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梁漱溟谈孔孟(十一)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6-127,共12页
《论语》中讲非刑罚的地方很多。毕竟刑罚这个东西是让人生去走功利的路,根本与孔家冲突。拿法律刑赏去统驭社会,实在是把人生建立在计较利害的心理上,建立在不正当的功利态度上,结果使人的心理卑陋鄙劣。刑罚这种东西对将来改造后... 《论语》中讲非刑罚的地方很多。毕竟刑罚这个东西是让人生去走功利的路,根本与孔家冲突。拿法律刑赏去统驭社会,实在是把人生建立在计较利害的心理上,建立在不正当的功利态度上,结果使人的心理卑陋鄙劣。刑罚这种东西对将来改造后之社会实有极大之问题。我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关于将来世界文化之社会方面曾说:“在这一面,如今日不合理的办法也不能不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 正当 社会 根本 地方 冲突 功利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实在 人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十二)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0-127,共8页
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联的话可说。孔子的道理,在中国支配社会差不多二千馀年。从西洋思想进来,个性申展之说颇盛,与中国旧时社会的情形颇相反,中国旧时的情形可以说个性是埋没,因此对于个性伸展了解的人,自然对于旧时的情形... 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联的话可说。孔子的道理,在中国支配社会差不多二千馀年。从西洋思想进来,个性申展之说颇盛,与中国旧时社会的情形颇相反,中国旧时的情形可以说个性是埋没,因此对于个性伸展了解的人,自然对于旧时的情形极力加以攻击,因此以排斥忠孝为攻击孔子的要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梁漱溟 忠孝 礼乐 个性 自然 社会 排斥 思想 关联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三)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0年第9期105-109,共5页
我们一翻开《论语》看孔子的第一个态度,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一见便觉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长,非常之妙。《论语》的第一章,孔子开腔便说: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梁漱溟 生活 意味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一)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0年第7期45-50,共6页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新儒学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四)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0年第10期35-40,共6页
我们在上面说过,孔子最重要的观念是仁,最昭著的态度是乐。那末我们先看仁是什么,乐是什么,再来看旁的态度。时人讲孔子思想的,如蔡孑民先生之《中国伦理学史》。
关键词 中国伦理学 孔子思想 梁漱溟 胡适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十六)
6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13-119,共7页
义内非外,这一条辩论很多,但这个意思很明白,不用我们去解释。告子说,道理应当是在外面见。其实道理虽然是要在事实上见。然而仍是出于吾心。他们辩论的结果,孟子很说得透彻明白。
关键词 告子 应当 孟子 梁漱溟 事实 道理 辩论 意思 解释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九)
7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0-126,共7页
毋意必固我的态度。本来孔子完全是一个人,并不与我们两样。他的生活也不与我们两样。其所以分别处,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得当。他的喜怒哀乐能够得当、恰好。我们如何会出了那个恰好,而过或不及,就是有了意必固我的缘故。这是一个... 毋意必固我的态度。本来孔子完全是一个人,并不与我们两样。他的生活也不与我们两样。其所以分别处,就是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得当。他的喜怒哀乐能够得当、恰好。我们如何会出了那个恰好,而过或不及,就是有了意必固我的缘故。这是一个要求,有要求便是私。我们的生活,前面已谈过,要是恰在生命之理上走,即是仁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儒学 '我执' '法执'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八)
8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21,共9页
我们既讲了乐的解释,现在再来讲仁者不忧这一条。我们以前说仁,就是照他自己生命之理去生活。仁者的生命(即是仁)自己会涌现出来,不待外面去拨动。孔子的生活也是听他自己涌现。所以忧者就是欲念,就是欲求,就是找。仁者时常关怀旁... 我们既讲了乐的解释,现在再来讲仁者不忧这一条。我们以前说仁,就是照他自己生命之理去生活。仁者的生命(即是仁)自己会涌现出来,不待外面去拨动。孔子的生活也是听他自己涌现。所以忧者就是欲念,就是欲求,就是找。仁者时常关怀旁的事情,容易有所感受,所以他容易悲,容易哭,容易愁,但他到感触而止,他却是过而不留。他的一种悲哀的样子,却不是有什么忧放在心里,即不是有一个欲念放在心里,所以他的生活依旧流畅下去而不滞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 孔子 孟子 '乐'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十三)
9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22-127,共6页
