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问的边界与跨界的努力——关于《陈平原文集》的对谈陈平原郑勇袁一丹李浴洋时间:2024年4月21日星期日
1
作者 陈平原 郑勇 +1 位作者 袁一丹 李浴洋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2,共11页
时间:2024年4月21日星期日地点: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郑勇:各位读者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的活动是基于商务印书馆今年刚出版的《陈平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文集》出版后,我们已经做过两场活动:一场是商务印书馆和北大中文... 时间:2024年4月21日星期日地点: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郑勇:各位读者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的活动是基于商务印书馆今年刚出版的《陈平原文集》(以下简称《文集》)。在《文集》出版后,我们已经做过两场活动:一场是商务印书馆和北大中文系合作的“《陈平原文集》出版暨现代中国人文学学术研讨会”,还有一场是在深圳前檐书店举办的《陈平原文集》新书发布会和圆桌沙龙,书店还举办了陈平原老师的书影与墨宝展。今天是关于《文集》的第三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芬楼 《文集》 陈平原 新书发布会 商务印书馆 北大中文系 现代中国人
原文传递
在持重中创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品格与使命——2016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述评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浴洋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7年第1期81-97,共1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李松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李国华著,上海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李松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农民说理的世界:赵树理小说的形式与政治》,李国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赵树理文学与乡土中国现代性》,贺桂梅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境界(增订本)》,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民国时期中学国文教科书研究》,李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人歌人哭大旗前: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木山英雄著,赵京华译,三联书店,2016《岁月沧桑》,钱理群著,东方出版中心,2016《材料与注释》,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随着学术潮流的更替与研究范式的转移,同一学科在不同时期经历命运的升降浮沉,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对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而言,大概早已经习惯了这一学科从学界中心退居边缘.尽管部分出身于这一学科的学者仍在学界具有较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但作为学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早已经不再屹立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则是不争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树理小说 吴福辉 北岳文艺出版社 现代文学 中国小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 李国华 温儒敏 木山英雄
下载PDF
在中国发现“现代主义”——晚年施蛰存与李欧梵的学术交谊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浴洋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46,共8页
一 1978年,负责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华人作家聂华苓及其先生、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访问中国大陆,与“劫后余生”的作家冰心、夏衍、曹禺、艾青、萧乾与丁玲等人见面。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 一 1978年,负责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的华人作家聂华苓及其先生、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访问中国大陆,与“劫后余生”的作家冰心、夏衍、曹禺、艾青、萧乾与丁玲等人见面。次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与1984年,聂华苓又先后两次访问大陆,并且邀请了数位中国作家赴美交流。当日后回忆这段经历时,聂华苓感慨:“那时的作家如同出土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学术交谊 现代主义 李欧梵 施蛰存 晚年 华人作家 聂华苓
下载PDF
经典重读与文学史新编——2017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浴洋 魏建宇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8年第1期88-112,共25页
《文学史》从晚明文人与传教士对"文学"的重新阐发,一路展开到科幻小说中"火星照耀美国"的未来时刻,将长达4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与这一时期的华语文学实践全部统摄进入了"漫长的现代"的"文学史"... 《文学史》从晚明文人与传教士对"文学"的重新阐发,一路展开到科幻小说中"火星照耀美国"的未来时刻,将长达400余年的中国历史与这一时期的华语文学实践全部统摄进入了"漫长的现代"的"文学史"视野中,而且尤其强调"清末到当代种种跨国族、文化、政治和语言的交流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研究著作 经典重读 文学史 述评 编年 文学学科 传统渊源
下载PDF
“家法”与“方法”——“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学术观念考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浴洋 《云梦学刊》 2015年第6期15-24,共10页
