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难复性寰枢椎及骨性脱位的治疗目标及手术技术的选择
1
作者 李方财 陈其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8-229,共2页
寰枢椎脱位临床症状多样,病情进展速度不一。除了枕颈部疼痛、畸形等主要症状体征外,还可导致中枢神经(脊髓、延髓、小脑)、后组颅神经、高位颈神经根等损害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寰枢椎脱位分型众多,由于脱位的可复性与手术... 寰枢椎脱位临床症状多样,病情进展速度不一。除了枕颈部疼痛、畸形等主要症状体征外,还可导致中枢神经(脊髓、延髓、小脑)、后组颅神经、高位颈神经根等损害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寰枢椎脱位分型众多,由于脱位的可复性与手术策略密切相关,因此,多数分型聚焦于寰枢椎脱位是否可复;遗憾的是,目前对于不可复或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诊断标准尚无统一意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提出的不可复型定义[1、2],将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10min)不能复位者定义为不可复型(Ⅲ型)、CT重建片见寰枢椎骨性融合定义为骨性脱位(Ⅳ型),被引用次数在同类文献中位列前茅,应用也较为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症状体征 颈神经根 大重量牵引 骨性融合 诊断标准 难复性 枕颈部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原因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方财 张宁 +1 位作者 陈其昕 陈维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96-700,共5页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单一后路手术、融合范围5个椎体或以上、随访时间至少2年。... 目的: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手术治疗的1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单一后路手术、融合范围5个椎体或以上、随访时间至少2年。其中男49例,女83例;年龄40~78岁,平均61.8±15岁。手术节段5~14个椎体,平均7.9±1.8个椎体。随访时间2~5年,平均3.7±1.2年。60例上位固定椎选择于T10或以上,72例选择于T10以下;69例下位固定椎选择于L5,63例选择于骶骨或髂骨;采用三柱截骨37例。统计翻修率,并分析不同翻修原因的危险因素。结果:132例中共15例17个并发症行翻修手术,翻修率11.4%。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41~75岁,平均59±17岁。翻修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占29.4%(5/17),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占23.5%(4/17),冠状位及矢状位失平衡各占11.8%(2/17),远端交界区并发症占11.8%(2/17),椎弓根螺钉误置、急性期深部创口感染各5.9%(1/17)。性别、年龄与翻修率无显著相关(χ2=0.104,P=0.747,χ2=0.151,P=0.698);上位固定椎选择与近端交界区并发症无显著相关(χ2=0.063,P=0.802);下位固定椎选择于骶骨或髂骨组的近端交界区并发症翻修率较L5组显著增加(χ2=2.033,P=0.041);三柱截骨组棒断裂、冠状位失平衡较未行三柱截骨组显著增加(χ2=5.214,P=0.022)。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包括近端交界区并发症、假关节形成或内置物断裂以及脊柱失平衡;三柱截骨会增加棒断裂及冠状位失平衡;融合至骶骨或髂骨会增加近端交界区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 脊柱侧凸 翻修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方财 张宁 +1 位作者 陈维善 陈其昕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1-505,共5页
目的:观察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生长棒治疗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0岁(7.5±2.1岁)。随访时间2~10年(5.1±2.8年)。生长棒... 目的:观察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生长棒治疗的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5~10岁(7.5±2.1岁)。随访时间2~10年(5.1±2.8年)。生长棒置入术后每6个月撑开1次。影像学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后凸角、躯干高度(T1~S1),并统计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前侧凸Cobb角69.0°±21.2°(43°~90°),末次随访25.3°±15.0°(12°~45°),矫正率63.3%。躯干高度术前323.0±29.1mm(288~355mm),末次随访400.5±25.7mm(361~430mm),躯干高度增加77.1±18.3mm,每年继续生长11.7±3.3mm。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69.2%。共发生并发症16例次,包括内置物失败9例次(56.3%),交界区后凸5例次(31.3%),内置物外露1例次(6.2%),深部感染1例次(6.2%)。9例后凸角<50°患者中6例(66.7%)出现并发症,4例后凸角≥50°患者中3例(75%)出现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726)。结论:生长棒治疗1型神经纤维瘤病早发性脊柱侧凸可有效改善脊柱畸形,并且保持躯干的继续生长;伴有严重后凸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脊柱侧凸 1型神经纤维瘤病 生长棒
下载PDF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方财 陈其昕 《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 2003年第2期93-95,共3页
