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利之利:早期中国文本中“利”的矛盾句 被引量:9
1
作者 戴卡琳 丘乐媛 李庭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16,共12页
在早期中国文本中,"利"字呈现出复杂的含义,其含义的复杂性在矛盾句中尤为显著。这些矛盾句的出现或许暗示了孟子以后的思想家不再单纯地接受或排拒"利",而逐渐承认"利"这个概念的多面性。英美哲学家对... 在早期中国文本中,"利"字呈现出复杂的含义,其含义的复杂性在矛盾句中尤为显著。这些矛盾句的出现或许暗示了孟子以后的思想家不再单纯地接受或排拒"利",而逐渐承认"利"这个概念的多面性。英美哲学家对于概念的鼓动性与描述性含义的区分,有助于解释"利"在中国早期论述中的两个重要功能。概念的鼓动性含义,指的是灌注于该概念上的劝说力量,期使该概念在特定方向上"感动"受众;概念的描述性含义,指的是该概念本身具有的意涵,即在取向上中立的内容与描述。当早期思想家的论证聚焦于对"利"的赞成或反对时(两种鼓动性含义),也同时讨论了"利"既有的语义内涵(描述性含义)。对于"利"字矛盾句的分析,也能进一步证明墨家思想的普及与持续地被其他学派所吸纳。把"利"视为一种价值最初只见于墨家学说之中,后来则逐渐成为思想家共同持有的道德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 鼓动性含义 描述性含义 墨家 杨朱 儒家
下载PDF
墨家“十论”是否代表墨翟的思想?——早期子书中的“十论”标语 被引量:7
2
作者 戴卡琳 袁青 李庭绵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8,164,共14页
现今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几乎都以"十论"来介绍墨子的思想,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通过详细阅读并对照《墨子》与其他早期子书,可以得出与此不同的结论:一、"十论"或许不... 现今的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几乎都以"十论"来介绍墨子的思想,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通过详细阅读并对照《墨子》与其他早期子书,可以得出与此不同的结论:一、"十论"或许不是墨子思想的最初产物,而是在《墨子》编写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二、周汉诸子在谈论墨家学说时,并非总是一致地以"十论"描述墨学,通常只提"十论"中的某几条标语。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唐宋以后的儒者与当代学者常以"兼爱"为墨子核心的主张,但早期诸子(除孟子以外)并不都认为"兼爱"是专属于特定思想家或学派的理论。如果我们留意古今学者在对墨家的认识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或许会重新思考我们对墨学先入为主的看法,并对早期墨学的面貌有不同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墨家 “标语”(motto) 十论 兼爱
下载PDF
蘸墨绘孔——墨子与康有为的“孔子创教改制”说
3
作者 李庭绵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4-149,共6页
尽管学界已累积丰富的康有为研究,但多数研究是关于他的历史意义,属于历史领域的讨论。近年来,哲学领域开始有较多关于康有为思想的讨论,但焦点大体放在康有为的儒学主张及其政治关怀。鲜少有作品关注康有为采取何种论证策略来支持其儒... 尽管学界已累积丰富的康有为研究,但多数研究是关于他的历史意义,属于历史领域的讨论。近年来,哲学领域开始有较多关于康有为思想的讨论,但焦点大体放在康有为的儒学主张及其政治关怀。鲜少有作品关注康有为采取何种论证策略来支持其儒学主张,以及他的论证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有效或具备系统性。本文认为,康有为在论证上采取"诸子学转向"的策略,运用先秦诸子尤其是墨子来支持他儒学理论。这一论证策略回避了丐题与循环论证的问题,还因其解释力而具有某种意义上的论证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孔子 康有为 托古改制
下载PDF
《庄子·天道》中的“仁义”与“兼爱”:伦理学的概念抑或帝王师的谋略?
4
作者 李庭绵 《伦理学术》 2019年第1期269-283,共15页
《庄子》一书中的'兼爱'与'仁义'究竟是何意义?它是墨家和儒家的伦理学概念吗?本文的考察表明,《庄子·天道》中以'兼爱'释'仁义'之论,不适合以我们今日建构起来的儒家与墨家'伦理学'概念... 《庄子》一书中的'兼爱'与'仁义'究竟是何意义?它是墨家和儒家的伦理学概念吗?本文的考察表明,《庄子·天道》中以'兼爱'释'仁义'之论,不适合以我们今日建构起来的儒家与墨家'伦理学'概念来理解,更适合将其放在中国古代政治谋略语境中来诠释。以此方式释解的优点在于,它既适合于《庄子》一书自身构成的文本语义,同时也可与其他古代文献的相关词语的语用学意义相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爱 仁义 《庄子·天道》 策士谋略 儒墨王者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