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米糠油中呈色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1
作者 解雨欣 衡新蕊 +2 位作者 王璐 姚云平 李昌模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米糠油的色泽是影响其品质的因素之一。该研究对米糠油中呈色物质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呈色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以甲醇∶水(8∶2,体积比)为萃取剂,用液液萃取法提取米糠油中的强极性呈色物质,然后将样品... 米糠油的色泽是影响其品质的因素之一。该研究对米糠油中呈色物质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呈色物质进行分离和鉴定。以甲醇∶水(8∶2,体积比)为萃取剂,用液液萃取法提取米糠油中的强极性呈色物质,然后将样品皂化后利用正己烷提取弱极性呈色物质。强极性和弱极性提取液经质谱分别鉴定出9类物质,共37种,其中强极性提取液中二氢异黄酮类含量最多,弱极性提取液中二氢黄酮醇类为主要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油 呈色物质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类黄酮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冷榨亚麻籽油特征风味成分分析
2
作者 衡新蕊 王天亮 +1 位作者 姚云平 李昌模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1-217,共7页
本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顶空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GC-MS-O)结合化学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冷榨亚麻籽油的整体风味特征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冷... 本研究采用定量描述分析法、顶空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法及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olfactometry,GC-MS-O)结合化学计量分析方法分析冷榨亚麻籽油的整体风味特征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冷榨亚麻籽油的风味独特,主要呈新鲜清新的青草味及鱼腥味。GC-MS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12种、醇类7种、酸类5种、萜烯类3种、烷烃类3种、酮类2种及芳香族类化合物2种。综合GC-O、检测频率值≥6以及气味活度值≥1分析,明确了2-乙基己醇、己醇、(E)-2-己烯醛、己醛、(E,E)-2,4-庚二烯醛是冷榨亚麻籽油青草味的主要来源物质,而(Z)-4-庚烯醛是鱼腥味的主要来源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地区冷榨亚麻籽油的特征风味强度与感官风味属性间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冷榨亚麻籽油的风味改善、工艺优化及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榨亚麻籽油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 气味活度值 检测频率
下载PDF
量子化学计算白藜芦醇与芝麻酚在油脂中的抗氧化协同作用
3
作者 高伟洪 曲潇笛 +1 位作者 姚云平 李昌模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与芝麻酚间的抗氧化协同机理。方法:通过DPPH和氢过氧化物分别检测葵花子油中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的含量变化,并结合诱导期的测定,优化组合白藜芦醇与芝麻酚二者比例,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模拟反应过程。结果:在180℃加热...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与芝麻酚间的抗氧化协同机理。方法:通过DPPH和氢过氧化物分别检测葵花子油中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的含量变化,并结合诱导期的测定,优化组合白藜芦醇与芝麻酚二者比例,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模拟反应过程。结果:在180℃加热2 h,添加白藜芦醇与芝麻酚的葵花籽油中,总自由基含量分别为(0.08±0.03),(0.20±0.03)mol/L,相比于空白[(0.44±0.01)mol/L],白藜芦醇具有最佳抑制效率,且芝麻酚清除过氧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二者在纯化的葵花籽油中发生协同作用的最佳添加量为1400,200 mg/kg,且在180℃降解速率下,白藜芦醇具有保护芝麻酚的作用。结论:利用量子化学的手段发现二者存在动态平衡的过程,由于白藜芦醇的添加量是芝麻酚的7倍,所以反应更倾向于白藜芦醇向芝麻酚自由基供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酚 白藜芦醇 自由基 量子计算 协同作用
下载PDF