胸椎黄韧带骨化是引起胸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可导致脊髓与神经根受压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是难治性脊髓压迫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就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 胸椎黄韧带骨化是引起胸椎管狭窄的主要原因,可导致脊髓与神经根受压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是难治性脊髓压迫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本文就胸椎黄韧带骨化的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研究进展 发病机制 病理学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高渗盐水治疗脊髓急性压迫损伤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李方财 陈其昕 徐侃 《中国骨伤》 CAS 2003年第9期522-524,共4页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造成T10节段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随机分为三组:高渗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观察损伤后1、4周两时间段;评价动物神经功能,观察各时间段脊髓... 目的 观察高渗盐水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造成T10节段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随机分为三组:高渗盐水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观察损伤后1、4周两时间段;评价动物神经功能,观察各时间段脊髓病理改变,计算脊髓残留组织保留率。结果 ①高渗盐水治疗组动物神经功能恢复更快、更完全,与生理盐水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损伤后1周,高渗盐水治疗组脊髓组织炎症反应、水肿明显减轻;③损伤后4周,高渗盐水治疗组脊髓残留组织保留率显著增加,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高渗盐水能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改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炎症反应及水肿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功能恢复 盐水 高渗
下载PDF
腰椎L_4~L_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被引量:26
6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4 位作者 廖胜辉 唐小君 李方财 吴浩波 余世策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5-669,共5页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充分验证.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CT图像数据中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用Marching Cubes方法由二值数据生成初...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充分验证.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CT图像数据中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用Marching Cubes方法由二值数据生成初始表面模型.采用反映腰椎生理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立“分段线性子空间”,后者经仿射变换到“规则子空间”快速重构腰椎曲面,最后逆变换恢复腰椎原三维空间形状特征.将表面模型所有结点的坐标数据和三角面片信息导入ANSYS进行网格划分精确建立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加载验证.结果:所构建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包括94 794个Solid单元,1 196个Link单元,1 170个Shell单元,768个Target单元,464个Contact单元;同时包含了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与接触非线性3种非线性类型.不同载荷条件下L4~L5节段有限元模型的移位/旋转角度、椎间盘内压等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相同载荷条件的试验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合.结论:基于先进算法建立的腰椎L4~L5节段表面模型实现了二值图像提取、腰椎曲面重构的全数字化过程,具有极佳的仿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有限元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 腰椎 表面模型 验证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强华 陈其昕 +2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韩斌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6期493-496,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影像学结果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月对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55例上颈椎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8例,女87例;年龄6~75岁,平均45.6岁;新鲜齿状突骨折53例(AdersonⅡC型),游离齿突30例,齿状突陈旧性骨折20例,不稳定寰椎骨折18例,寰枢椎旋转脱位1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寰枢椎脱位11例,颅底凹陷症11例。影像学评价包括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情况、术后骨折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对颈枕区疼痛缓解进行评价。结果:150例患者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置钉300枚,5例患者寰椎行挂钩固定。术后CT显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理想置钉275枚(91.7%),可接受置钉14枚(4.7%),不可接受置钉11枚(3.6%)。15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6~40个月,平均25.4个月,新鲜骨折患者均骨折愈合,140例植骨融合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术前VAS、JOA评分分别为(7.2±1.1)、(7.3±2.4)分,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3.2±1.1)、(13.3±2.4)分。结论: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并提供足够的机械稳定,获得优良的临床疗效;对于年轻有较高活动要求的患者可选择后路固定非融合技术,并避免取髂骨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关节不稳定性 骨折固定术 颈椎
下载PDF
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之青 陈其昕 +1 位作者 李方财 楼才俊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7期396-399,共4页
