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必桂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108-115,共8页
《易传》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上的重要意义日渐发现。《易传》的"天人合一"不单是政治—伦理性的,它还具有显明的审美之维。萌发于殷周之际的"人文"精神为后来的《易传》"三才观"和"天人合一"... 《易传》在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上的重要意义日渐发现。《易传》的"天人合一"不单是政治—伦理性的,它还具有显明的审美之维。萌发于殷周之际的"人文"精神为后来的《易传》"三才观"和"天人合一"准备了理论条件。《咸》卦描述的男女阴阳感应是天人感应的基本模式,阴阳两两相感,最终上升到"天人合一"。以感通论为主要内容的"天人合一"为中国传统审美思想所推崇的生生之美、太和之美构筑了哲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通 天人合一 生生之美 太和之美
下载PDF
梁启超与康德“趣味”说之比较
2
作者 李必桂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19-321,共3页
“趣味”在梁启超和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趣味的规定、趣味与情感、趣味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的“趣味”说,可以发现:梁启超对趣味、情感的理解是经验性的,而康德则强调趣味的先验特征和快感的纯粹性,但在趣... “趣味”在梁启超和康德的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文从趣味的规定、趣味与情感、趣味与目的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他们的“趣味”说,可以发现:梁启超对趣味、情感的理解是经验性的,而康德则强调趣味的先验特征和快感的纯粹性,但在趣味与目的的关系上,他们都持有类似的矛盾态度。实际上,趣味与目的的关系问题只是在形而上学美学的维度之内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康德 趣味 经验 先验
下载PDF
论现代美学视野中的艺术欣赏
3
作者 李必桂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0-62,70,共4页
该文以近代认识论美学为背景,阐明了艺术欣赏在现代美学新视野的审视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在现代美学家看来,存在论的理解成了艺术欣赏的核心,理解的本质存在于语言之中,借助于语言得以完成。
关键词 现代美学 艺术欣赏 理解 语言
下载PDF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意味着什么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必桂 《装饰》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现代艺术设计 技术 艺术教育 教育理念 包豪斯 普遍性 想象力 设计师
原文传递
观照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苦难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必桂 《俄罗斯文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33,共3页
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 :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 ,因为人有任... 苦难问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中心。陀思妥耶夫斯基发现外在的贫穷和内在的罪感是一切苦难之源。值得赞美的是 :不幸的人们虽身陷苦难仍保持着人的尊严与高贵。此外 ,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发现人至少同喜爱幸福一样喜欢受苦 ,因为人有任性的权利。尊重任性的权利 ,标明了新的人道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苦难 作品 观照 人的尊严 发现 权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