反式脂肪酸生成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昌模 张钰斌 +4 位作者 李帅 邓盈盈 许冲 王冠华 王硕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1-146,共6页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反式脂肪酸的形成机理也各不相同。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代谢过程中生成与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反式结构的脂肪酸。反刍动物体内的反式脂肪酸是由氢化细菌-丁酸弧菌酶促氢化作用...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反式脂肪酸的形成机理也各不相同。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代谢过程中生成与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反式结构的脂肪酸。反刍动物体内的反式脂肪酸是由氢化细菌-丁酸弧菌酶促氢化作用下形成。植物油氢化工艺中,在金属催化剂参与下产生反式异构体。在高温烹调条件下,发现反式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通过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推导(能量计算)与试验验证相结合,发现在150°或更高的温度下油酸发生异构化生成反式油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脂肪酸 危害 机理
下载PDF
食用油中脂肪酸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昌模 王玉倩 张虹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77,共4页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油脂中的脂肪酸进行检测,比较三种甲酯化方法,并对比了DB-5ms,VF-23ms两种毛细管色谱柱对37种脂肪酸甲酯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VF-23 ms色谱柱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4%盐酸甲醇法具有最好的甲酯化效果... 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油脂中的脂肪酸进行检测,比较三种甲酯化方法,并对比了DB-5ms,VF-23ms两种毛细管色谱柱对37种脂肪酸甲酯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VF-23 ms色谱柱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4%盐酸甲醇法具有最好的甲酯化效果。研究为油脂中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 油脂 脂肪酸 毛细管色谱柱 甲酯化
下载PDF
薄层色谱法测定油脂中极性化合物含量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昌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7-79,共3页
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水解、氧化、聚合反应会生成各种挥发性和不挥发性极性化合物。测定极性化合物含量的传统方法是柱层析法,此法操作繁琐,时间长且无法在油脂加工过程中直接使用。实验探索性地运用薄层色谱法,利用特定指示剂在各种... 油脂在高温条件下发生水解、氧化、聚合反应会生成各种挥发性和不挥发性极性化合物。测定极性化合物含量的传统方法是柱层析法,此法操作繁琐,时间长且无法在油脂加工过程中直接使用。实验探索性地运用薄层色谱法,利用特定指示剂在各种高温氧化油脂中的比移值的不同测定油脂中的极性化合物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极性化合物 比移值 薄层色谱 指示剂
下载PDF
使用正丁醇作溶剂测定高温氧化油脂羰基值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昌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79,共2页
使用无毒性的正丁醇作溶剂对油脂的羰基值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正丁醇溶液中的2,4-二硝基苯肼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确立了最佳测定波长为390nm,即在390nm处饱和醛和不饱与醛具有相同摩尔吸收系数。在此波长下测定油脂的羰基值与传统的苯法... 使用无毒性的正丁醇作溶剂对油脂的羰基值进行测定。通过分析正丁醇溶液中的2,4-二硝基苯肼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确立了最佳测定波长为390nm,即在390nm处饱和醛和不饱与醛具有相同摩尔吸收系数。在此波长下测定油脂的羰基值与传统的苯法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羰基值 正丁醇 波长
下载PDF
乳化剂对无溶剂体系合成1,3-甘油二酯的影响
8
作者 李昌模 刘春艳 +2 位作者 张虹 王玉倩 王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9-42,共4页
在无溶剂体系中,通过脂肪酶Novozyme 435催化甘油解法合成功能性油脂1,3-甘油二酯。在底物摩尔比1∶1(甘油与天然谷物调和油比),脂肪酶添加量8%(占底物质量)条件下,研究酶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同HLB值的蔗糖脂肪酸酯和反应温度对1,3-甘油二... 在无溶剂体系中,通过脂肪酶Novozyme 435催化甘油解法合成功能性油脂1,3-甘油二酯。在底物摩尔比1∶1(甘油与天然谷物调和油比),脂肪酶添加量8%(占底物质量)条件下,研究酶催化反应过程中不同HLB值的蔗糖脂肪酸酯和反应温度对1,3-甘油二酯生成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HLB值为11的亲水性蔗糖脂肪酸酯,在添加量0.5%,反应温度60℃下反应24 h,1,3-甘油二酯生成量最高,为42.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溶剂体系 1 3-甘油二酯 蔗糖脂肪酸酯
下载PDF
指纹图谱技术在植物油鉴定和掺假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9
作者 姚云平 李昌模 +3 位作者 刘慧琳 刘春艳 石贞 高晓瑜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1-54,共4页
