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
1
作者 李泽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从历史观的维度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价值观的体现,人民是利益主体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从历史观的维度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价值观的体现,人民是利益主体和价值评价主体,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世界范围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破了“以物为本”的西方发展逻辑,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负起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和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历史主体 利益主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劳动原则与重塑社会生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泽栩 陈立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4,共7页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轴心。在现代社会,资本以其隐蔽性和欺骗性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抽象统治并制造人的生存异化。资本原则在现代形而上学的文化辩护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组织原则,劳动的基础性作用遭到遮蔽。社会生...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轴心。在现代社会,资本以其隐蔽性和欺骗性实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抽象统治并制造人的生存异化。资本原则在现代形而上学的文化辩护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组织原则,劳动的基础性作用遭到遮蔽。社会生活组织原则的重塑势在必行。马克思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以劳动为原则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基础上对劳动原则作了历史唯物主义提升,并深入到对资本本质和现代形而上学基本建制中的双重批判,在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中显示出劳动论题的重大意义。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是人们真正能够决定自我的领地。马克思将劳动原则视为克服资本原则的最为重要的方向。以劳动为原则重塑社会生活,即要坚持以人为本,问题的关键绝非是资本与劳动任意一方的偏离,而是二者的不断平衡和相互作用,以劳动原则置换资本原则实现对社会生活内部组织原则的变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原则 资本原则 社会生活 原则重塑 新型文明
下载PDF
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泽栩 林美卿 《社科纵横》 2016年第7期71-75,共5页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美国思想界针对资本主义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正在生成的新流派,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美国思想界针对资本主义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正在生成的新流派,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生态重塑",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它的一些主张和原则启示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中国作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部分,更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树立一种世界眼光;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确立从唯GDP到绿色GDP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过程哲学
下载PDF
新陈代谢断裂理论视域下生态“三农”的实现路径思考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泽栩 苏百义 尚海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33-137,共5页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从劳动物质变换过程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成分的影响,通过分析城乡之间物质交换过程指出资本逻辑改变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人对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获取使社会和自然间正... 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从劳动物质变换过程出发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对土壤成分的影响,通过分析城乡之间物质交换过程指出资本逻辑改变了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人对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获取使社会和自然间正常的物质交换断裂而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将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与"三农"问题相联系,要统筹城乡之间关系,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民"、"新农人",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走生态"三农"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与自然 新陈代谢断裂 生态“三农”
下载PDF
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泽栩 林美卿 《理论建设》 2017年第4期46-49,共4页
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尽管儒、释、道、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天人合一"有益思想去探索&q... 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尽管儒、释、道、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但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天人合一"有益思想去探索"救世之道"。借鉴儒释道"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并将其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确立科学的生态思维方式,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为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谋求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释道 天人合一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基于大学生社会心理倾向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泽栩 林美卿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57-59,共3页
党的十八大提出,高校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指导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运用探究心理、人际吸引力、倾听、需求理论策略等方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可以... 党的十八大提出,高校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指导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运用探究心理、人际吸引力、倾听、需求理论策略等方法,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互动模式,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大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心理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全球生态治理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泽栩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8-32,共5页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世界历史理论"到现代不发达经济学的"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的发展,为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提...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经历了从经典"世界历史理论"到现代不发达经济学的"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的发展,为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也推动了生态治理的全球化,针对发达国家生态治理的非生态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独立和发展的原则,抵制发达国家将生态危机转移。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过程中应该引领国际话语权,提供中国智慧,同时要趋利避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 全球生态治理 中国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野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泽栩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7-60,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年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不断实现动态式的良性生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从思想层面反思自己。马克思的生态价值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90年的历史进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不断实现动态式的良性生态发展的历史过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从思想层面反思自己。马克思的生态价值观是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为主要对象的价值观,其内核是在适应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当下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实践融合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载PDF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何以可能——基于中国视角的考察
9
作者 李泽栩 林美卿 赵金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114-120,共7页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近年来融通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坚持"有机""生态"的思维方式,旨在追求"共同的福祉",注重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在...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近年来融通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坚持"有机""生态"的思维方式,旨在追求"共同的福祉",注重从理论上升到实践,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在肯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改革措施也具有鲜明的中国指向性。其生态思想和实践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当前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一些具体措施仍带有乌托邦式的理论幻想,脱离了中国现实。因此,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有机马克思主义 全球化 有机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生态问题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中西马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10
作者 李泽栩 林美卿 《社科纵横》 2017年第10期52-57,共6页
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将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通中、西、马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案,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过程... 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将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通中、西、马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案,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过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问题境遇,三者在本体论、理论基础以及具体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要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分析中国哲学、有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从理念融合、实践对话、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西、马生态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索,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有机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 生态融合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论及其现实意义
11
作者 李泽栩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25-27,共3页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古希腊智者们的和谐观,提出中道德性思想,理解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是理解其德性论的关键。"中道"是过度和不足的中间状态,德性是一种存在状态,由理性来...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结合现实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古希腊智者们的和谐观,提出中道德性思想,理解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是理解其德性论的关键。"中道"是过度和不足的中间状态,德性是一种存在状态,由理性来作出决定,德性就是根据中道来进行选择的习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亦重视中庸之道,与亚氏的中道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亚里士多德德性论中的中道观、中道方法乃至作为至善的中道精神对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中道德性 孔子 中庸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何以兼得——“两山”理念的哲学意蕴与现实意义
12
作者 李泽栩 《理论界》 2024年第3期9-15,共7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现代性思维方式暴露了种种现实弊端,生态困境正是突出的表现。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建设与生态发展提供了新的引领,是解决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现代性思维方式暴露了种种现实弊端,生态困境正是突出的表现。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建设与生态发展提供了新的引领,是解决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两山”理念强调经济与生态二者互融互补,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国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现实境遇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唯有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方可走出一条人类新型文明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经济建设 生态文明
原文传递
从苏联解体的教训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3
作者 李泽栩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34-36,共3页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政府。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终结——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不单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失误是其主要原因,它抛弃马列主义,放弃社...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催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政府。1991年12月25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终结——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并不单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失误是其主要原因,它抛弃马列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导致国家改革改变方向,最终使社会主义事业前功尽弃。但苏联解体并不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也不表明中国不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反思苏联解体的原因,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学习过苏联,但从未跟在"苏联模式"背后亦步亦趋,中国不是苏联,我们要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居安思危,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解体 教训 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