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骨方促进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冰 李敏研 +1 位作者 刘智华 施静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8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骨方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大鼠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各16只。前8周实验中,基础组仅给予肌内注射生理盐水1 mg/kg,模型组和治疗组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 mg/kg,1次/d,3次/周,建立GIOP动... 目的探讨中药复骨方对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大鼠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各16只。前8周实验中,基础组仅给予肌内注射生理盐水1 mg/kg,模型组和治疗组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 mg/kg,1次/d,3次/周,建立GIOP动物模型。第8周末对三组大鼠手术造成单侧股骨闭合性骨折,骨折处采用金属内固定,建立GIOP骨折动物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基础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灌胃,治疗组以复骨方药液灌胃给药,持续8周。观察各组股骨骨密度(BMD)变化,影像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各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和生物力学测量结果。结果治疗组股骨全长骨BMD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532,P<0.05)。模型组大鼠股骨骨小梁面积百分数(TbAr%)、骨小梁数量(TbN)、平均骨小梁厚度(TbTh)均较基础组下降,骨小梁分离度(TbSp)较基础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85、7.4488、9.0512、10.0270,P<0.05);治疗组TbAr%、TbN、TbTh均高于模型组,TbSp低于模型组,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29、5.3328、5.9512、10.9590,P<0.05)。模型组的最大载荷、最大挠度及最大应力均较基础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44、5.3915、4.4739,P<0.05);治疗组的最大载荷、最大挠度及最大应力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51、3.7628、6.6926,P<0.05)。结论中药复骨方可提高GIOP骨折大鼠的BMD,改善骨微结构,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中药复骨方对GIOP骨折的愈合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骨方 骨折 愈合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生物力学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下载PDF
中药复骨方对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骨折大鼠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邓伟坤 李艳卿 +1 位作者 李敏研 施静雯 《中国当代医药》 2014年第29期8-11,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复骨方对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大鼠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各16只。基础组仅给予肌内注射生理盐水1 mg/kg,模型组和治疗组予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 mg/kg,1次/d,3次/周... 目的观察中药复骨方对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大鼠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各16只。基础组仅给予肌内注射生理盐水1 mg/kg,模型组和治疗组予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 mg/kg,1次/d,3次/周,用药8周建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模型。第8周末对3组大鼠手术造成单侧股骨闭合性骨折,骨折处采用金属内固定,复制GIOP骨折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治疗组中药复骨方药液灌胃,持续8周。检测大鼠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指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结果骨折术前,模型组大鼠骨密度值为(0.219±0.013)g/cm2,基础组骨密度值为(0.283±0.015)g/cm2,模型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基础组(t=12.8970,P<0.05)。实验16周末,治疗组股骨全长骨骨密度为(0.265±0.014)g/cm2,高于模型组(t=9.8403,P<0.05)。实验12周末,治疗组大鼠血清Ca为(2.35±0.19)mmol/L、P为(2.47±0.23)mmol/L、ALP为(196.74±25.38)U/L及BGP为(1.33±0.25)μg/L,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骨方可显著提高GIOP骨折大鼠股骨骨密度,升高GIOP骨折大鼠血清Ca、P、ALP及BGP活性,促进骨形成,有助于GIOP骨折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骨方 骨代谢 骨密度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 骨折 大鼠
下载PDF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廖景光 李小燕 +3 位作者 李敏研 梁艳容 黎敏 吴庆欢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12-416,共5页
目的对耐亚胺培南(IMP)的铜绿假单胞菌(IRPa)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2003年至2009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P.aeruginosa)共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普通PCR和多重PCR分别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质粒携... 目的对耐亚胺培南(IMP)的铜绿假单胞菌(IRPa)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方法 2003年至2009年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P.aeruginosa)共220株,采用三维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应用普通PCR和多重PCR分别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和质粒携带的C类头孢菌素酶(AmpC酶)耐药基因,应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oprD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共检出43株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其中产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金属β-内酰胺酶(MBLs)和未知酶菌株的构成比分别58.14%(25/43)、18.60%(8/43)、4.65%(2/43)和16.28%(7/43)。74株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株菌携带IMP-9基因,1株菌携带DHA质粒型AmpC酶基因,其他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为阴性。40株菌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降低,34株oprD2基因表达蛋白量正常。结论 oprD2基因的突变或蛋白表达量降低是IR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AmpC酶可水解亚胺培南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有一定的关系,而KPC-1酶和MBLs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不是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 碳青霉烯酶基因 OprD2基因 荧光定量RT-PC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