目的 :研究下腰椎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以及它在腰椎间盘退变时的变化规律。方法 :12 9例研究对象依据椎间盘退变情况分成 3组 :对照组 2 7例 ,共 5 4个椎间盘 (L4,5、L5S1椎间盘各 2 7个 ) ;腰椎间盘退变 10 2例 ,共 15 8个椎间盘 (L4,5椎... 目的 :研究下腰椎椎体终板的凹陷角以及它在腰椎间盘退变时的变化规律。方法 :12 9例研究对象依据椎间盘退变情况分成 3组 :对照组 2 7例 ,共 5 4个椎间盘 (L4,5、L5S1椎间盘各 2 7个 ) ;腰椎间盘退变 10 2例 ,共 15 8个椎间盘 (L4,5椎间盘 84个 ,L5S1椎间盘 74个 ) ,按退变程度分为 2组 :腰椎间盘轻度退变组 ,共 99个椎间盘 (L4,5椎间盘 5 3个 ,L5S1椎间盘 4 6个 ) ;腰椎间盘重度退变组 ,共 5 9个椎间盘 (L4,5椎间盘 31个 ,L5S1椎间盘 2 8个 )。所有病例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腰椎MR检查 ,将X线片及MR图像输入计算机。在MRI正中矢状面T2加权像上测量终板凹陷角 ,并观察退变椎间盘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 ;在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和矢状径。结果 :①终板凹陷角在男女两性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终板的凹陷角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增大 ,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③退变椎间盘的上下位椎体的相对前高、后高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 ,而相对矢状径逐渐增大 ,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④椎间盘轻度、重度退变组的相邻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率分别为 2 4 %和 4 4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腰椎间盘退变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终板 凹陷角 腰椎间盘退变 相关性 诊断
下载PDF
终板凹陷角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3 位作者 李方财 唐小君 廖胜辉 余世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 目的:研究终板凹陷程度变化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影响。方法:在以往建立的腰椎L4~5运动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基础上,采用CAD方法精确构建三种不同终板凹陷角改变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的椎间盘前凸角、小关节间隙等其余形态学参数及网格划分均保持一致。垂直压缩、屈曲、伸直、前后剪力5种载荷条件下,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负载条件下,终板凹陷角增加、终板凹陷程度减小可导致终板-椎间盘界面应变减小,椎间盘刚度及髓核内压增加,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张应力、纤维环基质应力、腰椎后部结构应力以及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结论:终板凹陷程度的减小增强了椎间盘对椎体的保护作用;同时可通过影响终板的形变减少对椎间盘的营养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终板凹陷 终板应变 退变
下载PDF
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MRI诊断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群峰 李方财 +5 位作者 陈学强 郭松华 于健 冯炜 贾永鹏 俞立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8-593,共6页
目的:探讨MRI对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8月~2011年7月87例下颈椎损伤但椎体无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术前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两位诊断医师分别以MRI T1加权像... 目的:探讨MRI对下颈椎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8月~2011年7月87例下颈椎损伤但椎体无骨折脱位患者行前路手术,术前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两位诊断医师分别以MRI T1加权像低信号带连续中断(T1D)、T2加权像纵形高信号(T2L)、T2加权像横形高或中等信号(T2T)作为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术中仔细探查韧带损伤(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情况,并将不同MRI标准的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诊断者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以术中所见作为金标准,计算不同MRI标准诊断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以T1D为标准判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差(Kappa值分别为0.152、0.238),敏感性(57.4%~67.2%、64.7%~64.7%)、特异性(43.3%~60.8%、56.5%~59.7%)、准确性(48.7%~63.3%、58.2%~60.8%)、阳性预测值(38.9%~51.9%、29.0%~30.6%)及阴性预测值(61.8%~74.7%、81.4%~86.1%)均较低。以T2L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较好(Kappa值分别为0.657、0.607),特异性也较高(78.4%~80.4%、88.7%~90.4%),但敏感性较低(54.1%~65.8%、29.4%~50%),准确性(70.3%~73.4%、75.9%~84.8%)、阳性预测值(63.5%~65.8%、41.7%~70.8%)及阴性预测值(73.6%~78.4%、82.1%~87.3%)也较低。以T2T为标准诊断前、后纵韧带损伤时,两诊断者间一致程度非常好(Kappa值分别为0.837、0.799),且有较高的敏感性(83.6%~86.9%、82.4%~88.2%)、特异性(91.8%~95.9%、90.3%~91.9%)、准确性(89.9%~91.1%、89.9%~89.9%)、阳性预测值(86.9%~92.7%、71.4%~73.7%)及阴性预测值(90.3%~91.8%、95.0%~96.6%)。结论:以MRI的T2T为标准诊断下颈椎前、后纵韧带完全或部分断裂较准确可靠,有助于评价下颈椎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损伤 MRI
下载PDF
