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玫瑾教授谈心理系列一 心理现象
1
作者 张安妮 李玫瑾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第1期122-126,共5页
主持人:李玫瑾教授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多年来,她凭借犯罪心理研究的积累,在众多案件中协助警方,对疑难案件的迅速破案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她对各类重特大案件嫌疑人心理的分析,也使得大众可以从中反思关于家庭教... 主持人:李玫瑾教授被称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多年来,她凭借犯罪心理研究的积累,在众多案件中协助警方,对疑难案件的迅速破案起到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她对各类重特大案件嫌疑人心理的分析,也使得大众可以从中反思关于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主持人 犯罪心理画像 心理现象
原文传递
李玫瑾教授谈心理系列五 人性与情感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安妮 李玫瑾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第5期125-128,共4页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上一期,我们谈到了"依恋",李玫瑾教授用末代皇帝溥仪早年成长的例子,说明依恋情感是具有牵制力量、教育力量的,这种力量也被称为"心理资本"。本期,我们将继续请李教授解读"依恋"。
关键词 心理场 教授 李玫 情感 人性 教育力量 末代皇帝 心理资本
原文传递
李玫瑾教授谈心理系列四 依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安妮 李玫瑾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第4期122-125,共4页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上一期,李玫瑾教授通过一起曾轰动全球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心理创伤”这一概念,我们知道了人的问题为什么在早年,以及早年对一个人成年之后的影响。接下来,李教授将用两期的篇幅...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上一期,李玫瑾教授通过一起曾轰动全球的美国校园枪击案,为我们详细解读了“心理创伤”这一概念,我们知道了人的问题为什么在早年,以及早年对一个人成年之后的影响。接下来,李教授将用两期的篇幅为我们阐释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依恋。欢迎大家踊跃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场 教授 李玫 依恋 校园枪击案 心理创伤 主持人 心理学
原文传递
李玫瑾教授谈心理系列二 心理发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安妮 李玫瑾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婚前的"谈"和婚后的"模糊逻辑"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本期,将继续由李玫瑾教授带我们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前不久,有民警问我"能不能请李教授谈谈关于和谐婚姻的话题"。时值春节,还有人留言:"对于单身的我来说真是... 婚前的"谈"和婚后的"模糊逻辑"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本期,将继续由李玫瑾教授带我们去探索心理世界的奥秘。前不久,有民警问我"能不能请李教授谈谈关于和谐婚姻的话题"。时值春节,还有人留言:"对于单身的我来说真是年关难过啊,家里人几乎天天打电话催我找对象。不是我不想找,但找什么样的人过一辈子才可靠呢?请李教授支招!"李教授,本期我们不妨就从这个问题开始——如何选择恋爱对象,如何让我们婚姻的"保鲜期"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发展 教授 李玫 模糊逻辑 心理世界 主持人 心理场 打电话
原文传递
李玫瑾教授谈心理系列三 心理创伤
5
作者 张安妮 李玫瑾 《现代世界警察》 2018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主持人:大家好,李教授好!欢迎来到心理场。上一期,李教授结合“人的成长年龄段”,告诉我们为什么“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在早年”。本期,李教授将通过深入分析几起案例进行充分的解释。李玫瑾:大家好,主持人... 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主持人:大家好,李教授好!欢迎来到心理场。上一期,李教授结合“人的成长年龄段”,告诉我们为什么“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而人的问题在早年”。本期,李教授将通过深入分析几起案例进行充分的解释。李玫瑾:大家好,主持人好!人的危险心理从其引发到显现于外的行动,短的可以几十秒、几分钟,长的可以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可以潜伏几十年。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一些无厘头的案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创伤 教授 李玫 心理问题 人的成长 社会问题 现实社会 主持人
原文传递
李玫瑾:早期的心理抚养是孩子成长的资本
6
