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与政治:民国时期学术独立观念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来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122,共9页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学术观念的加速引进及传统文化的日渐没落,学界愈益关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主张政学分离,并摆脱致用观念的束缚,确立起学术以求真为目的的独立价值和地位。在此期间,学术独立观念与外部生态环境如学术研究水准、政...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近代学术观念的加速引进及传统文化的日渐没落,学界愈益关注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主张政学分离,并摆脱致用观念的束缚,确立起学术以求真为目的的独立价值和地位。在此期间,学术独立观念与外部生态环境如学术研究水准、政治和社会背景等相对应,各时段独立意识的强弱、讨论内容的偏向及其深度和影响力都有所不同,总体上经历了由少数学人零散认知到知识界广泛探讨并达成共识及自觉实践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独立 学术自由 教育独立 学术社会 政学分离
下载PDF
欧化至本土化:清末民国时期学术独立观念的萌发与深化 被引量:9
2
作者 李来容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0-127,共8页
清末民国时期,诸多学人迫于西学疾进、中学渐退的现实处境,继续秉持传统士大夫的天下使命观与忧患意识,开始表达一种保持民族特性、重塑学术自尊的文化自觉,继而逐渐明晰地提出学术独立的吁求,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详细阐释了学术独立的... 清末民国时期,诸多学人迫于西学疾进、中学渐退的现实处境,继续秉持传统士大夫的天下使命观与忧患意识,开始表达一种保持民族特性、重塑学术自尊的文化自觉,继而逐渐明晰地提出学术独立的吁求,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详细阐释了学术独立的实际涵义,列举出谋求高等教育主导权、调整留学政策、国化教科书、学术研究本土化等多种途径。同时,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激荡下,学术独立观念还与民主建国、文化复兴的时代话语紧密结合,获得了学人们的一致认同与广泛关注。这既是中国系统引入西学、重建本国学术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又是现代中国学术转型、高等教育发展乃至新知识分子群体兴起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独立 文化自觉 教育自主 学术本土化
下载PDF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教育
3
作者 李来容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7-12,共6页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 推行新式海军教育是近代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适应制器、练兵和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晚清海军教育以兴办水师学堂为先,首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先河。自19世纪80年代起,军事留学生陆续学成归国。作为早期比较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其中一部分人与晚清海军教育多有联系,或投身海军教育,出任海军学堂教习、总办等职务,个别的还亲自创办海军学堂,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完善了近代海军教育的思想理念。留学生群体由此在晚清的海军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人才,促进了晚清海军教育的近代化。但由于留学生群体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在当时沉闷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氛围的影响下,晚清海军教育仍存在着诸如从事海军教育的留学生师资较少、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目的过分偏重技术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晚清海军学堂 海军教育思想
下载PDF
留学生与晚清海军建设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喜所 李来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3,112,共9页
晚清的海军留学教育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付诸实践,派遣活动贯穿整个清朝未年,人数累计约400余人。作为早期较为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这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多凭借其优越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素养,获得清政府的重视与依赖,或投身... 晚清的海军留学教育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付诸实践,派遣活动贯穿整个清朝未年,人数累计约400余人。作为早期较为系统地学习西学技艺的新型人才,这部分留学生毕业后多凭借其优越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技术素养,获得清政府的重视与依赖,或投身于军事工程,或负责编练新式海军,或指挥军事作战,为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受客观环境和留学生自身缺陷的制约,晚清海军建设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船舶制造 海军建设与复兴
下载PDF
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选举与知识场域的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来容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0-87,共8页
20世纪40年代,围绕中国院士制度的倡议及其立法、筹备、提名、审查、选举等问题,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联合参与提名的高校、研究院所、专门学会等机构团体和精英学者群体,共同构筑了一个典型的知识场域。与以物质为基础的外在性评审和奖励... 20世纪40年代,围绕中国院士制度的倡议及其立法、筹备、提名、审查、选举等问题,中央研究院评议会联合参与提名的高校、研究院所、专门学会等机构团体和精英学者群体,共同构筑了一个典型的知识场域。与以物质为基础的外在性评审和奖励制度不同,该场域内的各要素一方面标举学术共同体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一方面坚持客观理性的学术至上标准,切实地履行公正公开的民主程序,并为授予和维护院士荣誉的合法化与神圣性,展开了积极互动和良性竞争,凸显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学术理性、精英意识与知识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士选举 知识场域 学术独立 学术至上 民主程序
原文传递
中西新旧之间:甲午战后十年的思想嬗变与文化革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来容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14,共4页