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海波 方杰 +2 位作者 陈其昕 李方财 唐小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模型和疤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模型和疤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时的椎间盘;并比较其生物力学特征。结果 (1)髓核摘除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2)疤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3)髓核摘除后即刻小关节突接触力减小,而疤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小关节突接触力增加。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摘除术 腰椎 生物力学特性 有限元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之青 陈其昕 +1 位作者 李方财 楼才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398-401,共4页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27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1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X线片及MRI片输入计算机,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前高、后高及矢状...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形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111例研究对象分成3组:对照组27例,L4/5椎间盘轻度退变组53例,重度退变组31例。将所有研究对象的X线片及MRI片输入计算机,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体的前高、后高及矢状径,并计算椎体矩形指数及相对高度和矢状径,在MRI上观察退变椎间盘相邻椎体骨髓信号改变。结果:(1)对照组L4、L5椎体矩形指数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L4、L5椎体矩形指数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3)L4、L5椎体相对前高和后高在对照组、腰椎间盘轻度和重度退变组逐渐减小而相对矢状径逐渐增加,两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4)椎体骨髓的MRI信号改变区域主要位于外周终板的下方,重度退变组的信号改变率大于轻度退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腰椎间盘退变时椎体倾向扁平化,其扁平化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椎体结构 形态学 影像学检查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影响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因素 被引量:13
13
作者 范国明 陈其昕 +1 位作者 龚遂良 李方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9-412,416,共5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骨盆入射角调节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门诊筛选正常人群全长脊柱X线片106例,测量骨盆入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腰椎前凸角(LL)、胸椎后凸角(TK),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研究人群按不同骨盆姿势分为38例高SS/低PT组:PI和LL均值各为(50.85±10.01)°,(49.41±9.84)°,回归方程LL=0.571PI+20.395,68例低SS/高PT组:PI和LL均值各为(49.14±12.00)°,(39.17°±10.98)°,回归方程LL=0.531PI+13.079。组内显示PI与SS、LL,SS与LL正相关,呈线性回归,组间显示PI无统计学差异,SS、PT、LL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1)PI不能单纯确定LL变化,必须考虑骨盆姿势的影响。(2)相同PI下,骨盆越前倾,LL越大;相同骨盆姿势下,PI越大,LL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入射角 骨盆姿势 腰椎前凸角 胸椎后凸角 矢状面平衡
下载PDF
不同远端固定椎对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后路融合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陈其昕 闻君侠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0-716,共7页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 目的:研究选择不同的远端固定椎(distal instrumented vertebra,DIV)对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后路融合(posterior spinal fusion,PSF)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DLS并行后路长节段脊柱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47例,年龄50-72岁,平均61.4岁。根据术中DIV的选择不同分成两组,L5固定组(A组):选择L5作为DIV,共44例;骶椎固定组(B组):选择S1作为DIV,共19例。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进行比较,测量并记录每例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的冠状面侧凸Cobb角、顶椎位移、冠状面平衡(骶骨中垂线与C7铅垂线的距离)和矢状面腰椎前凸角(T12上终板和S1上终板垂线间的夹角)、胸腰椎后凸角(T10上终板和L2下终板垂线间的夹角)、矢状面平衡(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上缘的距离)、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骶骨倾斜角。分析两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组固定节段数平均少于B组1.36个(P=0.022);A组手术后各脊柱测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B组Cobb角、顶椎位移、腰椎前凸角和胸腰椎后凸角手术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冠状面平衡和矢状面平衡则无显著差异(P〉0.05);A、B两组手术前后骨盆入射角无改变(P〉0.05);A组手术后骨盆倾斜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则显著有增大(P〈0.05);而B组此2项骨盆参数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矢状面失平衡、内固定松动、需翻修的L5/S1椎间盘退变、需翻修的骶骨固定等远端固定椎相关并发症A组7例(15.91%),B组8例(42.11%)(P〈0.0001)。