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_(α3)表达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3
1
作者 冀玉萍 黄科昌 +4 位作者 李沅君 李军 韩慧蓉 于剑锋 王桂芝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9年第5期701-70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γ-氨基丁酸A型α3亚基(GABAA_(α3))受体表达的差异。方法大鼠24只,雌(F组)雄(M组)各12只;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复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记录大鼠在...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γ-氨基丁酸A型α3亚基(GABAA_(α3))受体表达的差异。方法大鼠24只,雌(F组)雄(M组)各12只;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复制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记录大鼠在各时间点(术前1 d及术后1、3、7和14 d)的机械痛阈和冷痛阈。Western blot检测vLPAG处GABAA_(α3)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术前相比,F组与M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机械痛敏和冷痛敏反应,F组较M组机械痛阈更低(P<0.05),F组冷缩足次数多于M组(P<0.05);术后14 d vLPAG处GABAA_(α3)受体蛋白表达增加,F组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雌性大鼠较雄性大鼠更敏感,vLPAG处GABAA_(α3)受体表达的上调可能与大鼠痛阈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性别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GABAA受体α3亚基
下载PDF
麻醉诱导前髂肋肌平面阻滞对静脉麻醉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静竹 李永祥 +3 位作者 王桂芝 李沅君 朱腾 韩慧蓉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期54-57,共4页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髂肋肌平面阻滞(IPB)对静脉麻醉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RPN)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进行RPN的患者15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IPB组、前锯肌平面阻滞(SAP)组、全凭静脉麻醉组(V组)。其中IPB组、SAP组分别在麻醉...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前髂肋肌平面阻滞(IPB)对静脉麻醉腹膜后入路肾部分切除术(RPN)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进行RPN的患者150例,用随机数表法分为IPB组、前锯肌平面阻滞(SAP)组、全凭静脉麻醉组(V组)。其中IPB组、SAP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IPB、SAP,并记录30 min内患者温度觉阻滞范围;统计术后1、6、12、24、48 h时,患者静息及活动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舒适评分表(BC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使用量、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医生切口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首次自主下床活动时间、出院时间。结果 与SAP组相比,IPB组患者低平面皮肤感觉有明显阻滞效果。与V组相比,SAP组、IPB组术后1、6、12、24、48 h时,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降低、BCS评分升高(P均<0.05)。与SAP组相比,IPB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减少(P<0.05),平均动脉压更稳定(P<0.05);患者出手术室时脸谱评分降低(P<0.05);术后1、6、12、24、48 h时,止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医生切口满意度更高;术后首次活动时间提前(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IPB对静脉麻醉RPN患者的镇痛效果良好,有利患者康复,且无不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阻滞麻醉 髂肋肌平面阻滞 前锯肌平面阻滞 静脉麻醉 肾切除术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联合应用达克罗宁胶浆预防泌尿外科手术术后导尿管相关性膀胱刺激征的效果分析
3
作者 李沅君 姚福旺 徐源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4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在泌尿外科手术术后导尿管相关性膀胱刺激征(catheter 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 CRBD)的预防中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达克罗宁胶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拟在... 目的 探讨在泌尿外科手术术后导尿管相关性膀胱刺激征(catheter 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 CRBD)的预防中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定和达克罗宁胶浆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泌尿外科手术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全麻诱导前均给予两组患者1μg/kg右美托咪定,10~15 min内泵注完毕。研究组在尿管插入前经尿道注射达克罗宁胶浆5 mL,并用达克罗宁胶浆润滑导尿管;对照组则注入等容积0.9%生理盐水,并用石蜡油润滑导尿管进行导尿。比较两组患者苏醒质量和CRBD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术后CRBD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5.00%(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5,P<0.05)。