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灵香玉 吴坚阳 +1 位作者 田光明 许振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09-214,共6页
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可再生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各种农业废弃物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始终未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为此,结合当前... 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它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可再生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各种农业废弃物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始终未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为此,结合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吸附机理和吸附模型,并且详细总结了各种农业废弃物对铅、镉、镍、铜、锌、锰、汞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处理效果,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废弃物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生物吸附 重金属离子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湿地植物对模拟污水的净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祝宇慧 赵国智 +1 位作者 李灵香玉 田光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6-172,共7页
选择了千屈菜、水芹、水葱、黄菖蒲、石菖蒲、香菇草为待试湿地植物,通过静态水培试验,考察了各植物在以氨氮(NH4+-N)为主要氮组分的模拟污水中的生长情况、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在不同停留时间下对污水中有机物、N、P的去除率,以期找出不... 选择了千屈菜、水芹、水葱、黄菖蒲、石菖蒲、香菇草为待试湿地植物,通过静态水培试验,考察了各植物在以氨氮(NH4+-N)为主要氮组分的模拟污水中的生长情况、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在不同停留时间下对污水中有机物、N、P的去除率,以期找出不同条件下净化污水的优势植物。结果表明,植物在污水中均能正常生长,对营养物都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对水体有明显的净化效果。其中石菖蒲植株内N、P浓度最高,净化效果较好,当停留时间为8d时,对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0.52%和92.89%;水芹生长稳定,在较短时间内对N、P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香菇草在停留时间较长的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当停留时间为8d时,对NH4+-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4.90%和93.35%。可见,石菖蒲、水芹和香菇草对营养物质具有较好净化效果,是较理想的湿地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富营养化 营养物吸收 去除率
下载PDF
羟基自由基(·OH)的特性及其在光化学氧化中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灵香玉 马香娟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06年第8期27-29,共3页
概述了羟基自由基(.OH)区别于普通化学氧化剂的一系列特性,并通过对UV/H2O2、UV/O3、UV/H2O2/O33种不同系统光化学氧化技术中羟基自由基反应机理的分析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比较,阐明了羟基自由基在光化学氧化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级氧化技术 羟基自由基 特性 光化学氧化 反应机理
下载PDF
废旧电池的环境污染与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灵香玉 马香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年第7期143-144,共2页
介绍了电池的种类及废旧电池的危害与环境污染,并在综合性评述国内外废旧电池处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实现废旧电池的大规模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废旧电池 环境污染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蛋白冠的形成、分析及生物效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汤杰 张相 +2 位作者 朱娜丽 李灵香玉 王亚韡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110,共16页
纳米颗粒被生物体摄入到体内后不可避免地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冠。根据蛋白质与纳米颗粒表面的亲和程度与相互作用方式,蛋白冠通常被分为软蛋白冠和硬蛋白冠。蛋白冠的形成使得纳米颗粒具有新的生物学特征,进而影响纳米颗粒在生... 纳米颗粒被生物体摄入到体内后不可避免地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冠。根据蛋白质与纳米颗粒表面的亲和程度与相互作用方式,蛋白冠通常被分为软蛋白冠和硬蛋白冠。蛋白冠的形成使得纳米颗粒具有新的生物学特征,进而影响纳米颗粒在生物体或环境体系中的吸收/吸附、分布、转化与归趋。蛋白冠的结构与组成主要受纳米颗粒、蛋白质和介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在纳米颗粒的细胞摄入和生物分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影响纳米颗粒的生物效应。本文重点对蛋白冠的形成与影响因素、蛋白冠的表征分析方法和蛋白冠对纳米颗粒生物效应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展望了潜在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蛋白冠的应用和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蛋白冠 生物效应 形成机制 分析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