别为0.865±0.050、0.895±0.042、0.972±0.027、1.012±0.057、0.968±0.087, 分别明显高于假张力组的0.657±0.050、0.271±0.029、0.631±0.027、0.418±0.023、0.511±0.035(t值分别为5.08、21.27、15.55、16.70、8.40, P值均<0.01)。结论机械张力会刺激瘢痕增生, 抑制真皮层胶原纤维的正常排列, 加剧胶原纤维的沉积, 从而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消退起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机械张力激活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蛋白质类 机械张力
原文传递
249例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晋 付晓蕊 +5 位作者 沈括 赵明 王璟 李少珲 郭凯 谢松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3742-3746,共5页
目的分析热力烧伤患者的创面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烧伤感染的防治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49例热力烧伤住院患者送检创面标本分离的病原菌结果。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 目的分析热力烧伤患者的创面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烧伤感染的防治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249例热力烧伤住院患者送检创面标本分离的病原菌结果。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学鉴定,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2018年1月-2020年12月,共纳入249例热力烧伤创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527株,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273株,51.80%),其次是革兰阳性菌(242株,45.92%)和真菌(12株,2.28%)。构成比前4位的细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3.59%)、鲍氏不动杆菌(16.32%)、铜绿假单胞菌(11.76%)、肺炎克雷伯菌(7.78%)。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替加环素敏感;鲍氏不动杆菌除对替加环素外,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的整体耐药率不高;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药耐药趋势,对四环素、替加环素比较敏感。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居于2018-2020年热力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的前3位;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形势严峻,临床医师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创面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原文传递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小鼠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沈括 王许杰 +5 位作者 刘开拓 李少珲 李晋 张锦鑫 王洪涛 胡大海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5-226,共12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小鼠RAW264.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0年6—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手术的3例女性患者(10~25岁)废弃脂肪组织,采用...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小鼠RAW264.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和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0年6—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部手术的3例女性患者(10~25岁)废弃脂肪组织,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提取ADSC,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鉴定。使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提取人ADSC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检测粒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β肌动蛋白的蛋白表达。将人ADSC外泌体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12 h后,观察RAW264.7细胞对人ADSC外泌体的吞噬情况。将RAW264.7细胞分为采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刺激适宜时间的PBS组及内毒素/脂多糖(LPS)刺激相应时间点的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每组3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及IL-10的mRNA表达。将RAW264.7细胞分为PBS组、单纯LPS组、LPS+ADSC外泌体组,每组3孔,按前一实验筛选的时间进行相应刺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IL-1β、TNF-α、IL-6、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蛋白表达。取24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DSC外泌体组和PBS组,每组12只,在背部造成1 cm×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2组小鼠创面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伤后1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创面组织IL-1β、TNF-α及IL-6的mRNA表达。伤后3、6、9、12、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未愈合率;伤后15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检测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及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CD31表达及血管新生情况;免疫荧光法检测创面Ki67阳性细胞比、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及两者的荧光强度。动物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培养12 h,细胞呈典型梭形结构,经流式细胞术鉴定为ADSC。外泌体呈囊泡状,粒径29~178 nm,表达CD9、CD63及TSG101而不表达β肌动蛋白。共培养12 h后,人ADSC外泌体成功被RAW264.7细胞吞入细胞质。LPS刺激2 h组、LPS刺激4 h组、LPS刺激6 h组、LPS刺激12 h组、LPS刺激24 h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39.10、14.55、28.80、4.74,48.80、22.97、13.25、36.34,23.12、18.71、29.19、41.08,11.68、18.06、8.54、43.45,62.31、22.52、21.51、37.13,P<0.01),选择各种炎症因子表达均高表达的刺激12 h作为后续实验时间点。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IL-10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PBS组(t值分别为44.20、51.26、14.71、8.54,P<0.01);LPS+ADSC外泌体组RAW264.7细胞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单纯LPS组(t值分别为22.89、25.51、8.03,P<0.01),而IL-10、TGF-β和VEGF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单纯LPS组(t值分别9.89、13.12、7.14,P<0.01)。