胡适一生推崇"科学方法",但对其理论内涵与适用范围的界定,甚至阐释方式本身,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发言对象、时代诉求以及胡适在各个阶段的位置感与历史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具体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便首先体... 胡适一生推崇"科学方法",但对其理论内涵与适用范围的界定,甚至阐释方式本身,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发言对象、时代诉求以及胡适在各个阶段的位置感与历史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具体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便首先体现为他对于"家法"与"方法"的调适与辩证。胡适对于其学术观念的表达,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历史主体与主体性的历史叙述的双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科学方法 家法 学术观念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从在“文学”中发现“戏曲”到“以曲为学”:王国维“戏曲”观念的生成考辨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浴洋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3年第4期105-117,共13页
20世纪初,王国维取径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文学"观念。他以"纯文学"与"真文学"为标准,重新整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资源。在此期间,参照西方文类等级,他提出了"戏曲"是"最高之文学"... 20世纪初,王国维取径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文学"观念。他以"纯文学"与"真文学"为标准,重新整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资源。在此期间,参照西方文类等级,他提出了"戏曲"是"最高之文学"的主张,并且开始关注"文学"视野中的"戏曲"问题。与同一时期进行的"曲界革命"强调戏曲的社会启蒙作用不同,王国维的"戏曲"观念在寻求"精神慰藉"的层面上展开。感受到了中西比较压力的他,从"填词"转向"有志于戏曲"。伴随着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术"观念与学科意识的形成,他开始"以曲为学"。1913年撰成的《宋元戏曲史》在日后成为了"文学史"与"文类史"研究的经典范型。同时王国维以戏曲研究为中介,也实现了自己的学术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 “文学”观念 “戏曲”观念 经典范型
下载PDF
“科玄论战”的先声——“后五四”时期冯友兰对于“新文化运动”议题的展开与回应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浴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54-68,共15页
1919至1923年间,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在此期间,他怀抱此前在"新文化运动"中养成的对于"中国的实际"问题的关注,开始更为系统地研究中西哲学。他经由阅读柏格森的著作与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可以从"直觉&qu... 1919至1923年间,冯友兰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在此期间,他怀抱此前在"新文化运动"中养成的对于"中国的实际"问题的关注,开始更为系统地研究中西哲学。他经由阅读柏格森的著作与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可以从"直觉"的角度进入对于中国哲学的科学性的探索,而柏格森的理论本身也正是一种"科学方法"。为此,他写作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致力澄清当时中西学界普遍存在的认为柏格森"不重科学"的误解。在柏格森思想的启示下,冯友兰进而具体讨论了"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这一问题。在他看来,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近代科学,根本原因在于其"哲学体系"。冯友兰的相应思考完成于1920至1921年间,可谓此后发生的"科玄论战"的先声;而他不仅在自己的研究中预言了"科玄论战"的逻辑,而且还超越了这一逻辑,在"后五四"时期对于"新文化运动"议题做出了别样的展开与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新文化运动 科玄论战 柏格森
下载PDF
从“教育小说”到“学术名著”——晚清民国时期《爱弥儿》中译本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浴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8,共9页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是西方哲学史与教育史上的一代经典。其在中国的"文本旅行"始自晚清,在1949年之前,先后出版过《教育世界》杂志连载本(中岛端译,1903年)与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本(魏肇基译,...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是西方哲学史与教育史上的一代经典。其在中国的"文本旅行"始自晚清,在1949年之前,先后出版过《教育世界》杂志连载本(中岛端译,1903年)与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名著"丛书本(魏肇基译,1923年)两个中译本。前者是在中文世界中最早被明确标识为"教育小说"的文本,后者对于《爱弥儿》在中国的文类性质从"教育小说"走向"学术名著"至关重要。而从"教育小说"到"学术名著",不同的文类身份实则承担了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社会—文化功能。此两种译本关涉的翻译、文学、教育以及思想图景见证的是现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段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弥儿》 教育小说 学术名著 《教育世界》
下载PDF
文学史家钱理群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浴洋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1-35,共15页
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中国人文学界,钱理群是影响最巨的学者之一。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民间思想史研究、鲁迅研究、毛泽东研究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等多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他自己最为看重... 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中国人文学界,钱理群是影响最巨的学者之一。他在现代中国文学史研究、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民间思想史研究、鲁迅研究、毛泽东研究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等多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他自己最为看重的是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与文学史理论建构方面的成就。以"文学史家"为自我定位的钱理群,就此展开了四重层面的探索:他既是一位文学史书写的大家,先后出版过多部文学史著作,并且每部都以其内容与形式上的创造力与代表性而成为了相应学术阶段中的"预流"与"集大成"之作;他又是一位在文学史理论建构方面具有自觉追求的学者,对于若干文学史本体问题都有独到的发现与理解,同时也以"承上启下"的姿态,清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的脉络,总结了其间的学术经验;他还尝试"用文学的方法研究、书写历史",从而将"文学史"的视野与方法锻造成为一种超越"文学史"这一著述体例与知识生产机制的思想资源与表达界面。与此同时,他的"文学史家"身份与他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关怀互相生发,他的学科论述与在学科领导工作中取得的"实绩"同样也是在讨论其文学史研究与写作时不可忽略的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理群 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下载PDF