研究组拔管后1 h的视觉模拟评分、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泌尿外科手术术后CRBD的预防中,右美托咪定和达克罗宁胶浆的联合应用临床效果更好,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和躁动表现,实用性和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达克罗宁胶浆 泌尿外科手术 导尿管相关性膀胱刺激征 苏醒质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沅君 周静竹 +2 位作者 朱腾 韩慧蓉 王桂芝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Dex)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全麻诱导前给予A,B组患者右美托咪定0.5μg/kg,1μg/kg,10... 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定(Dex)预防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CRBD)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全麻诱导前给予A,B组患者右美托咪定0.5μg/kg,1μg/kg,10min内泵注完成,随后以0.2μg/(kg·h)的浓度维持,直至手术结束前30min停药;C组患者给与等体积0.9%生理盐水。记录术后30min(T1)、2h(T2)、6h(T3)CRBD严重程度评分、Riker镇静-躁动评分、VAS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B组术后CRBD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且B组在T1,T2时刻CRBD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与C组相比,A,B组在T1,T2,T3时刻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B组在T1,T2时刻Riker镇静-躁动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B组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10min给予1μg/kg Dex更有助于减轻行TURP患者术后CRBD发生率,并具有更好的镇静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
原文传递
大鼠坐骨神经缩窄损伤致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
5
作者 冀玉萍 李军 +3 位作者 李沅君 韩慧蓉 于剑锋 王桂芝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4-6,12,共4页
目的观察并测定雌雄性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热痛阈、皮肤温度及皮肤厚度等指标,研究CCI大鼠的行为学性别差异。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分为雌性组(F组)、雄性组(M组),每组20只。通过坐骨神经结扎复制经典的CCI... 目的观察并测定雌雄性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C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热痛阈、皮肤温度及皮肤厚度等指标,研究CCI大鼠的行为学性别差异。方法健康清洁级SD大鼠,分为雌性组(F组)、雄性组(M组),每组20只。通过坐骨神经结扎复制经典的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记录各组实验动物行为学指标:即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反射持续时间、右后足皮肤温度及皮肤厚度在各个时间点(手术前1d及术后1,3,7,14d)的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结扎后,均出现了CCI模型明显的热痛敏(F 5.29±1.01,M 8.61±0.92,P<0.05)和机械痛敏(F 1.68±0.67,M 4.80±2.19,P<0.05)反应,雌性组痛阈均较雄性组明显降低;且雌性组与雄性组皮肤厚度(F 3.69±0.17,M 3.93±0.20)及皮肤温度(F 25.72±0.45,M 25.53±0.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CCI大鼠发生痛敏发生及皮温升高厚度增加明显早于雄性CCI大鼠(雌鼠术后1d,雄鼠术后3d)。结论 CCI大鼠行为学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在热痛、机械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机械痛敏 热痛敏 慢性疼痛
原文传递
瞳孔测量对气管拔管反应的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军 李沅君 +1 位作者 黄科昌 王桂芝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观察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前后瞳孔大小的变化,探讨瞳孔对气管拔管反应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选择我院行腹腔镜探查术患者80例,年龄25~35岁,ASAⅠ~Ⅱ级。手术结束后,测量并记录从停药至拔管后10min内每隔2min的瞳孔直径(PD)、收缩... 目的观察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拔管前后瞳孔大小的变化,探讨瞳孔对气管拔管反应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选择我院行腹腔镜探查术患者80例,年龄25~35岁,ASAⅠ~Ⅱ级。手术结束后,测量并记录从停药至拔管后10min内每隔2min的瞳孔直径(PD)、收缩压(SBP)、心率(HR),计算拔管前、拔管后以及拔管过程中的最大变化率(Δmax),分别记为ΔPD、ΔSBP、ΔH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ΔPD、ΔSBP、ΔHR对拔管刺激的反应性。结果与拔管前比较,拔管后瞳孔显著增大、收缩压显著升高、心率显著增快(P<0.01)。ΔPD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ΔSBP和ΔHR下面积,AUCΔSBP对评估拔管反应价值有限;当ΔPD的诊断临界值为17.5%时,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91.1%.结论ΔPD与ΔSBP、ΔHR相比较,ΔPD对气管拔管反应的评估更准确,是评估气管拔管反应有价值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瞳孔直径 全身麻醉 气管拔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