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0,共27页
中国道路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总体性问题的根本、根据和基础,中国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探索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立足大历史观,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避免陷入“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陷阱。要... 中国道路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总体性问题的根本、根据和基础,中国道路本质上就是中华民族探索和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只有立足大历史观,才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避免陷入“中国道路、西方话语”的陷阱。要重构史观,了解、学习、借鉴、批判和超越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的思想素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走向及趋势,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为分析历史演变机理、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5000多年文明史以及100多年党史、70多年新中国史、6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和40多年改革开放史,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要重构文明,以“第二个结合”理论创新成果指引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与回归、守正与创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重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立比较完整、完善的关于中国道路阐释的自主知识体系,形成有关中国道路理论的特色方式、特色理论视域、特色学派,以揭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能够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要抓紧构建新时代中国学和世界中国学,实现自我视角和他者视角相互交织、比较平衡的文明交流和研究范式。要高度关注当前世界中国学研究中七大具有全局性的“中国问题”,包括汤因比之问、彭慕兰之问、李约瑟之问、康德拉季耶夫之问、福山之问、雷默之问、李希霍芬之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不断深化对中国道路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索,形成富有创造性和价值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中国道路的思想建构和实践指导做出历史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历史观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新时代中国学 世界中国学
下载PDF
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内容丰富...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内容丰富、开放发展的思想体系。其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百余年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成果,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其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21世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科学体系,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必须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将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凝聚民族复兴力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中原学离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还有多远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庚香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15,共7页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来定位、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进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学问化、学术... 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高度来定位、研究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推进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学问化、学术化、学科化、学派化表达,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新时代中国学、世界中国学视野下,中原学要确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研究方向,回答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道路的关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上深化中原学研究、推动中原学的国际化表达等四个核心问题。如此,中原学才能超越地域范畴,从中原之学走向中国之学、世界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 新时代中国学 世界中国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世界中国学视野下的中原学建设(笔谈)
4
作者 李庚香 沈桂龙 +1 位作者 郭华巍 胡大雷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知识变革、提供思想先导,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认知迷思。中国自主知识...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广泛而又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知识变革、提供思想先导,迫切需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认知迷思。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作为地方性理论学科建设生动实践的中原学则是以根性研究、谱系研究、基因研究、精神研究为核心的、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一门系统知识、学问及学说的总和,是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年,中原学建设的相关实践充分体现了大变革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发展的新取向,在此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原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地域性和综合性,中原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中原学研究不仅要深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还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中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为进一步把握中原学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方向,推动中原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河南社会科学杂志社策划了本期“世界中国学视野下的中原学建设”笔谈,约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从文化学、历史学的视角对中原学、地方学建设提出创建性意见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 中原学 浙学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巩固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5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中国自主”。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中国特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在于“中国自主”。中华文化主体性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文化主体性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特别注重“三个重构”,即重构史观,以大历史观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和文明;重构叙事体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重构话语体系,构建国内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文化主体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熔铸新时代河南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0,共17页
河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精神资源。以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塑造了河南人包容宽厚、大气淳朴的内在品格,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的实干精神,敢闯... 河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源,而且拥有丰富的精神资源。以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为代表的宝贵精神财富,塑造了河南人包容宽厚、大气淳朴的内在品格,艰苦奋斗、负重前行的实干精神,敢闯新路、奋勇争先的进取意识。河南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具有正源性,在革命精神中具有全局性,在时代精神中具有引领性。弘扬和实践新时代河南精神,重点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弘扬河南精神的志气,科学规划中原更加出彩的宏伟目标;二是弘扬河南精神的卓越智慧,不断探索创新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科学路径;三是弘扬河南精神的为民情怀,切实有效地为实现中原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懈奋斗;四是弘扬河南精神的担当道义,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弘扬河南精神,特别要加强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激活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力量,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