作者 林雨(采写) 李玫瑾(受访) 《为了孩子(2-7岁)(下)》 2021年第8期11-13,共3页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近年来,在研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她又深入研究了早期的家庭养育、教育问题,成为大受欢迎的跨界育儿专家。0~3岁的亲自养育、3~6岁的养教结合、青春期的成长教育……李教授提出的许多理念角度独特...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家,近年来,在研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时,她又深入研究了早期的家庭养育、教育问题,成为大受欢迎的跨界育儿专家。0~3岁的亲自养育、3~6岁的养教结合、青春期的成长教育……李教授提出的许多理念角度独特,研究基础扎实,操作方法更是实用。本期,我们特别邀请李教授分享她对学龄前孩子家庭教育研究的心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李玫 操作方法 养教结合 家庭教育研究 青春期 家庭养育 学龄前
原文传递
教育要启发孩子自我成长,抚慰青春之痛
7
作者 李玫瑾 《教育家》 2024年第24期1-1,共1页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如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让由青春期引起的越轨行为止于青春期,需要教育者深入思考。国... 5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如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让由青春期引起的越轨行为止于青春期,需要教育者深入思考。国内外数据显示,青春期不仅是欺凌的高峰期,也是违法犯罪的高峰期,被称为人的“危险期”“第二反抗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在乎面子,如果教育者忽略这一点,很可能遭到强烈对抗;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强,希望拥有处理事务的权力;他们不再轻信家长和老师的话;他们缺乏生活阅历,想了解更多,于是对文字、视频等信息高度敏感;他们希望摆脱长辈的同时,又很难独自面对生活里的种种难题;面对人际交往尤其是恋爱,他们通常很认真、执着、投入,一旦出现问题会很疯狂;生理性的冲动与躁动使得他们迫切需要明确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定位 处理事务 生活阅历 自我认知 自我成长 数据显示 教育者 独立意识
下载PDF
犯罪人格的界定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玫瑾 董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5-22,共8页
犯罪人格是具有危险性的一种人格类型,是指因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即由于后天负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这类犯罪人冷漠、残忍,大多有犯罪前科,虽经刑事处罚但不思悔改,继续重复各种犯... 犯罪人格是具有危险性的一种人格类型,是指因长期与违法生存方式相伴或长期与违法犯罪人员接触,即由于后天负面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犯罪倾向和犯罪个性特征。这类犯罪人冷漠、残忍,大多有犯罪前科,虽经刑事处罚但不思悔改,继续重复各种犯罪。他们虽在犯罪群体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是许多恶性案件的主体。他们是犯罪预防的重点对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人格 特征 预防
下载PDF
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的实质与价值 被引量:45
9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共7页
犯罪心理画像是借言语或文字进行心象描述,由心理特征群刻画犯罪嫌疑人形象。犯罪心理画像实质为侦查中对嫌疑人的一种分析,其独特价值在于,这类分析以犯罪行为资料和人格资料的积累为基础,以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规则与逻辑的研究为根据。... 犯罪心理画像是借言语或文字进行心象描述,由心理特征群刻画犯罪嫌疑人形象。犯罪心理画像实质为侦查中对嫌疑人的一种分析,其独特价值在于,这类分析以犯罪行为资料和人格资料的积累为基础,以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规则与逻辑的研究为根据。犯罪心理画像对侦查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如何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使之更好地扩展侦查能力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画像 行为 人格 嫌疑人形象
下载PDF
诠释犯罪心理:精神分析理论的独特视角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玫瑾 崔海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潜意识、人格结构、意向等概念,不仅探讨了人类深层心理活动的奥秘,也为犯罪心理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的早期心理创伤会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并影响某些成年期的犯罪心理问题;人格结构中本我是...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了潜意识、人格结构、意向等概念,不仅探讨了人类深层心理活动的奥秘,也为犯罪心理研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人的早期心理创伤会以潜意识的方式存在并影响某些成年期的犯罪心理问题;人格结构中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和动力,自我与超我则是制动阀,与犯罪有关的人格障碍必有动力与制动的不和谐。人的心理意向与心力争衡是人出现心理过失的重要原因,此乃侦查犯罪心理分析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心理 精神分析 潜意识 人格结构 意向 心力争衡