《论语》有几条讲天命,如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天生德于予”等,这许多话都是。我们先要问:天命是什么?本来可以说,天命是... 《论语》有几条讲天命,如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天生德于予”等,这许多话都是。我们先要问:天命是什么?本来可以说,天命是没有很深的意思。孟子答万章问尧舜传贤、禹传子说:“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其解释天命重要的几句话就是:“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儒学 天命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十五)
10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6-127,共12页
本具固有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凡在好恶以外去找根本,最好也不过是行仁义,非由仁义行也。君子之所以存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亦即由仁义行也。... 本具固有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凡在好恶以外去找根本,最好也不过是行仁义,非由仁义行也。君子之所以存此,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亦即由仁义行也。由仁义行与行仁义的这个问题,不但在旁的其他派别未把它弄清楚,即许多儒家也没把它弄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人心 物心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十)
11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1-127,共7页
非功利的态度这个态度论语上明白讲的只有两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虽然只此两条,却是孔子的一个根本态度。我们先看一般人的情形,似乎只有两面,一是向前有所取得——功利派,一是非功利派——孔子的一派。但是除... 非功利的态度这个态度论语上明白讲的只有两条: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多怨。虽然只此两条,却是孔子的一个根本态度。我们先看一般人的情形,似乎只有两面,一是向前有所取得——功利派,一是非功利派——孔子的一派。但是除了出世的佛家不论外,讲世间人生的,几乎只有此二派,一是向前取得的欲念生生不已的,此即功利派,一是非功利派。功利与非功利之区别,不是内容的不同,完全是一个态度的不同。孔子的十四个态度中,差不多都是这个态度。如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等态度,都与此态度一致。可以说全部论语都是这个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功利 孔子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七)
12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9-124,共6页
现在来讲孔子生活的乐。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现在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怎样找着孔子的这个态度,这段话很长。我原来不想讲什么哲学,更不想研究什么西洋或东洋哲学。但为什么竟来讲?因为我生活上发生问题——人生苦恼的... 现在来讲孔子生活的乐。乐的态度在人的心境是安和自在。现在就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怎样找着孔子的这个态度,这段话很长。我原来不想讲什么哲学,更不想研究什么西洋或东洋哲学。但为什么竟来讲?因为我生活上发生问题——人生苦恼的问题,就是在孔子生活的态度里面找出答案的,所以才来研究他。我还想告诉大家,我由佛家生活转入孔家生活的原因,以及佛家、孔家生活之不同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孔子 '欲'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十四)
13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17-127,共11页
孟子《孟子》中议论很多,为研究方便起见,可以分成四部分:一、政治如与农家许行的讨论等。二、态度孟子对人对事的态度有许多,如礼、孝弟、乐、仁、看自己、天命等,是与孔子相同的,都不再讲,但有与他关联时,也可少讲。关于乐如他说:&qu... 孟子《孟子》中议论很多,为研究方便起见,可以分成四部分:一、政治如与农家许行的讨论等。二、态度孟子对人对事的态度有许多,如礼、孝弟、乐、仁、看自己、天命等,是与孔子相同的,都不再讲,但有与他关联时,也可少讲。关于乐如他说:"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关于天命如"莫非命也,顺受其正"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人性 "善" 梁漱溟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六)
14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0年第12期98-104,共7页
我们已经说仁是好恶的表示,从好恶给我们的方向就是人的生活原来的方向。所以一切德行,都是直觉所指示之方向,即是出于仁。怎样叫做德行,靠什么去认识一切德行,都出于直觉。我们心里觉得怎样好,就是好。我称赞好人,厌恶坏人,都... 我们已经说仁是好恶的表示,从好恶给我们的方向就是人的生活原来的方向。所以一切德行,都是直觉所指示之方向,即是出于仁。怎样叫做德行,靠什么去认识一切德行,都出于直觉。我们心里觉得怎样好,就是好。我称赞好人,厌恶坏人,都是好德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行 直觉 梁漱溟 生活 所指 方向 称赞 指示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二)
15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0年第8期31-35,共5页
在我所作的大纲里,不是有说明孔子思想之先导吗?当初很觉孔子的东西似乎是中国旧有传到孔子的,但是此项问题实在有两派不同的主张: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实在 梁漱溟 东西 先导
原文传递
梁漱溟谈孔孟(五)
16
作者 李渊庭 《文史知识》 2000年第11期91-97,共7页
心与非心的区别所谓心本来是我们生活里面的总机关;一方面是集中的,一方面是往外发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作主的地方。但是,平常所谓心,不只是真正的心在那里作主。
关键词 梁漱溟 儒学 孔子 孟子 哲学思想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