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美国新酷儿电影亚文化传播特征及反思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沐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7,共4页
美国新酷儿电影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从边缘向主流逐渐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酷儿亚文化在传播中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变迁。新酷儿电影充分利用后现代观点和美学风格,在后现代语境下,原本固有的群体认同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获得了更多...
美国新酷儿电影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从边缘向主流逐渐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酷儿亚文化在传播中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变迁。新酷儿电影充分利用后现代观点和美学风格,在后现代语境下,原本固有的群体认同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获得了更多新的文本阐释意义。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阐释酷儿亚文化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电影产业的互文关系,揭示后现代语境下亚文化传播的特征和需要反思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酷儿电影
亚文化
后现代
身份认同
消费文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写给《奥兰多》的情书,来自伍尔夫的时时刻刻——电影语境中伍尔夫的精神观照
2
作者
李沐杰
《电影评介》
2010年第8期8-9,11,共3页
英国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拍摄的电影《奥兰多》,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幻想小说。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家之一,伍尔夫的创作思想根植于其身世所塑造的精神世界。电影作为兼具传播性与...
英国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拍摄的电影《奥兰多》,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幻想小说。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家之一,伍尔夫的创作思想根植于其身世所塑造的精神世界。电影作为兼具传播性与艺术性的媒介,在诠释意义上呈现出与文学的互文性,这种视听觉为主导的多感官媒介也提供了观照伍尔夫精神内核的新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死亡
女性主义
文本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红”的后数字复制逻辑:概念网络、标准化空间生产与算法治理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舸
李沐杰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42-55,共14页
在过去十年间,"网红"的概念演变从一种社会现象,变成一个经济模式,到如今变成一种大众日常逻辑。这个发展模式绝不是中国独有的,甚至也不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却在中国深入到大众文化的骨髓。本文研究"网红"这个概念,...
在过去十年间,"网红"的概念演变从一种社会现象,变成一个经济模式,到如今变成一种大众日常逻辑。这个发展模式绝不是中国独有的,甚至也不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却在中国深入到大众文化的骨髓。本文研究"网红"这个概念,但关注点不再是其词源"网络红人",而是把网红当作一个贯穿日常生活和空间生产的后数字复制逻辑。网红这个概念不只是名词,也是形容词,附属在物体、空间等名词(比如衣物、饮料、餐厅、艺术馆)之前,变成了一种复制逻辑。后数字指的是以前被清晰划分出来的线上/线下不再有效,而是具有了膜状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让线上与线下二元对立非常模糊。复制逻辑指的是在平台资本主义背景下,空间生产(设计与空间使用)如何标准化地复制,算法治理如何塑造主体和贯穿后数字日常生活。因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关注网红的概念网络、标准化的网红空间生产和网红在算法治理中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
后数字
空间生产
算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性作为文学研究视角
4
作者
李沐杰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64-72,共9页
电子文学展示了当今数字科技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如何运用数字媒介来构建计算、生成审美经验。电子文学的实践与理论提供给文学研究一种数字性视角,一种从科技物质角度出发、检视文学作品的媒介特异性与数字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介绍...
电子文学展示了当今数字科技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如何运用数字媒介来构建计算、生成审美经验。电子文学的实践与理论提供给文学研究一种数字性视角,一种从科技物质角度出发、检视文学作品的媒介特异性与数字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介绍一系列电子文学和数字美学的理论,结合分析三个数字文学作品,来具体说明数字性如何在不同媒介(纸质、计算机屏幕与3D虚拟环境)中生成审美经验,并阐明数字性视角如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性
电子文学
媒介特异性
数字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美国新酷儿电影亚文化传播特征及反思
被引量:
1
1
作者
李沐杰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17,共4页
文摘
美国新酷儿电影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从边缘向主流逐渐转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酷儿亚文化在传播中与主流社会的关系变迁。新酷儿电影充分利用后现代观点和美学风格,在后现代语境下,原本固有的群体认同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获得了更多新的文本阐释意义。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阐释酷儿亚文化传播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电影产业的互文关系,揭示后现代语境下亚文化传播的特征和需要反思之处。
关键词
新酷儿电影
亚文化
后现代
身份认同
消费文化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写给《奥兰多》的情书,来自伍尔夫的时时刻刻——电影语境中伍尔夫的精神观照
2
作者
李沐杰
机构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2010年第8期8-9,11,共3页
文摘
英国女导演萨莉·波特于1992年拍摄的电影《奥兰多》,改编自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同名幻想小说。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作家之一,伍尔夫的创作思想根植于其身世所塑造的精神世界。电影作为兼具传播性与艺术性的媒介,在诠释意义上呈现出与文学的互文性,这种视听觉为主导的多感官媒介也提供了观照伍尔夫精神内核的新的维度。
关键词
文学改编电影
死亡
女性主义
文本分析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红”的后数字复制逻辑:概念网络、标准化空间生产与算法治理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舸
李沐杰
机构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媒体、艺术与人文学院
出处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42-55,共14页
文摘
在过去十年间,"网红"的概念演变从一种社会现象,变成一个经济模式,到如今变成一种大众日常逻辑。这个发展模式绝不是中国独有的,甚至也不是中国创造的,但是却在中国深入到大众文化的骨髓。本文研究"网红"这个概念,但关注点不再是其词源"网络红人",而是把网红当作一个贯穿日常生活和空间生产的后数字复制逻辑。网红这个概念不只是名词,也是形容词,附属在物体、空间等名词(比如衣物、饮料、餐厅、艺术馆)之前,变成了一种复制逻辑。后数字指的是以前被清晰划分出来的线上/线下不再有效,而是具有了膜状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让线上与线下二元对立非常模糊。复制逻辑指的是在平台资本主义背景下,空间生产(设计与空间使用)如何标准化地复制,算法治理如何塑造主体和贯穿后数字日常生活。因而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关注网红的概念网络、标准化的网红空间生产和网红在算法治理中的角色。
关键词
网红
后数字
空间生产
算法
Keywords
Wanghong
Post-Digital
Production of Space
Algorithm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性作为文学研究视角
4
作者
李沐杰
机构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媒体、艺术与人文学院
出处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1年第2期64-72,共9页
文摘
电子文学展示了当今数字科技条件下的文学创作如何运用数字媒介来构建计算、生成审美经验。电子文学的实践与理论提供给文学研究一种数字性视角,一种从科技物质角度出发、检视文学作品的媒介特异性与数字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介绍一系列电子文学和数字美学的理论,结合分析三个数字文学作品,来具体说明数字性如何在不同媒介(纸质、计算机屏幕与3D虚拟环境)中生成审美经验,并阐明数字性视角如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
关键词
数字性
电子文学
媒介特异性
数字美学
分类号
I04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美国新酷儿电影亚文化传播特征及反思
李沐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写给《奥兰多》的情书,来自伍尔夫的时时刻刻——电影语境中伍尔夫的精神观照
李沐杰
《电影评介》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网红”的后数字复制逻辑:概念网络、标准化空间生产与算法治理
张舸
李沐杰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2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数字性作为文学研究视角
李沐杰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CSSCI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