文学史家目光中的“大语文”——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论道访谈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浴洋 《教育家》 2017年第48期12-15,共4页
李浴洋:在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钱理群、温儒敏与吴福辉都是成就卓著的资深学者。三人著作丰赡,在从事专业研究之余,都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抱有浓厚兴趣。尽管具体的着力点不同,但都从中年时期开始密切关注语文问... 李浴洋:在进入'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钱理群、温儒敏与吴福辉都是成就卓著的资深学者。三人著作丰赡,在从事专业研究之余,都对于中国语文教育抱有浓厚兴趣。尽管具体的着力点不同,但都从中年时期开始密切关注语文问题,不但从文学史家的视野出发做出理论思考,而且还直接投身一线实践,在多所大学、中学与小学开设课程、参与改革与总结经验。今天,我们特邀了三位先生从文学史家的专业视角来分享他们眼中的'大语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育 现代文学 温儒敏 吴福辉 文学史家 钱理群 访谈录
下载PDF
陈平原:五四百年,追忆、纪念与言说
11
作者 李浴洋 陈平原 《同舟共进》 2019年第4期4-10,共7页
我与“五四”李浴洋:在当代中国学人中,您是很自觉地不断与“五四”对话的一位。这既体现在“五四”作为您的研究对象,先后出版了多部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如《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与《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 我与“五四”李浴洋:在当代中国学人中,您是很自觉地不断与“五四”对话的一位。这既体现在“五四”作为您的研究对象,先后出版了多部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如《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与《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等;也表现为在过去三十余年间,您始终以"五四新文化人”的立场与姿态积极介入关于中国文学、文化、思想与教育等问题的讨论。能否首先请您谈—下,您关注“五四”的动机与动力何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陈平原 追忆 言说 纪念 新文化人 学术著作 中国文学
下载PDF
视野、问题与方法:如何讨论“现代中国学术”?——2015年“现代中国学术”研究著作述评
12
作者 李浴洋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5期56-67,共12页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研究原本只是“通识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借用时下的术语,乃是“学术训练”之一种。任何研究的开展,尤其人文学术的进行,都应首先基于对学术史的了解与把握,从而形成面对具体对象与问题时的历史...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研究原本只是“通识之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借用时下的术语,乃是“学术训练”之一种。任何研究的开展,尤其人文学术的进行,都应首先基于对学术史的了解与把握,从而形成面对具体对象与问题时的历史感与判断力。唯其如此,研究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相对充分的保证。而这也就决定了学术史研究之于人文学者既属基本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学术 研究著作 现代 学术史研究 述评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学术训练
下载PDF
“重建前提”与“返回现场”——文学研究的社会学/社会史转向及其利弊得失
13
作者 李浴洋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在2005年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后,姜涛就转向了集中关注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青年"问题。根据他的自述,"当时主要的思路,是从某种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沈从文为个案,在社会流动变迁与都市文化空间的背景... 在2005年出版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后,姜涛就转向了集中关注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青年"问题。根据他的自述,"当时主要的思路,是从某种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以沈从文为个案,在社会流动变迁与都市文化空间的背景中,呈现五四之后一代‘文学青年’的生成轨迹;同时,也希望在传统的文学形式分析中引入社会史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新诗集 空间转移 社会学方法 博士论文 现代文学学科 都市文化 社会流动 姜涛 历史进程
下载PDF
吾衰已久竟谁陈——张中行“负暄丛话”的文类意识与史传精神
14
作者 李浴洋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1986至1994年间,张中行相继推出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与《负暄三话》三部文集,世称"负暄丛话"。"丛话"的出版,不仅引领了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文化怀旧散文"的风尚,而且因应了文坛、学界与大众传媒... 1986至1994年间,张中行相继推出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与《负暄三话》三部文集,世称"负暄丛话"。"丛话"的出版,不仅引领了19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文化怀旧散文"的风尚,而且因应了文坛、学界与大众传媒重新关注民国时期的思想、学术与文化的时代潮流。以往对于"丛话"的研究,大都将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加以考察。而本文则致力于通过呈现其文类选择与书写策略背后的立意与用心,揭橥其内在的思想资源与历史意识。具体而言,便是张中行在"丛话"中的百余篇志人文章里,蕴藉了以古典的"世说经验"在当代中国重新激活"史传传统"的努力。他的这一追求不仅远非此后的大量附庸之作所能比拟,而且也因其触及了知识分子在新的历史境遇中如何"入史"与"传史"的问题,从而具有了相当程度的思想史与学术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中行 “负暄丛话” 世说经验 志人文章 史传传统
下载PDF
与时代同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990年代的学科演进与学术经验
15
作者 刘勇 李浴洋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4,共9页
