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古拜占庭音乐传统中的以颂保持音:形态、意义与影响
1
作者 李易雨篪 徐凤林 《北方音乐》 2022年第4期63-73,共11页
以颂保持音是中古时期拜占庭调式体系与礼仪思想结合的独特产物,拥有辅助颂歌演唱、支撑乐曲结构和象征神圣理念的三重功能,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教会调式在颂歌中的统治地位。以颂保持音高度依赖八调体系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而存在。在听觉上... 以颂保持音是中古时期拜占庭调式体系与礼仪思想结合的独特产物,拥有辅助颂歌演唱、支撑乐曲结构和象征神圣理念的三重功能,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教会调式在颂歌中的统治地位。以颂保持音高度依赖八调体系的权威性和完整性而存在。在听觉上,以颂伴唱的颂歌与部分西欧早期复调风格有相似之处,但其音乐思维与复调存在根本差异,也缺乏向复调发展的动力。中古时期拜占庭文化影响区内的各个音乐传统中,保加利亚传统延续了以颂保持音技法,而罗斯传统中的保持音遗失了调式意义,其后在15—17世纪渐趋式微,这一区别的关键原因在于两个传统吸收拜占庭调式体系的完整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颂”保持音 拜占庭音乐 俄罗斯音乐 东正教音乐 中世纪音乐
下载PDF
韦伯论“救赎”与“世界图景”
2
作者 李易雨篪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3-109,共7页
"救赎"是韦伯探讨宗教与现代性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概念,韦伯认为人的救赎需求、救赎的形态和方式取决于其眼中的"世界图景"。救赎宗教的有意义的世界图景设定了一种有秩序、有目的的理想世界,解释了世界中苦难与无... "救赎"是韦伯探讨宗教与现代性等问题时使用的重要概念,韦伯认为人的救赎需求、救赎的形态和方式取决于其眼中的"世界图景"。救赎宗教的有意义的世界图景设定了一种有秩序、有目的的理想世界,解释了世界中苦难与无意义等问题,为超越性的价值提供了支撑,明确了"救赎"的需求和路径,并影响了人格的发展、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但在理性化的过程中,宗教性的世界图景为了保持自身的首尾一贯性而逐渐脱离现世,最终在自行其是的现世价值领域的冲击下和支配现世的工具理性的"铁笼"中丧失了统一人格与提供救赎的功能。韦伯不认可回到宗教性世界图景之中寻求救赎的退路,而是要求人从各个理性化的价值领域中寻找自己的现世救赎。在韦伯的人学预设的基础上,这是意义导向的"人"在现代破碎的世界图景中生活的唯一权宜之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救赎 世界图景 现代性 理性化
下载PDF
苏联及当代俄罗斯的丹尼列夫斯基研究
3
作者 李易雨篪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5-18,共4页
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在苏联后期和当代俄罗斯哲学界受到持续关注。苏联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考察了其严谨性与科学性,并在思想史层面探究了其理论源流与思想背景,奠定了当代俄罗斯丹尼列夫斯基研究的基础。20世纪90... 丹尼列夫斯基的文化历史类型理论在苏联后期和当代俄罗斯哲学界受到持续关注。苏联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梳理,考察了其严谨性与科学性,并在思想史层面探究了其理论源流与思想背景,奠定了当代俄罗斯丹尼列夫斯基研究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氏的作品在俄罗斯哲学界的接受度提高,文化历史类型理论中多线发展的历史观、地区性文明模型等独特思想得到梳理,学者从形而上学前提、认识论与方法论立场、思想史源流等角度考察该理论,客观地探讨了其作为一种文明研究方法的内在矛盾与缺陷。然而,部分学者自身的思想倾向导致研究中出现片面化和自相矛盾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列夫斯基 文化历史类型 文明研究 文化理论
下载PDF
“天使的歌咏”抑或理性的语言?--17世纪俄国东正教圣咏改革中的两种启示观
4
作者 李易雨篪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0-188,共9页
圣咏改革是尼康教会礼仪改革的重要部分。改革之前莫斯科教会圣咏的传统风格是“补音圣咏”,其特点是把经文中的半元音读作元音并配以旋律,或在圣咏中插入一些没有语义内涵的旋律装饰段;尼康等改革派认为这种圣咏唱法背离和歪曲了经文本... 圣咏改革是尼康教会礼仪改革的重要部分。改革之前莫斯科教会圣咏的传统风格是“补音圣咏”,其特点是把经文中的半元音读作元音并配以旋律,或在圣咏中插入一些没有语义内涵的旋律装饰段;尼康等改革派认为这种圣咏唱法背离和歪曲了经文本身,他们推行“原读圣咏”,即去除圣咏中的冗余发音,使其与口头朗读经文的发音相符,并简化圣咏的旋律。两种不同风格反映了东正教会内部两种不同的启示观。补音风格的坚持者认为,圣咏是一种以整体的形式来源于上帝启示的“神圣语言”;原读圣咏的推行者则把圣咏曲调与经文分开看待,认为只有经文承载着信仰的核心,具有“神圣知识”的权威性。然而,改革者并未能成功地改变俄罗斯本土信徒群体中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从而导致了两种歌咏传统之间更严格、更持久的对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正教礼仪改革 补音圣咏 原读圣咏 可理解的启示
原文传递
俄罗斯东正教堂建筑艺术菁选
5
作者 李易雨篪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原文传递
论俄国教会与民间对“迦勒底人”形象的本土化
6
作者 李易雨篪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1,共8页
俄国教会在继承拜占庭东正教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火窑礼仪"中的"迦勒底人"形象即是本土化的产物之一。"迦勒底人"的形象体现了罪人必遭惩罚的末世论观念,也暗示着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对抗,... 俄国教会在继承拜占庭东正教传统的同时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的解释,"火窑礼仪"中的"迦勒底人"形象即是本土化的产物之一。"迦勒底人"的形象体现了罪人必遭惩罚的末世论观念,也暗示着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对抗,其中又包括莫斯科和诺夫哥罗德两种地方传统的不同阐释。随着沙皇宫廷与普通民众加入了"迦勒底人"意义的解释过程,该形象逐渐走向民俗化、娱乐化。对这一形象的阐释空间成为神圣与世俗的竞争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东正教 火窑礼仪 迦勒底人 本土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