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切口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初探(附19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金洪海 许海明 +2 位作者 王科峰 李旦耀 王友良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1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目的 为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术式的利弊。方法 随机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MC) 8例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LC) 11例。以术中所需时间 (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h)、术后起床活动天数 (d)、术后住院天数 (d)、术... 目的 为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术式的利弊。方法 随机分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组(MC) 8例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 (LC) 11例。以术中所需时间 (min)、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h)、术后起床活动天数 (d)、术后住院天数 (d)、术后出现并发症和住院费用等指标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日两组无明显差别。术后肛门排气LC( 12~ 4 8h)先于MC( 2 5~ 60h)。术后起床活动MC当天 7/ 8例先于LC第 1天 7/ 11例。平均住院费用MC( 3 90 0元 )低于腹腔镜组 ( 5 2 0 0元 )。结论 MC无需昂贵器械 ,对Calot三角区的操作比腹腔镜操作更具安全 ;手术误伤胆道等脏器 ,MC比LC更易于避免或及时发现处理 ;对机体的微创程度可与腹腔镜媲美 ,且费用低廉。故MC在基层医院更具扩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并发症
下载PDF
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切口长度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洪海 李旦耀 +4 位作者 许海明 王科峰 王友良 张春生 周莲萍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30-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中可行而实用、便捷而直观的参数 ,供MC术前术中选择合适、安全切口长度之用。方法 :选择 5 9例胆囊良性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前测量腹围和肋弓角度 ,B超测量胆囊大小和壁厚度 ,右上腹肋缘下切口皮肤... 目的 :探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MC)中可行而实用、便捷而直观的参数 ,供MC术前术中选择合适、安全切口长度之用。方法 :选择 5 9例胆囊良性病变病人为研究对象。术前测量腹围和肋弓角度 ,B超测量胆囊大小和壁厚度 ,右上腹肋缘下切口皮肤划痕面至Calot距离 (暂名Calot深度 )。术中测量切口长度 ,切口皮缘中点至Calot距离 (暂名Calot深度 )和皮下脂肪厚度 ,分别作相关分析处理。结果 :切口 6cm以内MC成功率为 81.36 % (48/ 5 9)。其余需延长切口至 6cm以上才能完成手术 ,占 18.6 4 % (11/ 5 9)。腹围与切口长度呈正相关 (r=0 .5 180 ,t=4 .5 791,P <0 .0 0 1) ,有直线回归关系 (b =0 .0 86 2 ,t=4 .5 74 5 ,P <0 .0 0 1)。Calot深度与切口长度呈正相关 (r=0 .32 2 9,t=2 .5 790 ,P <0 .0 2 ) ,有直线回归关系 (b =0 .2 4 74 ,t=2 .5 76 0 ,P <0 .0 5 )。结果表明 :腹围和Calot深度是决定切口长短的关键因素 ,其次为胆囊大小和胆囊壁厚度。皮下脂肪和肋弓角度与切口长度无相关性。结论 :术前选择腹围在 85cm以下 ,B超Calot深度不超过 10cm ,对胆囊纵径在 8cm以下和胆囊壁厚度小于 4mm的病人行MC较为理想 ,其可确保MC安全 ,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胆囊切除术 胆结石 胆囊炎 相关性 胆囊三角区
下载PDF
改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3
作者 金洪海 李旦耀 +4 位作者 许海明 王科峰 王友良 陈大伟 张春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总结改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经验. 方法 1998年9月~2003年6月,用改制的Bookwalter牵开器、顶针环式深部打结器以及钩状L形电刀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28例. 结果以切口≤6 cm为手术成功.在128例中,成功为110例,占85.9%. 结论自行改制... 目的总结改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经验. 方法 1998年9月~2003年6月,用改制的Bookwalter牵开器、顶针环式深部打结器以及钩状L形电刀行小切口胆囊切除术128例. 结果以切口≤6 cm为手术成功.在128例中,成功为110例,占85.9%. 结论自行改制的Bookwalter牵开器,能有效改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过程暴露和照明,顶针环式打结器可行超指长部位打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胆囊切除术
下载PDF
延迟性脾破裂误漏诊原因分析
4
作者 金洪海 许海明 +2 位作者 王科峰 王友良 李旦耀 《创伤外科杂志》 2001年第z1期8-10,共3页
目的 探讨延迟性脾破裂误漏诊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2例延迟性脾破裂中的诊断和误漏诊的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延迟性脾破裂的误漏诊5例(41.66%)。对多发伤与脾破裂并存可能认识不足,外伤史轻微或伤... 目的 探讨延迟性脾破裂误漏诊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12例延迟性脾破裂中的诊断和误漏诊的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延迟性脾破裂的误漏诊5例(41.66%)。对多发伤与脾破裂并存可能认识不足,外伤史轻微或伤员隐瞒外伤史,缺乏腹痛-缓解-突然再腹痛的典型病史,缺乏“对冲性脾破裂”力学分析和整体化诊断思路等为其误漏诊的主要原因。结论  详细的外伤史和全面系统检查,重视腹以外多发伤掩盖腹内脏器伤及延迟性脾破裂可能。确立外伤-腹内脏器伤-脾破裂整体化诊断思路。不间断地辅以B超检查脾形态学变化和腹内有无积液,腹腔穿刺确定有无血腹、X线胸腹部检查观察左侧胸肋角和膈肌运动情况、必要时CT检查以尽早发现脾包膜下血肿,降低延迟性脾破裂误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破裂 脾包膜 血肿 误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