刺激12 h后,单纯LPS组RAW264.7细胞iNOS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PBS组和LPS+ADSC外泌体组(t值分别为11.20、5.06,P<0.05或P<0.01),Arg1蛋白表达明显低于LPS+ADSC外泌体组(t=15.01,P<0.01)。伤后1 d,ADSC外泌体组小鼠血清中IL-1β和TNF-α浓度及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IL-6 mRNA表达均明显低于PBS组(t值分别为15.44、12.24,9.24、7.12、10.62,P<0.01)。伤后3、6、9、12、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未愈合率分别为(73.2±4.1)%、(53.8±3.8)%、(42.1±5.1)%、(24.1±2.8)%、0,均分别明显低于PBS组的(82.5±3.8)%、(71.2±4.6)%、(52.9±4.1)%、(41.5±3.6)%、(14.8±2.5)%(t值分别为4.77、8.93、5.54、7.63、7.59,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皮肤附件缺损长度明显长于ADSC外泌体组(t=9.50,P<0.01),CVF明显低于ADSC外泌体组(t=9.15,P<0.01)。伤后15 d,ADSC外泌体组小鼠创面组织CD31阳性表达和新生血管数(t=12.99,P<0.01)明显多于PBS组,Ki67阳性细胞比明显高于PBS组(t=7.52,P<0.01)。伤后15 d,PBS组小鼠创面组织iNOS和Arg1双阳性细胞比为(12.33±1.97)%,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的(1.78±0.29)%(t=13.04,P<0.01),且iNOS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Arg1荧光强度明显强于ADSC外泌体组,iNOS阳性细胞和Arg1阳性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ADSC外泌体组(t=35.16,P<0.01)。结论人ADSC外泌体可以减轻小鼠RAW264.7细胞的炎症反应,在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中减少巨噬细胞浸润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分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强创面细胞增殖,加速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炎症 外泌体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原文传递
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修复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1
作者 向胜涛 赵玲珑 +7 位作者 于学军 郑文 滕云升 梁高峰 安伟 施小强 张万福 李少珲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0年第4期281-286,共6页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设为观察组;另外1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修复,设为对照组。一期手术2组均为清创后采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及脱位,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二期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时,观察组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进行修复。观察皮瓣是否成活、是否有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计算患者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对2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对照组1例分别于术后1、2 d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缓解。观察组1例出现皮瓣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缓解。术后24个月足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0.9%;对照组:优1例,良3例,可7例,优良率36.4%。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24)。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8.0(4.0,8.0)、12.0(12.0,16.0)和16.0(16.0,16.0)分;对照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4.0(4.0,4.0)、12.0(8.0,12.0)和12.0(12.0,12.0)分。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5、-2.280、-3.031,P=0.030、0.023、0.002)。结论带血管的髂骨瓣及腓骨瓣为足部骨质缺损提供理想供骨;足底内侧皮瓣为修复前足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良好的供区,修复后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良好、外观满意、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底皮肤耐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能覆盖创面,但术后外观差,感觉恢复较差,易滑移及破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损伤 外科皮瓣 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 髂骨瓣 腓骨瓣 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学术引领 模式创新 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召开
12
作者 李少珲 官浩 钟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20年第21期7-7,共1页
10月28—31日,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南昌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Burns and Trauma协办。受新冠肺炎疫... 10月28—31日,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南昌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医学会、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Burns and Trauma协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历时3天,其中1天为线下、2天为线上,会议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医学会 网络直播 线下 模式创新 江西省医学会 学术年会
原文传递