结论:采用后路长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IV选择L5或S1能获得相似的矫正效果;选择L5能有效保留L5/S1的活动度;而选择S1则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下端固定椎 后路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腰椎活动节段精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英文)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4 位作者 李方财 唐小君 方杰 廖胜辉 余世策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9-86,共8页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用CT资料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方法用一种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再用反应腰椎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 目的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用CT资料精确建立腰椎L4-L5节段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方法用一种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提取腰椎目标区域得到二值图像;再用反应腰椎曲度的“最佳切割平面”从初始表面模型获得非平行的切割轮廓线并建立“分段线性子空间”;后者经仿射变换到“规则子空间”后快速重构腰椎曲面,最后经逆变换恢复原三维空间的形状特征。将L4-L5节段表面模型所有结点的坐标数据和三角面片信息导入ANSYS进行网格划分。结果所构建的有限元模型包含L4-L5节段所有重要解剖结构,压缩、屈曲、伸直载荷下有限元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生物力学结果相符合。结论包含先进算法的CAD技术实现了腰椎复杂几何模型的快速、精确建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 腰椎 有限元模型 建模 算法
下载PDF
不同胶原支架对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瑾 陈其昕 +1 位作者 陶轶卿 李方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1-548,共8页
目的 :比较不同胶原支架中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存活、增殖能力和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在体外构建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观察其显微结构、孔隙率及降解特性。从健康雄性大鼠尾椎提取NPMSCs,... 目的 :比较不同胶原支架中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存活、增殖能力和分化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在体外构建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观察其显微结构、孔隙率及降解特性。从健康雄性大鼠尾椎提取NPMSCs,分别采用细胞微球、Ⅰ型胶原、Ⅰ/Ⅱ型混合胶原、Ⅱ型胶原支架培养,其中细胞微球作为对照。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检测材料生物毒性,CCK-8测定细胞增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测定SOX9、聚集蛋白聚糖、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阿尔新蓝组织学染色检测硫酸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孔隙率均为90%以上,构建21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10.30±0.66)%、(9.87±0.71)%和(10.40±0.53)%。培养后7d细胞LDH检测结果Ⅰ型、Ⅰ/Ⅱ型混合和Ⅱ型胶原支架组分别为12.24±0.65、12.13±1.03、12.67±1.15,与对照组12.50±1.3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胶原支架中培养5d及7d的细胞CCK-8检测结果 (Ⅰ型胶原组为0.67±0.04、1.20±0.05,Ⅰ/Ⅱ型混合胶原组为0.62±0.05、1.20±0.07,Ⅱ型胶原组为0.69±0.02、1.34±0.04)明显高于对照组(0.53±0.03,1.02±0.02)(P<0.05)。培养21d后,三种胶原支架组与对照组比较,SOX9、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升(P<0.05),其中Ⅱ型胶原支架组上述基因表达量最高,与Ⅰ型及Ⅰ/Ⅱ型混合胶原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Ⅰ型胶原支架组中仅Ⅰ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蛋白表达上升(P<0.05);Ⅰ/Ⅱ型混合及Ⅱ型胶原支架组中SOX9、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的蛋白表达有显著上升(P<0.05),其中Ⅱ型胶原支架组上述蛋白表达量最高,且与Ⅰ型及Ⅰ/Ⅱ型混合胶原支架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阿尔新蓝组织学染色检测硫酸蛋白聚糖在Ⅱ型胶原支架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各组。结论:Ⅰ型胶原、Ⅰ/Ⅱ型混合胶原、Ⅱ型胶原支架均促进NPMSC的分化,而Ⅱ型胶原支架促进NPMSC成髓核细胞分化作用尤为显著。Ⅱ型胶原是髓核组织工程学的理想生物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髓核组织工程学 Ⅱ型胶原 细胞分化
下载PDF
