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I对于设计实务、研究与教育的冲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4年第2期103-104,共2页
当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感到紧张,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或是害怕我们的工作被AI取代,甚至我们自己直接被取代?有多少人真正了解AI背后的原理,或者我们引以为傲的自己认为... 当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感到紧张,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或是害怕我们的工作被AI取代,甚至我们自己直接被取代?有多少人真正了解AI背后的原理,或者我们引以为傲的自己认为会使用这些酷炫的app和与AI相关的服务而沾沾自喜。不可否认的是AI的确在各个方面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更准确地说颠覆我们的生活与常识与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 设计实务
下载PDF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慧
2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4年第10期92-93,共2页
今年年初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延展实境(Extended Reality,XR)研讨会(Harvard XR 2024 Extended Intelligence),包罗万象的内容包含了沉浸式科技体验、社会责任、AI(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工具、教育方式与公司组织架构转变。在今年的研... 今年年初参加了哈佛大学举办的延展实境(Extended Reality,XR)研讨会(Harvard XR 2024 Extended Intelligence),包罗万象的内容包含了沉浸式科技体验、社会责任、AI(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工具、教育方式与公司组织架构转变。在今年的研讨会上,Bezi软件的创办人介绍了为设计师所开发的设计软件,这是一个无需编程能力就能够使用的软件,不但降低设计门槛,更能有效地帮助设计师能更好地连接虚体与实体间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慧 编程能力 沉浸式 创办人 创新设计 设计软件
下载PDF
乐龄设计:服务设计、体验与创新——一场与未来自己的对话
3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3年第20期90-91,共2页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年龄实验室(MIT AgeLab)在推广“乐龄设计”的概念。何谓“乐龄设计(Design for Longevity,D4L)”?“乐龄设计”和长寿与永续性的关系为何?这个题目一听之下很宽泛且抽象,正是我的服务设计与人类行为博士的主要研... 最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年龄实验室(MIT AgeLab)在推广“乐龄设计”的概念。何谓“乐龄设计(Design for Longevity,D4L)”?“乐龄设计”和长寿与永续性的关系为何?这个题目一听之下很宽泛且抽象,正是我的服务设计与人类行为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永续性 实验室
下载PDF
对设计“设计教育”的理解和分享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1年第24期82-83,共2页
连续两年受邀担任美国麻省理工(MIT)2.00 Introduction to Design的实验室课程导师,非常开心能与优秀的MIT大学生一同学习与交流。课程是以机械工程学系的大学生为主,但是修课的学生涵盖了建筑系、航太系等等其他系所的学生也可以修此... 连续两年受邀担任美国麻省理工(MIT)2.00 Introduction to Design的实验室课程导师,非常开心能与优秀的MIT大学生一同学习与交流。课程是以机械工程学系的大学生为主,但是修课的学生涵盖了建筑系、航太系等等其他系所的学生也可以修此课程。一共有三个设计挑战,学生们需要用限定的材料与工具解决设计挑战,并且练习用户访谈、设计表达、以使用者为出发,解决社会与科技性的挑战。近期阅读i F设计基金会所出版的《Designing Design Education》一书,得到关于设计教育议题的启发。书中分享的是一个长达五年的设计研究项目,研究范围覆盖了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四大洲举办的非正式研讨会活动,呈现各国与设计教育相关的议题,内容广泛而深入地涵盖了150场专家访谈及针对未来设计教育提出探讨的80个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大洲 建筑系 设计表达 麻省理工 课程导师 教育议题 用户访谈 MIT
下载PDF
初步探讨线上“共:创”工作坊设计过程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盛(文/) 朱子媛(文/) 《设计》 2020年第22期158-159,共2页
COVID-19疫情爆发后,许多人的生活作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包含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家办公与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新常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机会相对减少,远程工作的新常态之下,团队合作和传统的线下工作坊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未... COVID-19疫情爆发后,许多人的生活作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中包含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家办公与线上学习成为一种新常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机会相对减少,远程工作的新常态之下,团队合作和传统的线下工作坊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未知挑战。如何打造线上线下整合型互动产品与智能平台,在使人们充分利用线上交流平台资源的同时,结合实体化的线下原型制作体验,成为“共:创”(Make ToGather)工作坊设计团队的设计起始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线上与线下全方位一体的模式,实现产品设计团队线上实时共享设计和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坊 智能平台 新常态 起始点 线下 原型制作 产品设计 团队合作