下载PDF
从刑事责任年龄之争反思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根据——由大连少年恶性案件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4
11
作者 李玫瑾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共12页
本来犯罪“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底线,对于已经完成的犯罪行为,法律还特别设置了“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中无论“精神病态”还是“年龄”,其判断根据都超出刑法学的研究。于是,刑事司法将前者交给并不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司... 本来犯罪“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底线,对于已经完成的犯罪行为,法律还特别设置了“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中无论“精神病态”还是“年龄”,其判断根据都超出刑法学的研究。于是,刑事司法将前者交给并不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司法鉴定机构;后者则参照世界各国普遍规定的责任年龄标准,虽然也有生理-心理方面的考虑,但对其根据仍有质疑。既然刑事立法的起点是行为,就不可忽视行为证据在判断刑事责任能力中的作用。行为证据有四个客观特性可以辅助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在遇到特定案件时,无论精神状态还是年龄,可以考虑将“行为证据”作为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补充,从而使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更为严谨和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证据 刑事立法 刑事司法
下载PDF
四轮驱动四轮转向自动驾驶底盘的电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玫瑾 魏新华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5-118 123,共5页
为了提高植保机械作业精度、降低驾驶员操作难度,设计了一种高地隙全液压四轮驱动四轮转向自动驾驶底盘。本文介绍了底盘的整体结构,重点阐述了电控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该电控系统以EPCS-8980为上位机、DSP56F805信号控制器为核心、... 为了提高植保机械作业精度、降低驾驶员操作难度,设计了一种高地隙全液压四轮驱动四轮转向自动驾驶底盘。本文介绍了底盘的整体结构,重点阐述了电控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该电控系统以EPCS-8980为上位机、DSP56F805信号控制器为核心、基于CAN总线进行通讯,行车状态参数采集器接收各传感器采集的行车参数信息,并通过CAN总线发送到车载电脑和行车控制器,行车控制器根据车载电脑指令和各传感器参数,按照行车控制模型生成控制指令,并通过各电磁阀独立控制4个液压马达和4个转向油缸,实现底盘的行车控制。同时,对电控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控系统实现了对液压元器件的控制,保证了其运行的可靠性,可满足实际作业要求,同时该电控系统也可用于通用自主移动平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驾驶底盘 四轮驱动 四轮转向 液压系统 CAN总线 拖拉机
下载PDF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0-115,共6页
马加爵的犯罪属于因仇恨引发的犯罪行为。这种类型不同于一般的侵财犯罪和性犯罪,不是为了获取享受而犯罪,而是为了表达、为了发泄某种情绪而犯罪。那种将“贫穷”归结为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如果以这种... 马加爵的犯罪属于因仇恨引发的犯罪行为。这种类型不同于一般的侵财犯罪和性犯罪,不是为了获取享受而犯罪,而是为了表达、为了发泄某种情绪而犯罪。那种将“贫穷”归结为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但压抑的情绪特点、扭曲的人生观及“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加爵 犯罪心理 分析
下载PDF
公安社会心理调研报告(2001年度)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26,共9页
对于公安工作和社会治安及时准确的评估意义重大。其信息渠道越多、评价指标越多 ,就越容易形成主体的、综合的视角 ,越容易使评价或评估更真实、客观。既往最常用的指标都是以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及案件与人口比的犯罪率 ,或是以发生案件... 对于公安工作和社会治安及时准确的评估意义重大。其信息渠道越多、评价指标越多 ,就越容易形成主体的、综合的视角 ,越容易使评价或评估更真实、客观。既往最常用的指标都是以刑事案件的发案率及案件与人口比的犯罪率 ,或是以发生案件与破获案件之比的破案率来衡量的。由于这类统计结果取自警察部门自身 ,因而容易受到警察部门“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本课题确定的评估指标有以下重点 :1 公众遇到犯罪或违法事件的受害率 ;2 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感受与评价 ;3 公众对警察及警务工作的评价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工作 社会治安 社会心理 2001年 反馈机制 评估指标 调查问卷 调查方式 调查报告 公众受害问题 调查研究 公共场合 犯罪侵害 社会治安 居住安全感 公众评价 警种 警察形象 警民关系 报警态度
