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苏轼诗文中的“东坡精神”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显根 《求索》 CSSCI 2003年第4期232-235,共4页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创作的诗文中 ,融入了大量对人生的省察、对仕途的反思 ,而“东坡精神”是其最为精华的部分。“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因个人的人生挫折而失去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执着生...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创作的诗文中 ,融入了大量对人生的省察、对仕途的反思 ,而“东坡精神”是其最为精华的部分。“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因个人的人生挫折而失去对人生目标的不懈追求 ,执着生活 ,处穷排难 ,随缘自适 ,超然旷达。二、尽管处境十分险恶 ,生活极其艰难 ,但是苏轼体察民生疾苦 ,对人民深切同情 ,为当地的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当地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主张“民不饥寒为上瑞” ,反对虐政害民。自他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东坡精神” ,在他的诗文中 ,有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州 惠州 儋州 诗文 东坡精神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互文”手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显根 《浙江学刊》 CSSCI 2001年第5期185-189,共5页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互文手法作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互文的界说。通过历史源流的考索 ,认为 :互文就是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前后词组或句子中 ,对举的词前后各省略一个 ,解释时要相互补充。二、互文的类型。认为应分为单句互文、...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互文手法作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 :一、互文的界说。通过历史源流的考索 ,认为 :互文就是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前后词组或句子中 ,对举的词前后各省略一个 ,解释时要相互补充。二、互文的类型。认为应分为单句互文、复句互文、省反互文三类。三、互文的作用。有 :简炼文句 ,以少驭多 ;对举顿挫 ,富有节奏 ;文意宛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句互文 艺术手法 古典诗言语 类型 复句互文 省反互文 作用
下载PDF
试论苏轼的“师陶情怀”与精神创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显根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4-67,共4页
苏轼之所以能很快适应贬谪之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不断地进行着精神的创新,迅速找到了精神支柱。在不同的贬谪时期,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不一样的。在黄州,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佛老,还掺杂了儒教,同时,已有师陶萌芽。在惠州和儋州,苏轼的精神支柱... 苏轼之所以能很快适应贬谪之地的生活,是因为他不断地进行着精神的创新,迅速找到了精神支柱。在不同的贬谪时期,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不一样的。在黄州,苏轼的精神支柱是佛老,还掺杂了儒教,同时,已有师陶萌芽。在惠州和儋州,苏轼的精神支柱尽管还有佛老、儒教的痕迹,而主要的还是他所创立的“陶渊明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师陶情怀 精神支柱 精神创新
下载PDF
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及其人格魅力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显根 《湖湘论坛》 2003年第4期10-12,共3页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 “乌台诗案”之前 ,苏轼是以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进入仕途的。“乌台诗案”之后 ,苏轼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 ,创立了“东坡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身处逆境而能随物赋形、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黄州时期苏轼的精神创新 ,还有他的诗词文 ,是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千古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苏轼之所以为苏轼 ,是大起大落的经历、超然旷达的个性和那充满生命激情的文字成就了他。这也就是黄州时期的苏轼最具人格魅力的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黄州 人格魅力 诗人 中国 宋代 精神创新
下载PDF
试论苏轼诗文中的“因物赋形”精神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显根 《求实》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286-287,共2页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曾不止一次地论及"因物赋形",如,<仁宗皇帝御书颂>:"圣人如天,时杀时生.君子如水,因物赋形.天不违仁,水不失平."……
关键词 苏轼 诗文 赋形
下载PDF
苏轼的陶渊明情结及其诗文创作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显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61-63,共3页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 陶诗经过六百年的流传,而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苏轼向往陶渊明之隐,与其希望有用于世是相结合的。在陶醉岭南自然山水风物、吟咏啸歌之际,并不忘情有用于世。在被贬谪蛮荒之地的时候,又常怀渊明的归隐之念,保持自己淡泊的襟怀。苏轼的晚年就这样以陶渊明自比、自励,在他的诗文中时时流露出“陶渊明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陶渊明情结 诗歌创作 艺术特色 诗文作品
下载PDF
论苏轼贬儋诗篇中蕴含的“东坡精神”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显根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z1期215-217,共3页
关键词 东坡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典诗文中“互文”手法的判别
8
作者 李显根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187-190,共4页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互文手法在实践中的识别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判定互文有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对文;(二)必须是顺文解时不合情理或文意不足;(三)必须是对举的词意思互为补充。并指出“避复”、“虚词互训”、所谓“倒文”三种手...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互文手法在实践中的识别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判定互文有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对文;(二)必须是顺文解时不合情理或文意不足;(三)必须是对举的词意思互为补充。并指出“避复”、“虚词互训”、所谓“倒文”三种手法都不是互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诗文 "互文"手法 判别 艺术手法
下载PDF
苏轼、秦观岭南诗随缘自适与体察民生精神述论
9
作者 李显根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7-170,共4页
苏轼、秦观被贬岭内期间,生活环境极其艰难。可是,苏秦执着生活,处困排难,随缘自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复玉关生人,何殊死葬蛮夷"。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国事,反对虐政... 苏轼、秦观被贬岭内期间,生活环境极其艰难。可是,苏秦执着生活,处困排难,随缘自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纵复玉关生人,何殊死葬蛮夷"。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关心国事,反对虐政害民。自苏秦被贬以来所形成的这种随缘自适精神,在他们这一时期写的诗歌中,有充分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秦观 岭南诗 随缘自适
下载PDF
试论苏轼贬谪期间与当地人民的深厚情谊
10
作者 李显根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82-84,共3页
"乌台诗案"后,苏轼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尽管处境险恶,生活艰难,但是苏轼仍然一如既往地体察民生疾苦,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在他的诗文中有充分的表现。
关键词 苏轼 贬谪 诗文 深厚情谊
下载PDF
苏轼诗文“因物赋形”精神探微
11
作者 李显根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97-98,共2页
“因物赋形” ,是苏轼为人为官真实的自我写照 ,也是“东坡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物赋形”精神有以下三个层面 :一、每到一地既来之则安之、随遇而安。二、每到一地 ,喜欢之、热爱之 ,将其视作第二故乡。三、无论升贬 。
关键词 苏轼 因物赋形 东坡精神
下载PDF
苏轼与秦观相知相契探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显根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00-202,共3页
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与秦观从相识到相知,又到如此的相契,这是由于苏轼与秦观的家庭教育、人生经历、宗教态度、诗词创作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或相通之处。探讨苏秦相知相契之因,对理清苏轼与秦观的关系有裨益。
关键词 苏轼 秦观 交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