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都凤鸟”的图文生成及其多重阐释——一个城市文化符号图像史研究的个案
1
作者 李浥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68-174,共7页
“凤”之神话母题中,其“自然神”的含义,显示了丰都城楚文化与巴文化的交融,其“长生神”的含义,则暗合并提升了丰都地区广为人知的民俗之城的特色。作为一种复合文化的图腾,在新的背景下寻找神话传说与现代精神契合点的过程中,凤鸟意... “凤”之神话母题中,其“自然神”的含义,显示了丰都城楚文化与巴文化的交融,其“长生神”的含义,则暗合并提升了丰都地区广为人知的民俗之城的特色。作为一种复合文化的图腾,在新的背景下寻找神话传说与现代精神契合点的过程中,凤鸟意象已不单是图案、文本、符号系统中的一种“鸟”,它蕴含的契合着现代文明的内在结构,作为丰都的城市文化符号图像,是远古神话与现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鸟图像 丰都城市文化 符号象征
下载PDF
课程思政视野下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写生与艺术考察”实践探析
2
作者 李浥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第9期40-43,共4页
倡导协同育人原则的社会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应顺应“课程思政”要求,在“写生与艺术考察”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生社会观察、体验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写生型创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的科研能力,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 倡导协同育人原则的社会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应顺应“课程思政”要求,在“写生与艺术考察”课程教学中拓展学生社会观察、体验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写生型创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的科研能力,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有助于实现更深层的教学实施目标,为课程建设注入内涵发展动力,又能夯实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回应社会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传统文化 写生与艺术考察课程
下载PDF
艺术创新与文化生态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浥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艺术创新 文化生态 哲学价值 民族文化 艺术现象 群体意识 生存经验
下载PDF
民间美术构成元素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浥 《大舞台》 2011年第7期130-131,共2页
多角度地分析和研究才能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改变中国油画所面临的困境。这是因为每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本质的文化之源,更是因为油画的民族化是中国油画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基础。
关键词 油画创作 民族艺术 造型体系 色彩体系
下载PDF
光与影的捕捉者——从莫奈到雅克·贝汉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浥 《电影评介》 2011年第11期12-13,共2页
从印象主义画家克劳德·莫奈到导演雅克·贝汉,在艺术创作上他们致力于对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捕捉和表达大自然的灵魂上,在感受到自然之美的语境里,表达的是对于岁月和命运的深沉感叹——这正是... 从印象主义画家克劳德·莫奈到导演雅克·贝汉,在艺术创作上他们致力于对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捕捉和表达大自然的灵魂上,在感受到自然之美的语境里,表达的是对于岁月和命运的深沉感叹——这正是绘画和电影想引导人们重新找回的情感。在充满关爱和与自然界和平相处的主题下,他们开创了现代绘画和生物电影的美丽乐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 情感
下载PDF
四川东汉时期的西王母图像:主题与构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浥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1-5,共5页
东汉时期四川地区以西王母为主题的美术图象中,固有的造型符号体现出相对稳定的构成范式,图像之间的秩序及关系表现出西王母神话及西王母信仰中的视觉秩序。以"西王母"为核心的符号系统,是文化和行为规范构成信仰关系表述形... 东汉时期四川地区以西王母为主题的美术图象中,固有的造型符号体现出相对稳定的构成范式,图像之间的秩序及关系表现出西王母神话及西王母信仰中的视觉秩序。以"西王母"为核心的符号系统,是文化和行为规范构成信仰关系表述形式的途径,其造型符号反映出当时的文化观念及文化体系,成为联结人们内心的文化观念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媒介,并以具体形象构成了神圣世俗的文化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地区 西王母美术 主题 图像
下载PDF
审美视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浥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4期124-127,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知识要素、人文内涵与多元化的现代美术教育——浅析新世纪的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浥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122-124,共3页
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承担着造就合格美术师资,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审美文化素质的历史重任。本文审视了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的现状,提出在保留和巩固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对大美术教育的研究和认识(美术教育是一个完整... 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承担着造就合格美术师资,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审美文化素质的历史重任。本文审视了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的现状,提出在保留和巩固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对大美术教育的研究和认识(美术教育是一个完整教育模式,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等多项职能),形成一种更健全,更具创新思维的综合教育模式的理念。以期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美术教育人才及为未来美术教育政策规划执行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要素 人文内涵 多元化 现代美术教育
下载PDF
现代美术教育模式与文化生态和谐观念——论我国21世纪的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11期122-124,共3页
笔者审视了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的现状,提出在保留和巩固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对大美术教育的研究和认识,即美术教育是一个完整配套的教育模式。它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等多项职能;要求重建并形成兼顾知识要素、... 笔者审视了高等院校师范美术教育的现状,提出在保留和巩固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对大美术教育的研究和认识,即美术教育是一个完整配套的教育模式。它包括美学、美术批评、美术史和美术创作等多项职能;要求重建并形成兼顾知识要素、人文内涵,体现文化生态和谐观念的一种更健全,更具创新思维的综合教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美术教育 模式 文化生态 和谐
下载PDF
川北地区民间信仰的多重结构——以“猪神菩萨”造像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浥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4-59,共6页
探究、追溯猪神菩萨造像的特质,可以看到川北地区猪神菩萨崇拜及信仰起源带有斗姆元君、摩利支天及张大帝信仰的多重结构特质。猪神菩萨信仰的出现说明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息息相关,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猪神菩萨信仰,也说明了我国历... 探究、追溯猪神菩萨造像的特质,可以看到川北地区猪神菩萨崇拜及信仰起源带有斗姆元君、摩利支天及张大帝信仰的多重结构特质。猪神菩萨信仰的出现说明民俗事象与族群生活息息相关,产生于农耕文明背景下的猪神菩萨信仰,也说明了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吸取和转化外来文化因素以服从于本土文化发展的需要,并以丰富和服务于特定族群存在的社会与文化为其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神菩萨 族群生活 多重结构 农耕文明
下载PDF