指纹图谱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获得的能够代表该物种特征的各种图谱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它主要建立在对物质成分的系统研究之上,评价样品质量的真实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植物油的鉴定和掺假中。文中对... 指纹图谱技术是指利用现代仪器分析手段获得的能够代表该物种特征的各种图谱数据资料的一种技术。它主要建立在对物质成分的系统研究之上,评价样品质量的真实性和稳定性。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也逐渐应用到植物油的鉴定和掺假中。文中对植物油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在植物油品种鉴定和掺假方面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指纹图谱技术 甘油三酯 脂肪酸 植物甾醇 生育酚 挥发性化合物
下载PDF
高温条件下食用油脂脂肪酸的变化 被引量:22
10
作者 郭丽莉 李昌模 +1 位作者 若文靓 郑广奇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6-19,共4页
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食用油中脂肪酸各组分及其指标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加热后油脂的反式脂肪酸生成量和各个脂肪酸含量变化,利用2,4-二硝基苯肼对羰基值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增加,不饱和脂... 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食用油中脂肪酸各组分及其指标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加热后油脂的反式脂肪酸生成量和各个脂肪酸含量变化,利用2,4-二硝基苯肼对羰基值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缓慢下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上升,其中C16∶0经过210℃3 h后含量增加了0.572 9 g/L,与此相反,C18∶2则下降了2.084 9 g/L。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和羰基值都呈上升趋势,反式C18∶1和反式18∶2含量经过210℃3 h后分别增加了0.074 3 g/L和0.071 6 g/L,经过210℃3 h加热后羰基值为52.81 meq/kg,并且这种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更加剧烈,尤其在150℃后油脂的品质开始下降迅速,这样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建议日常烹饪过程中油温控制在15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油 脂肪酸 高温加热 反式脂肪酸 羰基值
下载PDF
燕窝糖蛋白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5
11
作者 崔慧娥 李昌模 +2 位作者 张燕 潘涛 王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307-309,共3页
燕窝经60℃水浴提取、醇析,得糖蛋白粗品,再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成分均一的燕窝特征组分—燕窝糖蛋白,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约为60k Da;通过β消去反应,表明... 燕窝经60℃水浴提取、醇析,得糖蛋白粗品,再经DEAE-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成分均一的燕窝特征组分—燕窝糖蛋白,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其分子量约为60k Da;通过β消去反应,表明燕窝糖蛋白中存在O型糖肽键。经一定程序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了兔抗燕窝糖蛋白抗血清,采用Protein 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获得抗燕窝糖蛋白抗体。本实验为进一步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性质,建立燕窝特征糖蛋白组分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及燕窝的鉴伪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窝糖蛋白 离子交换层析 凝胶过滤 电泳 抗体
下载PDF
茶多酚微胶囊的理化特性及其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4
12
作者 姚云平 陈丽媛 +2 位作者 刘丹 于淼航 李昌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为了提高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的利用度,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茶多酚微胶囊。对茶多酚微胶囊的形貌特征、粒度分布、溶解度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大豆油中,通过测定加速氧化过程中的全氧化值进行货架... 为了提高茶多酚在油脂体系中的利用度,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茶多酚微胶囊。对茶多酚微胶囊的形貌特征、粒度分布、溶解度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大豆油中,通过测定加速氧化过程中的全氧化值进行货架期预测。结果表明:茶多酚微胶囊颗粒粒径分布均匀,球体表面凹陷,热稳定性好;在25℃下,添加200 mg/kg茶多酚微胶囊的大豆油货架期可以延长至249.89 d,与未添加茶多酚微胶囊的大豆油相比货架期延长了79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 茶多酚 微胶囊 抗氧化性 货架期
下载PDF
高温条件下亚麻籽油二次氧化产物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姚云平 杜乐 +2 位作者 宋洁 曹睿智 李昌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7-81,共5页