Krüppel样因子4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运帷 刘洋 +4 位作者 曹鹏 张清怡 陈阳 李少珲 官浩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47-1056,共10页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4(KLF4)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特点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为烧创伤脓毒症的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与从10只6~8周龄雄性C57BL... 目的探讨Krüppel样因子4(KLF4)在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的表达特点与作用及其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与脏器损伤的作用,为烧创伤脓毒症的靶向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与从1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中提取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M)进行实验。采用内毒素/脂多糖(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未处理)、1、2、4、6、8、12、24 h构建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CC趋化因子配体2(CCL2)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据此确定后续部分实验LPS处理时间。用LPS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0、8 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KLF4的定位与蛋白表达;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DESeq2软件筛选2种处理时间细胞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采用LPS分别处理RAW264.7巨噬细胞与PM 0、1、2、4、6、8、12、24 h,分别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的mRNA与蛋白表达。将RAW264.7巨噬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与KLF4过表达组,分别转染对应质粒后用LPS处理0、8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KLF4、IL-1β、IL-6、CCL2与TNF-α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KLF4蛋白表达。前述实验样本数均为3。将40只6~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LF4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注射相应转染注射液后构建盲肠结扎穿孔脓毒症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2组小鼠中各选取12只,观察建模后72 h内生存情况。于建模后8 h取2组分别剩余的8只小鼠,先行眼球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6水平,采用干化学法检测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后取心脏、肺脏、肝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损伤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Cochran&Cox近似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检验、Brown-Forsythe和Welch单因素方差分析、Dunnett T3检验、log-rank(Mantel-Cox)检验。结果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 h与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mRNA表达、LPS处理4~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 mRNA表达、LPS处理8 h和12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CCL2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4~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TNF-α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LPS处理4~8 h PM中IL-1β与CCL2 mRNA表达、LPS处理2~24 h PM中IL-6 mRNA表达以及LPS处理2~12 h PM中TNF-αm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选取8 h作为后续部分实验的LPS处理时间。KLF4主要定位在RAW264.7巨噬细胞的细胞核中。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蛋白表达明显减少;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有1470个差异表达显著的DEG,包括转录表达显著下调的KLF4[错误发现率<0.05,log2(差异倍数)=-2.47]。与LPS处理0 h比较,LPS处理6~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 mRNA表达、LPS处理1~24 h RAW264.7巨噬细胞与PM中KLF4蛋白表达以及LPS处理4~24 h PM中KLF4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LPS处理0、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KLF4的mRNA(t'值分别为17.03、8.61,P<0.05或P<0.01)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LPS处理0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6、CCL2的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29、3.40,P<0.05或P<0.01),LPS处理8 h RAW264.7巨噬细胞中IL-1β、IL-6、CCL2、TNF-α的mRNA表达均显著下降(t值分别为10.52、9.60、4.58、8.58,P<0.01)。KLF4过表达组小鼠建模后72 h内生存比例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χ^(2)=4.01,P<0.05)。建模后8 h,KLF4过表达组小鼠血清中IL-1β、IL-6与ALT、AST水平分别为(161±63)、(476±161)pg/mL与(144±24)、(264±93)U/L,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57±58)、(654±129)pg/mL与(196±27)、(407±84)U/L(t值分别为3.16、2.44与4.04、3.24,P<0.05或P<0.01)。建模后8 h,与阴性对照组比较,KLF4过表达组小鼠心脏、肺脏、肝脏的组织结构紊乱减轻,炎性渗出明显减少,脏器实质细胞病理样改变明显减轻。结论KLF4在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中表达显著下降,显著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反应;KLF4显著提高脓毒症小鼠生存率并缓解炎症反应与脓毒症相关脏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巨噬细胞 Kruppel样转录因子类 内毒素类 炎症反应 脏器损伤
原文传递
局部皮瓣交错结合自体中厚皮移植在关节部位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万福 徐婧 +6 位作者 韩飞 胡晓龙 李少珲 袁泽兵 胡大海 韩军涛 官浩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交错结合自体中厚皮移植在关节部位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烧烫伤致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患者80例,根据登记号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 目的探讨局部皮瓣交错结合自体中厚皮移植在关节部位瘢痕挛缩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烧烫伤致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患者80例,根据登记号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在行瘢痕松解后行创面修复。观察组患者测量关节部位形成创面的间距,沿两侧正常皮肤相反方向对应设计三角形皮瓣,剥离皮瓣后旋转90°,2个皮瓣交错对合,完整覆盖关节部位,皮瓣剥离后形成的上下2个创面,于背部或大腿外侧取自体中厚皮移植覆盖。对照组创面按照传统治疗方法,直接于背部或大腿外侧取大张自体中厚皮移植覆盖。门诊或网络随访6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计算2组治疗总有效率,统计2组术后抗瘢痕治疗时间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治愈28例(70.0%),有效11例(27.5%),无效1例(2.5%);对照组治愈20例(50.0%),有效14例(35.0%),无效6例(15.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2,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抗瘢痕治疗时间(41.93±8.16)d,低于对照组[(64.17±11.35)d],患者满意度评分(91.34±13.75)分高于对照组[(79.33±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742、11.102,P<0.05)。结论局部皮瓣交错结合分区中厚植皮为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的修复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后术区外形好,瘢痕挛缩轻,预后功能好,可作为传统关节部位瘢痕松解后自体中厚植皮治疗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关节挛缩 外科皮瓣 植皮