融合与生成——巴巴寺砖雕图案纹饰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浥 《民族艺林》 2014年第1期72-76,共5页
阆中巴巴寺的砖雕纹样,显示出阿拉伯装饰图案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审美功能。外来的异质文化在恪守固有文化的同时,以一种融合当地文化元素,于吸纳、转换、变化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为文化特质的装饰文化符号的产生... 阆中巴巴寺的砖雕纹样,显示出阿拉伯装饰图案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独特的审美功能。外来的异质文化在恪守固有文化的同时,以一种融合当地文化元素,于吸纳、转换、变化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为文化特质的装饰文化符号的产生,完成了对陌生文化语境的接近、交流和融合,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民族差异性和区域共同性并存的特点,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并延展构筑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文化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巴寺 砖雕 纹样和图案 文化特质
下载PDF
动画形象的塑造与动漫产业的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浥 《电影评介》 2010年第3期20-20,共1页
通过动画艺术与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丰富动画从业人员的创作理念,把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形象作为一种文化战略举措来开拓市场,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动画形象 市场 动漫产业 文化战略
下载PDF
协调与超越——中国飞天的视觉文化思维与精神价值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浥 《文教资料》 2010年第20期89-90,共2页
别具一格的飞天造型是敦煌艺术的代表,它是多种文明共同孕育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象。这种新样式的诞生说明,只有在理解传统的精髓,以及它同本民族心理结构和人文性格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正视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才能... 别具一格的飞天造型是敦煌艺术的代表,它是多种文明共同孕育而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象。这种新样式的诞生说明,只有在理解传统的精髓,以及它同本民族心理结构和人文性格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正视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才能够创造并产生出更具艺术生命力的新形象及新文化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飞天 视觉文化思维 精神价值意义
下载PDF
川西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浥 《科学教育》 2010年第5期56-57,共2页
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设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创造和体会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城乡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日趋加剧,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设定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创造和体会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城乡结构的不平衡发展日趋加剧,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定的方案,希望能促进城乡小学美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美术教育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非遗生态场的整合与“一村一品”观念——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传承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浥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0年第5期88-89,共2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 世界遗产包括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后者又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标志着文明的足迹,和民族古老文明的延续紧密相连。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村一品” 生产性 生态场 传承 整合 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
下载PDF
传统的继承与超越——水彩(水粉)画教学的时代性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浥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25-127,共3页
在写实性的传统和基础上,研究写意性的表达方式,水彩(水粉)画教学呈现时代气息。
关键词 水彩画 写实性 写意性 现代输神
下载PDF
幽玄意识、精神自由与绘画创作
17
作者 李浥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本文论述了幽玄意识的含义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关系。论文认为,幽玄意识就是世界不透明的意识,同时也是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在人的有限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真实的审美体验和宗教体验也就是对终极... 本文论述了幽玄意识的含义以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现代艺术及现代人文环境的关系。论文认为,幽玄意识就是世界不透明的意识,同时也是人的有限性的意识。在人的有限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真实的审美体验和宗教体验也就是对终极价值(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反思。在"自由性"上,传统艺术找到了与现代艺术的对接点,实现了传统自由精神的现代化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创作 幽玄意识 传统文化 自由精神 审美意识
下载PDF
安岳石刻的色彩特质
18
作者 李浥 光明 《中国文化遗产》 2017年第1期91-95,共5页
作品的色彩特质来自对象所呈现出的色彩效果。安岳石刻以高明度、高纯度营造色彩基础空间,以"中间色"、"调和色"构建石刻群整体色彩的多变与和谐。安岳石刻色彩的色相呈现及冷暖对比组合方式来自于中国传统色彩文... 作品的色彩特质来自对象所呈现出的色彩效果。安岳石刻以高明度、高纯度营造色彩基础空间,以"中间色"、"调和色"构建石刻群整体色彩的多变与和谐。安岳石刻色彩的色相呈现及冷暖对比组合方式来自于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理论基础,如"五行五色观"及"阴阳之和"理念,也受到儒、道、释观念的影响。其色彩特质与石窟文化环境及物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石刻 石刻艺术 色彩结构
下载PDF
云想衣裳——内衣的变迁
19
作者 李浥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4年第8期72-74,共3页
从内衣的变迁史中我们看到,内衣受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文艺思潮、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内衣文化直至今日才达到与人的真正沟通。
关键词 云想衣裳 文艺思潮 变迁史 胸衣 服装史 时尚舞台 窄衣 女性服装 裙撑 现代服装
下载PDF
西南石窟艺术中的“川渝风格”微探——以安岳、大足石窟为例
20
作者 李浥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4年第1期103-105,共3页
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集成者,石窟艺术造就了民族文化的文化空间,必然反映地域文化特点。西南石窟艺术中,四川安岳、重庆大足石刻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川渝风格”。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著名,全... 作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集成者,石窟艺术造就了民族文化的文化空间,必然反映地域文化特点。西南石窟艺术中,四川安岳、重庆大足石刻以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川渝风格”。安岳主要以摩崖石刻著名,全县境内现有217处,10万余尊宗教造像。安岳石刻盛于唐、五代、北宋,元、明、清渐少。蔚为壮观的石刻文物,成为研究1000多年来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书法史、美术史、哲学史、建筑史、文化人类学史等的重要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艺术 大足石窟 风格 西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特点 大足石刻 文化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