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1
作者 梁坤宇 金晓斌 +5 位作者 张晓琳 宋家鹏 李权荃 应苏辰 祁曌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80-3896,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区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人类生态福祉为构建目标。其中,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为核心关注对象,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主动获取与生态系统服务流;(2)苏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存在错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别识别生态源地与需求源地4247.46km^(2)、1882.16km^(2),生态廊道与供需廊道1614.02km、1915.82km,生态夹点29处、生态障碍点23处、生态供需节点20处;(3)形成“三区四带两组团”的社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可为丰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推动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生态福祉 生态网络 苏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比较与评价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权荃 金晓斌 +3 位作者 张晓琳 韩博 李寒冰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1473,共13页
构建良好的生态网络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景观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源地识别-综合阻力面构建-生态网络生成”基本模式构建区域生态网络是相关研究的主... 构建良好的生态网络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重要内容,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高景观连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源地识别-综合阻力面构建-生态网络生成”基本模式构建区域生态网络是相关研究的主流做法。但该模式内部各环节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差异较大,相应的细化思路方法多元,考虑到尺度特征和景观的空间异质性,综合评估不同方法组合下研究结果的差异对深化原理认知和有效指导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采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生态网络中各环节技术方法的差异性,选取生态源地识别的4种方法、综合阻力面构建的2种方法以及生态网络生成的2种方法,分别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对比两个视角,通过方法组合形成相应的生态网络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原理差异,各环节下不同方法的分析结果具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生态源地的数量、面积和空间分布;阻力面高阻力值分布状况;以及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数量与格局特征等方面;(2)在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原理的对比方案中,构建包含Harary指数、整体连通性指数、可能连通性指数、成本比、网络密度、效能鲁棒性和廊道密度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该方案下的24个生态网络结果进行评价,最终基于综合评价法生成的生态源地、基于阻力系数结合夜间灯光修正因子构建的综合阻力面和基于Graphab软件生成的生态网络方法组合方式构建的生态网络最优;(3)在基于电路理论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对比方案中,基于电路理论可以识别出潜在生态廊道和用于替代最小成本路径生态廊道的结果,对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方法生成的结果具有较好的补充作用,将两个方法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网络安全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景观生态学 景观连通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方法对比
下载PDF
时空动态视角下快速城市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分区
3
作者 杨帆 金晓斌 +4 位作者 刘晶 张晓琳 宋家鹏 李权荃 周寅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53-261,F0003,共10页
景观生态风险是区域景观受多种风险源长期干扰的累积结果。立足风险发生的“历史-现期-未来”动态视角探讨景观生态风险分区管控策略可为优化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提供思路借鉴。为科学认知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格局,继而制定空间分区管... 景观生态风险是区域景观受多种风险源长期干扰的累积结果。立足风险发生的“历史-现期-未来”动态视角探讨景观生态风险分区管控策略可为优化区域生态风险管理提供思路借鉴。为科学认知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异格局,继而制定空间分区管控策略,研究基于快速城市化地区的风险动态管控需求,构建了“历史-现期-未来”时空动态视角下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管控分区框架,并以江阴市为例,探讨其风险变化的时空过程、演变特征、未来趋势及差异化管控策略。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伴随城市化演进,江阴市耕地减少12.76%,建设用地增加13.53%,景观类型转化剧烈、景观破碎度持续增加。其中,耕地和生态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程度较严重,而建设用地集聚分布态势显著。2)江阴市生态风险呈现“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低风险区集中分布在北部水域及乡镇建设用地核心区,高风险区分布在南部水域、沿江地带及乡镇建设用地扩张边缘区。3)基于风险的动态变化过程,江阴市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类型可划分为维持型、升级型、缓和型和波动型。继而,依据风险现状和未来趋势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的风险控制需求与风险走向,细化具体的防范区,不同区域在风险防范紧迫性、管控重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集成景观变化“历史-现期-未来”视角的风险评价和管控框架有益于从时空动态全过程理解城市化地区景观与外界干扰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生态风险管理及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土地利用 风险评价 风险管理 时空演变 快速城市化 江阴
下载PDF
基于尺度嵌套与复合功能视角的高强度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体系研究——以江阴市为例
4
作者 李权荃 金晓斌 +2 位作者 宋家鹏 杨帆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9133-9147,共15页
城市化进程带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环境耗损和生态系统退化,对区域生态系统长久稳定产生威胁,针对性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对缓解城市化的负面生态影响,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不同情形生态网络构建目标... 城市化进程带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环境耗损和生态系统退化,对区域生态系统长久稳定产生威胁,针对性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对缓解城市化的负面生态影响,提升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解析不同情形生态网络构建目标,以及高强度城市化地区生态需求和生态网络构建要点,基于尺度嵌套与复合功能视角,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与环太湖地区和无锡市形成尺度嵌套生态网络,统筹考虑热岛效应、雨洪调节及景观游憩服务供给构建复合功能生态网络,形成高强度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尺度嵌套生态网络方面,江阴市核心生态源地共4个,保育生态源地共26个,两类生态源地总面积占比4.76%,大多分布于江阴市北部和中部;完全位于江阴市范围内的基础生态廊道共39条,通过与江阴市外部生态源地形成内外联结的无锡-江阴生态廊道共11条,环太湖-江阴生态廊道共3条,生态廊道总体分布均匀;(2)在复合功能生态网络方面,江阴市共有11个复合功能生态源地,总面积4755.31hm^(2),占市域面积的4.78%,主要分布于北部长江沿线以及中部的定山、花山;兼具复合功能的功能型生态战略点共88个;所提取的三类单一生态功能网络要素包括,热缓解生态源地31个,热缓解生态廊道51条,雨洪调节生态源地26个,雨洪调节生态廊道52条,游憩资源点56个,景观游憩廊道85条;(3)依托由尺度嵌套生态网络和复合功能生态网络构成的生态网络体系,建议江阴市采取包含保护建设、管控维护以及联动修复等多方面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研究工作为高强度城市化地区进行差异化生态网络构建提供了思路,可为相关地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城市化 生态网络 尺度嵌套 复合功能 江阴市
下载PDF
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前后农户福利变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权荃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第4期24-28,共5页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回顾法、归纳法等对国内有关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中福利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学者运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功能性活动福利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回顾法、归纳法等对国内有关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合作社中福利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学者运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功能性活动福利指标体系,使用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和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等方法对农户福利变化进行了测度研究,但是对于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及以入股方式流转产生的福利变化效应定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营权 土地经营权入股 农民合作社 福利变化 综述
下载PDF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演变、创新模式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肖颖 范业婷 +3 位作者 李权荃 应苏辰 石师 金晓斌 《土地经济研究》 2022年第2期199-220,共22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是保障耕地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推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补充手段。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梳理增减挂钩政策演变历程,厘清增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我国特有的一项城乡土地管理制度,是保障耕地与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推动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补充手段。本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背景,梳理增减挂钩政策演变历程,厘清增减挂钩政策创新模式,探究增减挂钩政策障碍及其优化路径,以期推动完善增减挂钩政策,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为城乡融合发展更好提供资源保障。研究结果表明:(1)增减挂钩政策演变主要历经了政策萌芽与形成、政策实施与拓展和政策创新与制度完善等三个主要阶段,探索形成了重庆“地票交易”、成都“拆院并院”、河南“宅基地复垦券”、“广东地券”等典型模式;(2)从当前实践来看,增减挂钩政策实施主要面临政策配套不足、政策目标偏差、政策执行偏颇和监督机制缺失等障碍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并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明确目标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因地制宜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重视技术并强化保障监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政策演变 创新模式 政策障碍 优化路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