原文传递
背阔肌肌瓣在电烧伤后肩周肌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万福 徐婧 +5 位作者 胡晓龙 韩飞 佟琳 李少珲 向胜涛 官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22-628,共7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瓣在电烧伤后肩周肌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瓣在电烧伤后肩周肌力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20年9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3例伴有肩周严重损伤的电烧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9~55岁,对其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受伤肢体为左上肢8例、右上肢5例,均为Ⅲ~Ⅳ度焦痂创面,其中伴有肱二头肌缺损6例、三角肌缺损3例、肱三头肌缺损2例、肩周多条肌肉复合缺损2例。手术分2个阶段进行,Ⅰ期行肩周电烧伤创面清创探查,在保证全身状况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局部组织、保存肢体。最后1次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0 cm×6 cm~40 cm×15 cm,肌肉缺损面积为8 cm×4 cm~19 cm×12 cm,7例患者伴有肱骨外露。Ⅱ期根据残留肢体缺损程度,采用背阔肌肌瓣行肩周肌力重建,背阔肌肌瓣切取面积为15 cm×6 cm~20 cm×18 cm,剩余创面采用自体头部刃厚皮修复,肌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观察术后肌瓣成活和创面封闭情况及随访时供受区外观。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参照肩关节简明测试评分系统,自制问卷调查患者对肩部外观及功能恢复的满意度。结果术后13例患者肩周肌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片移植区域残余创面,其中1例患者经换药处理后愈合,1例患者换药后再次行自体头部刃厚皮移植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患者肩周肌瓣外形饱满、不臃肿,修复区域萎缩性瘢痕质地柔软,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肌瓣供区遗留线性缝合瘢痕,不影响整体外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主动外展活动度60~90°,上举120~180°,肌力恢复Ⅳ级以上8例、Ⅲ级5例;肩关节功能评定为优8例、良5例;10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非常满意,3例患者对肩周外观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背阔肌肌瓣的应用为肩周电烧伤后肌力重建提供了一种较佳选择,术区外形好,上肢功能预后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肩周 肌力重建 背阔肌肌瓣
原文传递
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在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晓龙 张万福 +5 位作者 韩飞 李少珲 袁泽兵 韩夫 佟琳 官浩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探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在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患者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12)和常规治疗组(n=... 目的探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在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皮肤外科于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患者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12)和常规治疗组(n=12)。2组患者均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根据感染创面的位置、血供及感染程度等因素,选择血运丰富的组织瓣进行修复。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关闭切口时应用医用皮肤减张闭合器,常规治疗组患者仅进行常规缝合。比较2组患者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拆线时间及瘢痕宽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VSS、VAS评分分别为(4.46±0.63)、(2.01±0.40)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6.20±1.19)、(3.59±0.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77、7.953,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拆线时间为(6.50±1.09)d,短于常规治疗组[(13.89±3.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30,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宽度为(5.72±1.12)mm,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15.33±3.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2,P<0.05)。本研究24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良好,常规治疗组3例患者术后1周出现局部皮肤红肿、渗出,经换药后缓解,并发症发生率25.00%;联合治疗组1例患者于术后3 d换药时发现局部皮肤发白,血运较差,后经调节闭合器的缝合力,减小负压装置压力后缓解,并发症发生率8.33%,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0,P>0.05)。联合治疗组术后患者满意度评价优良率83.3%,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结论在胸骨切开术后裂开手术治疗中早期应用医用减张闭合器,可减轻术后切口瘢痕,术后外观良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 伤口愈合 皮肤减张闭合器 胸骨切开术 温哥华瘢痕量表
原文传递
真皮毛乳头细胞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运帷 罗亮 +4 位作者 曹鹏 张清怡 李少珲 陈阳 官浩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22年第6期520-523,共4页
真皮毛乳头细胞(DPC)对毛囊再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体外培养条件下,如何提高DPC的毛囊诱导能力,是毛囊再生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DPC对毛囊形态发生的作用,回顾了DPC分离提取发展历程,总结了DPC培养技术进展,以期为DPC诱... 真皮毛乳头细胞(DPC)对毛囊再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体外培养条件下,如何提高DPC的毛囊诱导能力,是毛囊再生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DPC对毛囊形态发生的作用,回顾了DPC分离提取发展历程,总结了DPC培养技术进展,以期为DPC诱导毛囊再生的研究提供细胞分离培养的筛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 再生 真皮毛乳头细胞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