探讨了亚麻籽油在100~200℃条件下加热1~5 h的过程中过氧化值、酸价、羰基值以及二次氧化产物脂肪族醛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在100℃条件下加热时,过氧化值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120~200℃条件下加热时,过氧化值随... 探讨了亚麻籽油在100~200℃条件下加热1~5 h的过程中过氧化值、酸价、羰基值以及二次氧化产物脂肪族醛类化合物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在100℃条件下加热时,过氧化值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在120~200℃条件下加热时,过氧化值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酸价和羰基值均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亚麻籽油高温氧化过程中亚麻酸产生的特征二次氧化产物含量最高,其次是亚油酸,油酸最少。亚麻酸特征二次氧化产物中丙醛最易生成且含量最高,反-2-戊烯醛和反-2-己烯醛产生较晚、较慢,亚油酸特征二次氧化产物中己醛最先生成,反-2-壬烯醛和反,反-2,4-癸二烯醛生成较晚、较慢;油酸特征二次氧化产物中壬醛在120℃加热1 h没有生成,之后其含量随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随加热时间延长先增加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氧化 过氧化值 酸价 羰基值 脂肪族醛类化合物
下载PDF
食用油脂中缩水甘油酯检测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石贞 李昌模 +2 位作者 柴佳 刘春艳 王硕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年第11期5-9,共5页
随着对缩水甘油酯(GE)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大多数食用油脂中发现了缩水甘油酯的存在。缩水甘油酯作为一种食用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人体可能存在着致癌性。目前存在对GE的检测有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2种,直接方法... 随着对缩水甘油酯(GE)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大多数食用油脂中发现了缩水甘油酯的存在。缩水甘油酯作为一种食用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人体可能存在着致癌性。目前存在对GE的检测有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2种,直接方法主要是对油样处理后LC-MS检测;间接方法为缩水甘油酯与苯硼酸衍生化后GC-MS检测。本文对缩水甘油酯的来源、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介绍,并对检测方法的标准物质、样品处理过程、仪器条件、结果等加以比较和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水甘油酯 食用油脂 检测方法
下载PDF
鸡脂肪最佳风味调控与风味物质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斌 尚刚 李昌模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8-121,共4页
在高温条件下氧化鸡脂肪,对不同时间的氧化脂肪做感官评价发现,鸡脂肪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氧化的风味感有很密切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鸡脂肪氧化产生最佳风味感的时间为10 h,此时脂肪黏度最大,测得羰基值为24.7 mmol/kg,过氧化值为2.15 ... 在高温条件下氧化鸡脂肪,对不同时间的氧化脂肪做感官评价发现,鸡脂肪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氧化的风味感有很密切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鸡脂肪氧化产生最佳风味感的时间为10 h,此时脂肪黏度最大,测得羰基值为24.7 mmol/kg,过氧化值为2.15 mmol/kg,酸价为2.5 mgKOH/kg;用气相色谱分析其饱和脂肪酸占总量的39.31%,不饱和脂肪酸占60.69%;用液相色谱方法分析最佳氧化时间下的脂肪族醛类物质,发现呈现香味的主要脂肪族醛类之一是2,4-癸二烯醛,并定量分析出含量为5.946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脂肪 脂肪族醛 风味 高压液相
下载PDF
加热过程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的氧化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春艳 李昌模 +4 位作者 若文靓 刘慧琳 姚云平 石贞 杜欣军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8,共4页
以调和油和甘油二酯油为材料,对其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对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在60℃和180℃持续加热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甘油二酯油在60℃持续加热36 h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 以调和油和甘油二酯油为材料,对其在常温和高温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进行评价。对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在60℃和180℃持续加热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甘油二酯油在60℃持续加热36 h过程中,酸价、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变化趋势不显著。在180℃加热3 h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甘油二酯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羰基值均高于调和油,酸价变化不显著,过氧化值和羰基值呈逐渐升高趋势。甘油二酯油和调和油加热3 h后,过氧化值分别达到14.08和6.97 meq/kg,羰基值分别达到37.83和37.75 meq/kg。甘油二酯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与调和油相比容易发生氧化、酸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酯 调和油 氧化稳定性 酸价 过氧化值 羰基值