下载PDF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5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在治理犯罪问题上必须具有政治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政治的高度意味着犯罪防控不仅仅是刑事司法领域之事,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广度在于犯罪防控不单单是法律之事,还需要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相关研究... 在治理犯罪问题上必须具有政治的高度和社会的广度。政治的高度意味着犯罪防控不仅仅是刑事司法领域之事,更重要的是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的调整;而社会的广度在于犯罪防控不单单是法律之事,还需要我们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展开相关研究,提出一个完整和谐的犯罪预防对策,从而建立整体和谐的犯罪防控体系。这当中,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防控 犯罪人 犯罪心理
下载PDF
滥杀犯罪的实案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7,共12页
在各种杀人犯罪现象中凡一次性或连续杀伤无辜众人的犯罪简称滥杀。滥杀极易引发社会性恐慌。通过对国内外近十年媒体报道的70起滥杀案件的收集与分析,滥杀犯罪大致可分为报复性滥杀、精神异常滥杀、表达性滥杀。初步研究发现,引发滥杀... 在各种杀人犯罪现象中凡一次性或连续杀伤无辜众人的犯罪简称滥杀。滥杀极易引发社会性恐慌。通过对国内外近十年媒体报道的70起滥杀案件的收集与分析,滥杀犯罪大致可分为报复性滥杀、精神异常滥杀、表达性滥杀。初步研究发现,引发滥杀犯罪的心理背景较为复杂,至少涉及社会、生理和早年经历。因社会矛盾冲突引发的滥杀案件数量居首,因生理或遗传导致精神异常的滥杀也相当严重,而早期情感创伤引起的表达性滥杀西方国家更为多见。掌握此类危险人员的特征能够识别此类危险的征兆,以家庭和社区为基础开展识别和及时干预是减少此类危害的基本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滥杀 实案研究 报复性滥杀 精神异常滥杀 表达性滥杀
下载PDF
犯罪防控的对象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44,共7页
犯罪防控的有效度一般从两种指标观察:一是犯罪的案件数量是否下降;二是犯罪人数是否减少。本研究证实,犯罪人数并不简单地与犯罪案件数量成正比。多数的犯罪人属于人格正常,他们犯罪的问题是因刺激而出现犯罪反应,但他们并不决定案件... 犯罪防控的有效度一般从两种指标观察:一是犯罪的案件数量是否下降;二是犯罪人数是否减少。本研究证实,犯罪人数并不简单地与犯罪案件数量成正比。多数的犯罪人属于人格正常,他们犯罪的问题是因刺激而出现犯罪反应,但他们并不决定案件的数量与性质。相反,在犯罪人群中居少数的惯犯和累犯(即有人格问题的犯罪人)恰恰影响并决定犯罪案件的数量与性质。所以,真正有效的犯罪防控应该针对决定案件数量的少数犯罪人员,他们是犯罪防控的重点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防控 案件数量 犯罪人
下载PDF
犯罪预防的新思路与实践——英国《犯罪与扰乱秩序法》述评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53,共7页
英国目前所采取的犯罪预防措施是以 1 998年出台的《犯罪与扰乱秩序法》为中心。该法共有 1 2 2条 ,主要内容 1 7项 ,其中有 1 3项直接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相关。该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立法以实证调查为背景 ;立法体现以预防犯罪为主 ;预防... 英国目前所采取的犯罪预防措施是以 1 998年出台的《犯罪与扰乱秩序法》为中心。该法共有 1 2 2条 ,主要内容 1 7项 ,其中有 1 3项直接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相关。该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立法以实证调查为背景 ;立法体现以预防犯罪为主 ;预防犯罪以未成年人为重点对象 ;淡化刑罚 ,扩大非监禁刑 ;立法体现刑事政策即社会政策。这些新的思路和司法实践都值得我们了解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预防 英国犯罪与扰乱秩序法 述评
下载PDF
“犯罪心理”辨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137,共7页
研究犯罪心理必然涉及刑法学、犯罪学和心理学,然而三学科概念的交叉形成研究的困难。犯罪心理研究既要以刑法学“犯罪”概念为起点,又必须引申并扩展,融入犯罪学对犯罪的研究内容,同时,还要增加心理学对犯罪行为与犯罪人的独特研究角... 研究犯罪心理必然涉及刑法学、犯罪学和心理学,然而三学科概念的交叉形成研究的困难。犯罪心理研究既要以刑法学“犯罪”概念为起点,又必须引申并扩展,融入犯罪学对犯罪的研究内容,同时,还要增加心理学对犯罪行为与犯罪人的独特研究角度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 心理 犯罪心理
下载PDF
犯罪心理现象中危险心结探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4-113,共10页
当人的一种心理历程因刺激和特定经历而出现了某种心理发展的抑制、偏执、结滞状态,由此出现异于他本人常态的行为表现并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因危险心结而出现的犯罪心理现象。因危险心结犯罪者不同于有危险人格的犯罪者,他们曾... 当人的一种心理历程因刺激和特定经历而出现了某种心理发展的抑制、偏执、结滞状态,由此出现异于他本人常态的行为表现并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就是因危险心结而出现的犯罪心理现象。因危险心结犯罪者不同于有危险人格的犯罪者,他们曾有正常生活轨迹,他们的犯罪具有让人意外性、突发性、甚至变态性。研究这类犯罪心理现象对于预防这类犯罪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结 危险心结 犯罪心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