有限元模型分析髓核摘除术后腰椎生物力学特性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海波 方杰 +2 位作者 陈其昕 李方财 唐小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和瘢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方法,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新型CAD方法精确建立腰椎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构建正常模型、退变模型、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和瘢痕长入模型,分别模拟正常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和术后中长期随访时的椎间盘,并在压缩、屈曲、伸展、前剪及后剪5种载荷条件下对4组模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1)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的腰椎节段刚度较正常模型提高;(2)髓核摘除即刻模型的刚度较退变模型减小,但较正常模型提高;(3)瘢痕长入模型腰椎节段刚度大幅回升并超过退变模型;(4)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在屈曲、后伸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减小,瘢痕长入模型则表现为在后伸、前剪和后剪载荷下关节突接触力增加;(5)各种载荷下退变模型后向膨出度较正常模型明显减小,髓核摘除即刻模型后向膨出度一定程度回升,但其纤维环内环会发生"内向膨出"。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在术后不同时段对腰椎运动节段生物力学特性产生不同影响,髓核摘除术后即刻对腰椎稳定性和后部结构应力影响较小,而髓核摘除中长期后则可有腰椎运动节段变硬和关节突的应力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摘除术 腰椎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浩 陈刚 +1 位作者 李方财 陈其昕 《脊柱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86-91,共6页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10月共收治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患者10例,其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8例,采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2例,... 目的探讨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手术疗效。方法 2012年5月—2015年10月共收治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患者10例,其中易复型寰枢椎脱位8例,采用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不可复型寰枢椎脱位2例,采用经口前路松解复位、后路枕颈融合并颈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评估临床疗效,采用C2~7 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脊髓有效空间(SAC)和椎管狭窄率等评估影像学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10例患者术后随访18~42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和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JOA改善率优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0.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颈椎Cobb角及ROM下降。术后SAC较术前明显增加,椎管狭窄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发生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均痊愈。随访过程中无颈椎不稳、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象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寰枢椎脱位合并颈椎OPLL手术治疗近期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脱位 骨化 后纵韧带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颈椎稳定性评估 被引量:8
19
作者 方杰 陈其昕 李方财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72-274,共3页
颈椎稳定性评估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观点众多、意见不一。颈椎稳定性评估是对颈椎的稳定程度进行预见性评估,既是制定治疗方案前的必要评估,也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见意义。该文就颈椎不稳的含义及其检查手段... 颈椎稳定性评估是骨科医师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观点众多、意见不一。颈椎稳定性评估是对颈椎的稳定程度进行预见性评估,既是制定治疗方案前的必要评估,也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预见意义。该文就颈椎不稳的含义及其检查手段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颈椎不稳 放射学 评估
下载PDF
腰椎节段形态对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耀升 陈其昕 +3 位作者 唐小君 李方财 廖胜辉 余世策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58-660,661,662,I0003,I0004,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结构变化对峡部裂性滑脱及小关节退变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及非平行“最佳切割平面”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包括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结构变化对峡部裂性滑脱及小关节退变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及非平行“最佳切割平面”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包括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改变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2700N轴向压缩载荷条件下,分别对各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小关节接触力以及椎间盘负载进行测试。结果:压缩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峡部、小关节等效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随椎间盘高度的减小而减小,随小关节角的增大而增加,随椎间盘前凸角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形态结构变化对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有明显的影响。提示腰椎峡部应力性骨折及小关节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解剖形态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方法 椎间盘高度 小关节角 椎间盘前凸角 峡部滑脱 小关节退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