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色学校文化助推学生发展成长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珠海市平沙第三中学“砺沙”学校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1
作者 李映雄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第7期36-38,共3页
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对教育做出的基于本校实际的理解。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文化创建、创新的进程中,以文化去推动教育管理,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创设了更多的机遇。本文以... 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更是一种精神,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是对教育做出的基于本校实际的理解。近年来,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加入文化创建、创新的进程中,以文化去推动教育管理,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创设了更多的机遇。本文以珠海市平沙第三中学为例,就该校从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三个维度的励沙文化创新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这一文化的价值观念、育人体系与具体的实施过程,肯定了励沙文化的价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文化 价值观念 校本课程 全面发展
下载PDF
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教学探索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映雄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8-29,共2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实践中受高考指挥棒制约,关注学生政治学业分数仍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主流倾向,立德树人的要求异化为“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实践中受高考指挥棒制约,关注学生政治学业分数仍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主流倾向,立德树人的要求异化为“立考树分”的现实,这从部分名校创立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诸多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旨归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得到印证。思想政治课教学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不妨从培养有视野、有胸襟、有气度的中学生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 立德树人 教学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党的教育方针 考试分数 现代化建设 中学生
下载PDF
互联网+“林文化”让家校合作共建深呼吸
3
作者 李映雄 《师道(教研)》 2019年第7期15-16,共2页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自身的发展越来越细致和敏感,这种细致和敏感直接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当前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给初中生的心理世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关键词 互联网+ 合作共建 深呼吸 文化 学生自我意识 初中学生 心理世界 青春期
下载PDF
通江“亮剑”行动 扎实有效
4
作者 李映雄 唐馨 《绿色天府》 2015年第1期42-42,共1页
2014年以来,针对一些乡镇非法运输木材问题较为突出,盗挖、收购倒卖珍稀树木资源等现象时有发生,通江县扎实开展“亮剑”行动,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运输木材及活立木案件,为建设“法治林业”、“绿色巴中”、“美丽通江”提供保障。
关键词 亮剑 实有 非法运输 通江县 活立木 木材 倒卖 收购
下载PDF
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永生 李映雄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4期154-154,146,共2页
森林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氧气资源、土地资源和林业资源。人工混交林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林木,而且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人工混交林营林的作用和意义出发... 森林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氧气资源、土地资源和林业资源。人工混交林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林木,而且在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人工混交林营林的作用和意义出发,对人工混交林的营林技术要点进行阐述与分析,目的在于促进人工混交林的发展,保护森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混交林 营林技术 作用和意义 要点
下载PDF
生活叙事: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有效方式
6
作者 李映雄 李惠珍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旬)》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9-30,共2页
一、常见教学方式实效反思 长期以来,知易行难是教育实践难题。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内化教材道德认知,减少知而不愿行、知... 一、常见教学方式实效反思 长期以来,知易行难是教育实践难题。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绝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要求之一,是引导学生内化教材道德认知,减少知而不愿行、知而不敢行等知行脱节现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学生 素养 生活 教学方式 教育实践 教学实践 教育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