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甄娅 李志红 +3 位作者 韩俊霞 田苗 宋雅琼 王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目的:探讨孕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孕妇孕期健康睡眠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8月—2019年9月,方便抽取664名孕妇,调查其一般情况、妊娠情况及睡眠质量。结果:664人中,睡眠障碍检出率为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文... 目的:探讨孕妇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孕妇孕期健康睡眠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8月—2019年9月,方便抽取664名孕妇,调查其一般情况、妊娠情况及睡眠质量。结果:664人中,睡眠障碍检出率为2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孕妇相比,文化程度为专科、本科及以上的孕妇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降低(OR=0.514,OR=0.568)。与孕期未工作孕妇相比,孕期工作孕妇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降低(OR=0.547);与孕前半年未饮酒孕妇相比,孕前半年饮酒孕妇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性增加(OR=2.019)。结论:孕妇孕期睡眠质量受孕期是否工作、文化程度以及饮酒的影响,医护人员可针对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因素进行有效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妊娠 睡眠质量 影响因素 睡眠障碍 护理
下载PDF
孕期饮食习惯变化及孕前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庆文 李志红 +5 位作者 郭彩霞 曹晓琪 李甄娅 宋雅琼 田苗 王莉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0-373,共4页
目的调查孕前体重和妊娠期间饮食行为习惯变化情况,初步探讨二者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更好地进行孕期营养宣教提供新的内容和依据。方法问卷调查149名孕妇的孕前体重和孕期饮食习惯的改变,并在生产后记录其新生儿出生体重... 目的调查孕前体重和妊娠期间饮食行为习惯变化情况,初步探讨二者与新生儿出生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更好地进行孕期营养宣教提供新的内容和依据。方法问卷调查149名孕妇的孕前体重和孕期饮食习惯的改变,并在生产后记录其新生儿出生体重,问卷录入采用EpiData 3.1软件,所有数据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3.0%的孕妇较孕前相比发生了饮食习惯的改变,妊娠期间与孕前相比,每日就餐次数及每周在家就餐天数均较孕前增加(P均<0.05);孕前孕后对食物咸辣甜口味的摄入喜好人数总体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辣口味的改变与孕前BMI值存在负相关(r=-0.221,P=0.007);咸口味的改变与怀孕时年龄存在负相关(r=-0.205,P=0.013);经Pearson相关分析,新生儿体重与母亲的孕前体重呈正相关性(r=0.185,P=0.02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孕前体重较大、孕前喜爱辣食、较淡的甜食者娩出出生体重较大新生儿的可能性较大。结论超过半数的孕妇在妊娠期间会发生饮食习惯的改变,尤其是孕前BMI值及年龄较大者,在孕后会选择口味较淡的食物;而孕前喜爱辣食、较淡的甜食者较易娩出体重较重的新生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前体重 就餐频率 饮食口味 烹调方式 出生体重
下载PDF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甄娅 马自芳 +3 位作者 宋雅琼 田苗 薛钟瑜 王莉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 目的探讨儿童期受虐待经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大学4,040名大二、大三年级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期遭受的虐待中报告率最高的是躯体忽视(36.3%),其次是情感忽视(21.5%)、性虐待(17.2%)、躯体虐待(12.1%)、情感虐待(6.6%)。大学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均分分别为:隐匿身份(1.79±0.82)分、网络言语欺凌(1.54±0.64)分、网络伪造欺诈(1.49±0.64)分。经t检验,男生遭受的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学生高于父母未离异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独生子女遭受的网络言语欺凌均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儿童期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躯体忽视经历是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受虐待程度的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严重程度也会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儿童期虐待 网络欺凌
下载PDF
山西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4
作者 霍俊锋 杨蓓 +1 位作者 杨红霞 李甄娅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23年第3期424-426,430,共4页
目的分析山西省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组织机构、制度体系、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山西省生物安全管理培训班人员的一般资料及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设备维护等达标情况进行调查。采用χ... 目的分析山西省各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组织机构、制度体系、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山西省生物安全管理培训班人员的一般资料及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设备维护等达标情况进行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机构、不同工作性质调查对象的达标率。结果243名调查对象中,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设备维护、人员管理、废物处置、内务管理、应急措施和菌毒种管理达标率分别为69.55%、78.60%、81.07%、75.31%、93.42%、83.95%、86.42%和58.02%。不同机构、工作性质调查对象的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设备维护、应急措施达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西省各类实验室的设备维护、废物处置、内务管理和应急措施状况较好,菌毒种管理亟待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生物安全管理状况较差,从事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生物安全 山西
原文传递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联 被引量:11
5
作者 曹鑫宇 马自芳 +5 位作者 田苗 宋雅琼 李甄娅 王庆文 曹晓琪 王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6-509,共4页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 目的研究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之间的关联,为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5-7月,运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的大学生(儿童期虐待有效调查人数3 854名,自杀意念有效调查3 882名),进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儿童期至少有过1种虐待经历的占42.4%,近1周内有过自杀意念的占3.9%。经χ~2检验,儿童期遭受过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均高于未遭受相应虐待大学生(χ2值分别为13.78,12.97,17.10,56.56,66.58,P值均<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期各型受虐待经历均和大学生自杀意念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06,0.06,0.07,0.12,0.13,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以及情感忽视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2.18,2.07,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遭受躯体忽视和情感忽视可增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风险。在儿童少年早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可能有助于防止成年期自杀意念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待儿童 自杀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相关性 被引量:5
6
