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Modic改变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崟坤 谢鑫荟 +1 位作者 戚天旭 吴小涛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114-119,共6页
Modic改变是指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影像学上的信号异常改变,其首次在腰椎椎体中被发现。颈椎与腰椎存在的生理不同,对于腰椎Modic改变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替代颈椎。虽然颈椎Modic改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人们对其发生发展及临床因素已经... Modic改变是指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在影像学上的信号异常改变,其首次在腰椎椎体中被发现。颈椎与腰椎存在的生理不同,对于腰椎Modic改变的研究并不能完全替代颈椎。虽然颈椎Modic改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人们对其发生发展及临床因素已经进行了一定研究并有了初步认识。然而,目前关于颈椎Modic改变的研究仍存在许多局限性和争议。本文作者回顾近年来有关颈椎Modic改变的相关文献,对颈椎Modic改变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机制、危险因素、临床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C改变 颈椎 危险因素 发生机制 综述
下载PDF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屈曲挛缩症伴脊柱侧凸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的对比研究
2
作者 李崟坤 邱俊荫 +5 位作者 史本龙 刘臻 毛赛虎 乔军 朱泽章 邱勇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1774-1780,共7页
目的比较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屈曲挛缩症(AMC)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结果并分析先天性脊柱畸形对AMC患者IONM的影响,评估IONM在AMC患者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 目的比较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屈曲挛缩症(AMC)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结果并分析先天性脊柱畸形对AMC患者IONM的影响,评估IONM在AMC患者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9例AMC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就诊并手术治疗的年龄及弯型相似的57例女性AIS患者作为对照组。AMC组男13例,女6例,年龄(15.2±5.6)岁,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为60.8°±27.7°;对照组年龄(14.6±4.4)岁,侧凸Cobb角为55.2°±14.2°。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基线状态下体感诱发电位(SSEPs)、经颅电刺激躯体运动诱发电位(TCeMEPs)的潜伏期和波幅,并比较伴与不伴先天性脊柱畸形的AMC患者IONM结果的差异性。结果19例AMC患者术中均成功获得SSEPs基线(100%),14例成功获得TCeMEPs基线。57例AIS患者均成功获得SSEPs及TCeMEPs监测基线。SSEPs-P40潜伏期、SSEPs-N50潜伏期、SSEPs-波幅、TCeMEPs-潜伏期、TCeMEPs-波幅在AMC与AIS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凹凸侧间TCeMEPs-波幅差值在AMC患者中较AIS患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0±185.6)μV比(68.1±311.4)μV,P=0.198]。SSEPs-波幅在伴先天性脊柱畸形AMC患者的凹侧为(1.4±1.1)μV,在不伴先天性脊柱畸形AMC患者的凹侧为(2.6±1.2)μV;SSEPs-波幅在伴先天性脊柱畸形AMC患者的凸侧为(1.4±0.8)μV,在不伴先天性脊柱畸形AMC患者的凸侧为(2.6±1.3)μV,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MC患者的SSEPs-P40潜伏期、SSEPs-N50潜伏期、SSEPs-波幅、TCeMEPs-潜伏期、TCeMEPs-波幅与AIS患者相似。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AMC患者的SSEPs-波幅较不合并先天性脊柱畸形的AMC患者有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先天性多发性关节屈曲挛缩症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矫形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
3
作者 李崟坤 史本龙 +4 位作者 刘臻 毛赛虎 乔军 朱泽章 邱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146-1154,共9页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一期后路Ponte截骨松解置钉+Halo-股骨髁上牵引、二期后路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61例,男23例、...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分期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采用一期后路Ponte截骨松解置钉+Halo-股骨髁上牵引、二期后路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61例,男23例、女38例,年龄22.0(18.0,25.5)岁。病因包括特发性26例、先天性17例、神经肌源性16例、马方综合征伴脊柱侧后凸2例,胸弯49例、胸腰弯3例、胸腰双弯9例,顶椎位于T5水平1例、T7水平2例、T8水平9例、T9水平15例、T10水平23例、T11水平8例、T12水平1例、L1水平2例,主弯柔韧性为13.5%±8.6%。测量术前、牵引后、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的主弯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coronal trunk shift,CTS)、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等参数,采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生活质量,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结果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0(24.0,26.5)个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和最大后凸Cobb角分别为121.4°±13.9°、86.8°±20.0°,后路松解牵引后分别为94.1°±18.7°、66.9°±15.3°,二期后路上棒矫形术后即刻分别为78.5°±20.3°、54.7°±1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9.5°±20.1°、53.2°±11.3°,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0.54,P<0.001;F=93.74,P<0.001),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VA、TK、LL、PI、PT、SS与术后即刻相比均无明显矫正丢失(P>0.05)。术前CTS为(17.1±9.8)mm、术后即刻为(17.5±11.4)mm、末次随访时为11.1(5.9,2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P=0.035);末次随访与术后即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末次随访时,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为80.0(75.0,85.0)分、一般健康状况为82.0(69.5,87.0)分、社会功能为75.0(62.5,75.0)分,较术前均有改善(Z=-2.11,P=0.035;Z=-3.64,P<0.001;Z=-2.07,P=0.039)。牵引过程中1例患者发生牵引钉道感染,2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期置钉术后发现置钉不良3例,术后即刻出现冠状面失衡2例、矢状面失衡1例,术后3年随访时出现断棒1例。结论一期后路Ponte截骨松解置钉+Halo-股骨髁上牵引、二期后路矫形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矫形效果,术后2年随访矫正维持良好,是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矫形外科手术 截骨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