下载PDF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庚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2,共12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以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人类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与模式不是单一的,具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样式。科学社会主义史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之源;世界现代化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镜鉴;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十分重要,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谋划现代化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绚丽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逻辑 历史逻辑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现实逻辑
下载PDF
深刻领悟“结合”要义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17,共1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宏阔深邃,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阔的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宏阔深邃,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揭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对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提出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阔的视野,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强调要“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进方向,以真理力量激活了古老文明,以文化之火照亮了复兴之路,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华文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突出特性
下载PDF
推动新时代党性教育触及灵魂 着力提升共产党人精神境界
9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3,共10页
党性教育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建党机制和成功经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性教育要“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更加触及灵魂”等要求,要深入研究以下问题。... 党性教育是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建党机制和成功经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性教育要“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更加触及灵魂”等要求,要深入研究以下问题。一是从“两个结合”的要求出发,新时代党性教育要正确认识党性与人性、德性的关系,教育党员干部从人性、德性、党性的高度统一中确立自己做人的准则,尊重人性、塑造德性、增强党性。二是新时代党性教育要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现代性的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背景和载体,既要超越我国古代士大夫道德修养和心性修炼中坐而论道、明哲保身、失之于迂腐的局限,也要超越西方经济人价值观和理性官僚制中唯利是图、精致利己主义、工具人格的弊端。三是党性教育要弘扬中华文化中道德修养重视境界的优良传统,着力提升党员干部自信自立自强的境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人民至上的境界、胸怀天下的境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为民奉献的坚强党性与公道正直、善良温厚的美好人性和利人利公的崇高德性熔铸成锋锐坚韧的合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党性教育 共产党人 精神境界
下载PDF
当代的精神处境--在“广泛的哲学体系”与人类精神价值指向之间探寻
10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共16页
从历史长时段、大周期来看,中华文明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不断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华民族最高哲学智慧集中体现为“易”“道”“仁”“理”“心”这五个字。易学、道学、仁学、理学、心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本体论,折射出中国古人对... 从历史长时段、大周期来看,中华文明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内、不断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华民族最高哲学智慧集中体现为“易”“道”“仁”“理”“心”这五个字。易学、道学、仁学、理学、心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本体论,折射出中国古人对于“天道”“人道”“王道”的理解和追求,其中反映出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价值追求和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历史之脉、精神之源,更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最大的贡献。16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逐渐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了包括“地圆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国富论”等在内的九大学说,但从理论层面来讲,这些学说带有较大的历史局限性和意识形态偏见,是彻底的资本主义产物。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给世界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对人类又产生了“异化”。进入当代,在“广泛的哲学体系”与人类精神价值指向之间探寻人类精神世界处境就极具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皆指向人和人类世界的解放,三者内在联系、高度契合、互动共进。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儒释道”文化价值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其次,作为实践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解放事业指明了方向;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将人类解放事业推向了新阶段。这三者以中国为观照,以世界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不断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了深刻解答,这些精神和价值推动世界各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必将为人类和平发展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哲学范畴 文明互鉴
下载PDF
关于申建河南自由贸易实验区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庚香 王喜成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70,124,共8页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被国务院审批以后,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各地积极踊跃申建。中共河南省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对申建自贸区提出明确要求,指...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被国务院审批以后,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各地积极踊跃申建。中共河南省委九届七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对申建自贸区提出明确要求,指出:"创造条件积极争取设立。"但建设自贸区对我国和河南省来说都是一个新事物,如何认识、如何申请、如何建设、如何管理等,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河南要申建自贸区,必须首先全面认识自贸区的性质、功能、作用,以及与贸易和投资相关的规定、依据、国际惯例、通行规则,了解我国已经设立的上海自贸区和其他3个自贸区的建设情况与运行经验,了解河南省具备哪些申建自贸区的有利条件,以及从哪些方面着手开展申建工作,从而为在中部地区设立自贸区创造良好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建 河南自贸区 若干思考
下载PDF
关于打造文化高地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庚香 王喜成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在历... 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加快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河南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意义十分重大。然而打造文化高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精心谋划、科学布局,需要明确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目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等,只有在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才能把这一精品工程、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造 文化高地 思考
下载PDF
美在道情--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诗与远方”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庚香 王滢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3,共13页
焕新华夏传统的"生生之美",探索中国美学新时代精神特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时代任务和使命。中国美学的新时代精神特质在于道情之美。美是道的动静情态,道的动静变化集中展现了美、真、善相连的情态特征。"道情"之美... 焕新华夏传统的"生生之美",探索中国美学新时代精神特质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时代任务和使命。中国美学的新时代精神特质在于道情之美。美是道的动静情态,道的动静变化集中展现了美、真、善相连的情态特征。"道情"之美主要表现在"意境""人生境界""化境"三个层面。"道情之美"不仅是情与理的交融、美与善的和谐,而且是情与道的互通。美在道情,主要包括"悟道兴情""合情合理""循道传情"。新时代中国美学的落脚点是人民的"美好生活",即通过奔小康、求健康追求生命之美,求温饱、重环保--遵循生态之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生大同之美,实现万物和谐、美美与共的人类审美化生存,这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学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在道情 中国美学 美好生活 中国梦
下载PDF