2015年既是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895年至1945年这五十年是中日关系复杂变化的五十年。由中国之败到日本之败,这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势力的较量,也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 2015年既是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1895年至1945年这五十年是中日关系复杂变化的五十年。由中国之败到日本之败,这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势力的较量,也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前半期远东局势乃至世界局势的变化。其中,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日两国自此国运殊途。甲午战败作为一段耻辱史,对中华民族来说锥心刺骨,历史教训非常深刻。虽然学界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已可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关于甲午战争的细节仍有不少值得进一步细究的地方,如战前日本是否就已经蓄谋发动?中国是否还有其他应对策略可以选择?《中日修好条规》为何未发挥制止战争的作用?战争的惨败又是如何促进中国思想文化由渐变到嬗变的?本刊特邀三位学者对这些细节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后 文化革新 嬗变 中西 早期现代化 军事对抗 工业文明 心理慰藉
原文传递
清末留日学生“取缔规则”事件再解读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喜所 李来容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30,共11页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因日本政府颁布"取缔规则"而发起的群体抗议活动,无疑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激情的张扬。但是,就"取缔规则"本身来讲,从出台缘由、性质到具体内容,实属正常的教育整顿,旨在进一步规范日本的留学教育...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因日本政府颁布"取缔规则"而发起的群体抗议活动,无疑是民族精神和爱国激情的张扬。但是,就"取缔规则"本身来讲,从出台缘由、性质到具体内容,实属正常的教育整顿,旨在进一步规范日本的留学教育。留日学生因日俄战争中国所遭受的民族耻辱,以及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积之日久形成强烈的反日民族情绪,以"取缔规则"为导火线,一触即发,从而将教育问题演变成一场激进的政治反抗运动。事实上,留日学生对此规则存有诸多的误解与误读,情绪化的激情有余,冷静的客观分析不足。难能可贵的是,留日学生也在"蛮干"的过程中逐渐反省,回归理性。这对留日学生日后的政治追求和社会活动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留日学生 取缔规则 梁启超 陈天华
原文传递
史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功能探讨与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来容 《思想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0,共4页
当前,史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其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方... 当前,史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其中,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代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青年学生了解国史,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为此,要充分利用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充分探究史学的独特价值。具体而言,就是要发掘史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成学术性与政治性、理论性与实证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史学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原文传递
文化自信内在特质与发展理路的多维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来容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74,共4页
文化自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中国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我文化变迁历史的整体认知,来源于对多维度文化内涵的理性审视。从历史路径和理论逻辑入手,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核实质上是科学性与人民性、历史... 文化自信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中国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自我文化变迁历史的整体认知,来源于对多维度文化内涵的理性审视。从历史路径和理论逻辑入手,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核实质上是科学性与人民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这有助于我们整体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科学性与人民性 历史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与世界性
原文传递
寻找留学研究的蓝天——“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李来容 《神州学人》 2005年第1期21-22,共2页
2004年10月16~19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及东京旅日华人史学会联合举办了“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2003年“留学生与近代社会”的徐州会议之后有关留学研究... 2004年10月16~19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徐州师范大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及东京旅日华人史学会联合举办了“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继2003年“留学生与近代社会”的徐州会议之后有关留学研究的又一次盛会。此次会议云集了来自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欧美同学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以及美、日、法、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留学研究专家,提交论文88篇。会议主要围绕百余年来留学生走向及其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中外文化 学院 徐州师范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所 研究中心 东京 近代社会 学历
原文传递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
11
作者 李来容 《神州学人》 2005年第6期48-49,共2页
关键词 陈鹤琴 幼教 中国 生平事迹 教育业绩
原文传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静 李来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2,共10页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党领导...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回顾考察这一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
原文传递
千古文人圆梦之地——贡院
13
作者 李来容 《考试与招生》 2008年第3期55-56,共2页
贡院是中国科举时代进行选拔考试的专用场所。"贡"本义进贡,即把物品进献给朝廷,后引申为向朝廷荐举人才。各地士人来此应试,犹如向皇帝贡奉名产,故名贡院。早在唐朝开元年间,由于科举制度的日臻完善。
关键词 砖木结构 科举考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