下载PDF
米糠蜡凝胶油的微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云平 周航 +3 位作者 刘文韬 李瑞婷 张娣 李昌模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46,共6页
通过光学微流变仪研究了以米糠蜡和大豆油为原料制成的凝胶油的微流变特性,并与其他种类油脂的微流变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30℃)时,米糠蜡的含量与凝胶油的弹性因子和宏观黏度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固液平衡点和流动因子呈... 通过光学微流变仪研究了以米糠蜡和大豆油为原料制成的凝胶油的微流变特性,并与其他种类油脂的微流变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30℃)时,米糠蜡的含量与凝胶油的弹性因子和宏观黏度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固液平衡点和流动因子呈负相关;在高温(90℃)时,米糠蜡的含量与凝胶油的弹性因子和固液平衡点呈负相关,与宏观黏度因子呈正相关,而与流动因子无关。在30℃条件下,米糠蜡含量为2. 5%~5%的凝胶油的弹性因子与鸡油、羊油、猪油和人造黄油接近,而米糠蜡含量为7. 5%的凝胶油的弹性因子更接近于牛油。偏振光显微镜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低温时凝胶油的微流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油 弹性因子 固液平衡点 宏观黏度因子 流动因子 微流变特性
下载PDF
利用二茂铁检测植物油过氧化值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云平 于淼航 +2 位作者 陈丽媛 刘丹 李昌模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80,149,共6页
通过优化二茂铁与氢过氧化物反应的试验条件,建立了一种基于二茂铁检测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佳检测条件为1 mL油样与1 mL二茂铁标准溶液混合,加入0.1 mL甲酸,异丙醇定容至5 mL,在60℃下加热40 min,检测波长310 nm。该方法... 通过优化二茂铁与氢过氧化物反应的试验条件,建立了一种基于二茂铁检测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佳检测条件为1 mL油样与1 mL二茂铁标准溶液混合,加入0.1 mL甲酸,异丙醇定容至5 mL,在60℃下加热40 min,检测波长310 nm。该方法的标准曲线为y=0.1752 x+0.2202(R 2=0.9996),检出限0.08 mmol/L,定量限0.26 mmol/L,添加回收率98.16%~100.03%。二茂铁法和碘量滴定法对实际油样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二茂铁法可应用于植物油过氧化值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 植物油 过氧化值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珍淑 李学静 +1 位作者 梁候明 李昌模 《中国轻工教育》 2018年第3期12-16,21,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高校校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二级指标是通过因子分析从三级指标中提取出来的少数关键因子,分别为专业学位研究...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高校校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二级指标是通过因子分析从三级指标中提取出来的少数关键因子,分别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投入保障、过程保障、外部保障及结果保障;三级指标是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很多彼此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投入保障、外部保障动力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培养质量 校友 评价研究 相关性分析 因子分析
下载PDF
研究生课程建设探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梁珍淑 刘忠 +1 位作者 李昌模 王艳环 《中国冶金教育》 2015年第6期14-16,共3页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高低。从研究生课程的创新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等特点出发,分析课程建设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并对研究生课程改革进行探究,提出研究生课程教学...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高低。从研究生课程的创新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等特点出发,分析课程建设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并对研究生课程改革进行探究,提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课程建设 措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