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得到高度评价,但学科史上的“1990年代”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时期奠立的诸多范式成为了日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1990年代出现的五大“新论题”与“新论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 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得到高度评价,但学科史上的“1990年代”同样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时期奠立的诸多范式成为了日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1990年代出现的五大“新论题”与“新论域”——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甚至文化史中重新定位“现代文学”;文学史编纂持续升温与“大文学史”演为主要书写模式;都市文学研究与市民文学研究异彩纷呈;地域文学研究乘势而上;“四十年代文学”研究作为新的学术生长点与生力军被提出——都影响至今。而对于学科本身的关注也在此时达到了高度自觉的程度,1994年召开的“西安年会”就是其中的标志事件,并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此后对于学科的认识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 1990年代 西安年会 守正创新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对话”——读张丽军的《对话与争鸣:新世纪文学文化热点问题研究》
16
作者 李浴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73-75,共3页
在张丽军先生新近出版的文集《对话与争鸣》中,"对话"不仅体现为一种文本组织形式,更以一种研究方法的姿态出现,这对于促进当前文学文化热点问题的探讨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张丽军 《对话与争鸣》 研究方法
下载PDF
时代变局中的青年
17
作者 李浴洋 《同舟共进》 2015年第11期3-10,共8页
1900年,对老朽帝国倍感失望的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为“少年中国”鼓与呼;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并在发刊词中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由此,社会开始将目光聚集到这一群体身上,“青年”开... 1900年,对老朽帝国倍感失望的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为“少年中国”鼓与呼;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并在发刊词中写道:“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由此,社会开始将目光聚集到这一群体身上,“青年”开启了在中国历史舞台的集体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少年中国说》 中国历史 梁启超 陈独秀 发刊词 社会 创办
下载PDF
梁启超对于康有为“大同之说”的选择与叙述
18
作者 李浴洋 《励耘学刊》 2013年第1期117-133,共17页
1901至1902年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围绕主张"世界主义"还是"国家思想"发生分歧,梁启超在言行上开始独立。对于康有为的核心观念"大同之说",梁启超不以为然。通过参照"近日西人著述",他... 1901至1902年间,流亡海外的康有为与梁启超围绕主张"世界主义"还是"国家思想"发生分歧,梁启超在言行上开始独立。对于康有为的核心观念"大同之说",梁启超不以为然。通过参照"近日西人著述",他发现"大同之说"已经"久为陈言"。但是这一理论出自"不通西文,不解西说,不读西书"的康有为的"自成",又给予了其时正在建构"本国学术思想"的梁启超以信心。故而在这一时期梁启超的康有为书写中也就呈现出了策略性与复杂性。从传记开始,梁启超在史著、寿序与祭文等多种文类中进行过康有为书写,其中有"常"也有"变"。梁启超对于康有为的认识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他对于自己的认识过程。在每一次转变时,康有为都是他首当其冲需要面对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大同之说 《南海康先生传》
下载PDF
开拓区域文化研究的新疆域——评《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考略》
19
作者 李浴洋 《时代人物》 2008年第3期212-213,共2页
近日,由李象润、李靖莉编著的《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考略》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这部旨在"把滨州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振兴,推向科学化的建设和全面繁荣的新轨道"(《后记》)的著作,开拓了当代中国区域文化研究... 近日,由李象润、李靖莉编著的《滨州历史与民俗文化考略》一书与读者见面了。这部旨在"把滨州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宣传振兴,推向科学化的建设和全面繁荣的新轨道"(《后记》)的著作,开拓了当代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的新疆域,尤其是其从经典到一般、从现实到浪漫、从陈列到叙述的治学路径与编著体例,对于区域文化学界,"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轨则也"(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 区域文化 考略 滨州 黄河三角洲文化 陈寅恪 历史文化 民俗学 疆域
下载PDF
何为文学史?文学史何为?——王德威教授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被引量:20
20
作者 王德威 李浴洋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18,共15页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 李浴洋(以下简称李):王老师,很高兴可以在北大围绕您主编的哈佛版《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m Chin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以下简称《文学史》)对您进行访谈。1904年,在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任教的林传甲编棊了一部《中国文学史》,是为华人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开端。此后百余年间,“文学史”成为中国学界进行文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著述体例与知识生产方式之一,同时亦是文学教育的不二法门。2017年,您主编的《文学史》问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极大地挑战了既有的“文学史”传统与规范。在我看来,在1904年以降的“中国文学史”书写谱系中,此书的出版为已经相当稳固的“文学史”观念与秩序提供了一种反思、新创,甚至再生的重要契机——借用您习惯的表述,2017年由是可谓“中国文学史”建构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哈佛 王德威 《文学史》 1904年 知识生产方式 MOD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