新常态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李庚香 王喜成 《区域经济评论》 2016年第2期133-138,共6页
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它不仅解决了发展的效率问题,而且实现了要素的新组合,创造了新的增长要素,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应对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 创新驱动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它不仅解决了发展的效率问题,而且实现了要素的新组合,创造了新的增长要素,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是应对新常态,实现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重大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必须明确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以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形成一整套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良好环境和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 主要着力点
下载PDF
打造“中原学”一流学科,奋力建设思想河南——从中原发展哲学的视角考察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123,共16页
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推动作用或误导、阻碍的反作用。治国理政,形式上是权力的行使和支配,实质上是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从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没有先进的、成熟的思想作支撑,任何统治都难以存在和持久。中国社... 思想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导向、推动作用或误导、阻碍的反作用。治国理政,形式上是权力的行使和支配,实质上是思想的引领和指导。从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没有先进的、成熟的思想作支撑,任何统治都难以存在和持久。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巨大变革,都离不开思想的引领。河南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河南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亟须思想的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国学,实现河南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中原崛起,必须探索中原发展哲学,构建具有中原特色、中原根脉、中原气魄的"中原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中原学”
下载PDF
“福”说——中华传统福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庚香 刘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共8页
福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既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福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现... 福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既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福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现代社会传播的福文化主要包含有知福、惜福、积福、修福、造福、享福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仅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的福观念,还丰富了福文化的内涵,对传统福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理念,以科学的理念知福、惜福,以"五位一体"的建设造福,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带领全国人民谋幸福,就一定能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让世界人民共享福,不断为人民创造现代化的幸福生活,带领人民走上幸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文化 造福 时代价值
下载PDF
用大别山精神铸牢党性之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讲话体会之一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庚香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5-12,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到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调研,其中两天考察了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区域新县和光山县,对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地位和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红旗不倒”,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所在。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到河南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调研,其中两天考察了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区域新县和光山县,对鄂豫皖苏区的历史地位和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行了高度评价。“红旗不倒”,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所在。新时代,弘扬大别山精神,对于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重大,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价值,为锤炼坚强党性、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有效路径,是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的巨大精神动力。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是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二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四是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大别山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蕴藏着深厚的红色文化,萃聚了我们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色基因。新时代,我们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着力打造好“红色品牌”,不断挖掘“红色宝藏”;深刻理解“三个怎么来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努力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视察河南 鄂豫皖苏区 大别山精神 红色基因 党性之魂
下载PDF
以美育美——用“大美育”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5,共15页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 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新时代中国美育主张建设美丽家园,创造美好生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契合,与全人类建构美好大同社会的理想相一致。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美育美",创造"美好生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审美教育当属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现代的美育观发轫于西方,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不缺乏对美的发现、体认、洞察和表达。古代中国虽然没有"美育"的概念,但美育实践的传统早已存在,且不乏深厚丰富的内涵。如果说中国古代倡导的是"致中和"的美育观,那么近代中国追求的则是"以美育代宗教"。新时代,"美好社会"形态、"美好生活"追求、"美丽中国"建设呼唤中国特色的"大美育"。走向"大美育"时代,需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导,建设新时代美育体系,全面把握新时代中国美育的深层价值内涵:既体现在艺术领域,更体现在制度、理念领域;既需要我们守望"精神家园",更需要我们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最终聚焦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 精神家园 中华美学精神 大美育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
下载PDF
论柏格森的生命美学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庚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51-160,共10页
柏格森作为20世纪美学第一人,其深层思想结构和美学范畴的设定,开启了20世纪众多的美学领域和美学方向。在他的不乏矛盾的艰难思想选择中,我们看到了现代西方美学诞生时的阵痛。由于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扭转了理性美学这一19世纪"... 柏格森作为20世纪美学第一人,其深层思想结构和美学范畴的设定,开启了20世纪众多的美学领域和美学方向。在他的不乏矛盾的艰难思想选择中,我们看到了现代西方美学诞生时的阵痛。由于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扭转了理性美学这一19世纪"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故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这一原始创新的思想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格森 生命美学 生命冲动 深层自我 直觉 理智 绵延 时间 运动 20世纪 文学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庚香 《科学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42,共4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机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生产方式的要求与人性的要求实现内在平衡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机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生产方式的要求与人性的要求实现内在平衡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主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机制,提高其创新能力,并努力在五大社会主体内实现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化 创新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