下载PDF
跨领域整合设计的反思与未来展望:麻省理工学院成立设计学院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2年第12期96-97,共2页
2022年3月14日对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乃至全球设计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T.H. Chan家族慈善机构的基金会(The Morningside Foundation)投资一亿美金给MIT成立新的设计学院——MIT设计学院(MIT Morningside Academy for Design)并赞助... 2022年3月14日对于麻省理工学院(MIT)乃至全球设计界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T.H. Chan家族慈善机构的基金会(The Morningside Foundation)投资一亿美金给MIT成立新的设计学院——MIT设计学院(MIT Morningside Academy for Design)并赞助设计相关项目。这也是目前业界对于设计学术界的最大一笔的投资。身为MIT博士生研究员,我对于MIT将要成立的新设计学院的未来充满憧憬与期望,也很兴奋自己能参与其中,希望能贡献一些对于设计教育的想法。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我与MIT Morningside Academy for Design项目相关的教授们讨论后一些个人的初步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省理工学院 初步想法 未来展望 慈善机构 MIT 跨领域整合
下载PDF
重塑线上学习体验:麻省理工“共:创”工作坊
7
作者 李盛(文/) 朱子媛(文/) 《设计》 2021年第14期106-107,共2页
今年寒假,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为期三周的交互设计课程:MAKE TO:GATHER“共:创”工作坊。我们邀请课世界级的设计师、创意工作者们一同参与MAKE TO:GATHER,一同实现我们的设计愿景:集思(Think)、共创(Make)、分享(Share)。在... 今年寒假,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开设了为期三周的交互设计课程:MAKE TO:GATHER“共:创”工作坊。我们邀请课世界级的设计师、创意工作者们一同参与MAKE TO:GATHER,一同实现我们的设计愿景:集思(Think)、共创(Make)、分享(Share)。在MIT开放自由的学术和教学体系下,学生和教员在寒、暑假都可以通过学校系统开设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包括讲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坊 交互设计 麻省理工 集思 教学体系 线上学习 GAT
下载PDF
系统思维下初步探讨设计平台的转变
8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0年第14期158-159,共2页
因为新冠疫情,各行各业被迫开始随着大环境转变而转型,其中我特别关注当前设计平台在这次疫情下的改变。本文主要通过由Dov Dori教授发明在系统工程学领域中所使用的OPM(Object-Process Methodology)分析方法探讨典型设计平台的结构与... 因为新冠疫情,各行各业被迫开始随着大环境转变而转型,其中我特别关注当前设计平台在这次疫情下的改变。本文主要通过由Dov Dori教授发明在系统工程学领域中所使用的OPM(Object-Process Methodology)分析方法探讨典型设计平台的结构与转变过程。OPM框架可以拆分成两个主要部分:物件(object)和过程(process),物件包含实体的物体、信息物件(informational o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平台 OPM 典型设计 系统工程学 系统思维 OBJECT 环境转变
下载PDF
实验室空间的服务创新设计:打造MIT实验室的空间服务体验
9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2年第18期157-158,共2页
随着美国COVID-19疫情日渐趋缓,我参与的MIT AgeLab希望在2022秋季学期开始时能够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实验室工作、教学以及参访模式。MIT学校大部分的实验室也在试想,当项目投资方、潜在客户、学生们回到正常学期时,该如何准备一种新形态... 随着美国COVID-19疫情日渐趋缓,我参与的MIT AgeLab希望在2022秋季学期开始时能够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实验室工作、教学以及参访模式。MIT学校大部分的实验室也在试想,当项目投资方、潜在客户、学生们回到正常学期时,该如何准备一种新形态的、弹性的、有效的校园实验室的参访。各实验室也在如火如荼地设计安全的互动方式,并进行实验室空间的改造。本文想要分享我和MIT AgeLab团队共创的后疫情时代MIT AgeLab实验室的空间改造。该项目从概念、草图到施工阶段,前后大约历时三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体验 空间改造 互动方式 MIT 新形态 潜在客户
下载PDF
乐龄科技:畅想全年龄化的健身服务体验
10
作者 李盛(文/) 《设计》 2024年第18期148-149,共2页
全世界人口都面临超老龄化的社会挑战,亚洲也不例外。我们如何通过设计与创新方法重新了解高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复杂系统设计问题并且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满足目标使用者显著与潜在的需求性(desirability)、科技与工程中的可行性(feas... 全世界人口都面临超老龄化的社会挑战,亚洲也不例外。我们如何通过设计与创新方法重新了解高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复杂系统设计问题并且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同时满足目标使用者显著与潜在的需求性(desirability)、科技与工程中的可行性(feasibility)和商业与策略上的延展性(scalability)。随着解决问题的复杂度与困难程度不断提升,设计师所负担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并且反映在多维度的设计与创新能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身服务 创新能力提升 不断提升 高龄化社会 延展性 设计与创新 老龄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