作者 田苗 马自芳 +5 位作者 薛钟瑜 宋雅琼 李甄娅 王庆文 曹晓琪 王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 目的探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关系,为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山西省6所高校的大二和大三共3850名学生,采用《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和《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进行调查。结果男生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的报告率均高于女生(χ^2值分别为5.22,4.39,7.53),父母离异大学生儿童期虐待各因子报告率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大学生(χ^2值分别为86.80,134.06,130.18,175.64,118.46);除躯体忽视外,独生子女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等因子报告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χ^2值分别为9.44,12.44,21.18,21.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生实施网络欺凌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伪造欺诈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9.35,5.59,5.83,7.57),独生子女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t值分别为2.79,3.74,4.78,4.40),父母离异学生实施网络欺凌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父母未离异学生(t值分别为6.99,6.78,8.04,1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大学生儿童期各虐待因子与实施网络欺凌状况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10,0.11,0.05,10.08,0.06,P值均<0.05)。结论儿童期受虐待经历会增加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虐待儿童 因特网 精神卫生 回归分析 学生
原文传递
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抑郁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曹晓琪 田苗 +3 位作者 宋雅琼 李甄娅 王庆文 王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为预防网络欺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共3 9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行为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 目的探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与抑郁之间的关联,为预防网络欺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山西省6所大学共3 914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行为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总体报告率为17.4%。男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得分高于女生,父母离异的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各维度得分高于父母未离异的,母亲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抑郁报告率为15.6%,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父母离异的大学生抑郁得分高于父母未离异的;父亲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上网时间大学生抑郁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05,6.64,3.91,19.52,P值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网络伪造欺诈、隐匿身份欺凌均与抑郁得分呈正相关(rs值分别为0.40,0.36,0.46,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网络伪造欺诈、言语欺凌、隐匿身份网络欺凌形式均是大学生抑郁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89,0.38,0.38,P值均<0.01)。结论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是抑郁情况严重性增加的危险因素之一。加强互联网使用管理,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社会、学校和家庭积极配合,对减少网络欺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特网 暴力 抑郁 精神卫生 学生
原文传递
大学生抑郁症状在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6
8
作者 宋雅琼 王莉 +5 位作者 马自芳 薛钟瑜 李甄娅 田苗 王庆文 曹晓琪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1,72,共6页
目的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实施... 目的分析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实施网络欺凌间的关系,为探讨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防范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欺凌量表、儿童期虐待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山西省6所高校的4040名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实施网络欺凌及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维度上,男生和独生子女学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儿童期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各维度两两间均成正相关(均有P<0.001)。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成年期抑郁症状在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实施网络欺凌行为之间为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090,P<0.001),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率为12.16%,中介模型拟合指数为χ~2/df=39.96,RMSEA=0.101,CFI=0.948,TLI=0.924,SRMR=0.043。结论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成年期抑郁症状与大学期间实施网络欺凌行为关系密切,且抑郁症状在儿童期遭受虐待经历预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行为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 网络欺凌 抑郁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山西省0~14岁因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疾病负担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薛钟瑜 唐颖 +5 位作者 胡瑞杰 马自芳 李甄娅 宋雅琼 田苗 王莉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87-1390,共4页
目的探索山西省0~14岁儿童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疾病负担特征,为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北部)、太原市(中部)、运城市(南部)共7所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整群选取2008—2013年因非故意伤害住院的0... 目的探索山西省0~14岁儿童发生非故意伤害的疾病负担特征,为儿童非故意伤害预防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大同市(北部)、太原市(中部)、运城市(南部)共7所有代表性的三甲医院,整群选取2008—2013年因非故意伤害住院的0~14岁儿童11 034名。通过回顾性查阅电子病历,收集住院儿童的一般情况、非故意伤害类型、转归情况、住院费用及相关费用等相关数据,计算不同人口学特征儿童相应的疾病、经济负担指标。结果不同非故意伤害的转归情况不同,其中交通事故(39.3%)、中毒伤害(25.0%)、跌伤(17.9%)是儿童因伤害致死的前3位原因。2008—2013年所有因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合计为1 024.66人年。不同类型非故意伤害儿童之间的DAL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P<0.01),因交通事故住院儿童的DALY(412.64人年)最高。因不同类型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F值分别为3 028.28,48.11,P值均<0.01)。交通事故的人均总经济负担最高,为14 219.40元。结论山西省因非故意伤害住院儿童的疾病、经济负担处于较高水平,交通事故是造成DALY损失及家庭经济负担的首位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儿童 住院 患病代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