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达沙替尼导致1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逆性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8
1
作者 李骥 赵慧慧 +5 位作者 李砚如 朱雨 卢瑞南 张晓燕 李建勇 钱思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4-768,共5页
目的 :探讨达沙替尼治疗所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及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诊断、转归及治疗。方法:分析了1例Ph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B-ALL)患者达沙替尼治疗所致... 目的 :探讨达沙替尼治疗所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及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诊断、转归及治疗。方法:分析了1例Ph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Ph+B-ALL)患者达沙替尼治疗所致肺动脉高压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并进行了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1例Ph+-ALL患者接受化疗联合达沙替尼(100 mg/d)治疗15个月后出现静止状态胸闷气喘,血脉氧下降。胸部CT显示炎症和双侧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右室增大,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收缩压80 mm Hg,少量心包积液。考虑双侧胸腔积液及PAH与达沙替尼相关,停用达沙替尼,给予西地那非、利尿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胸腔积液迅速减少,2个月后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消失,4个月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33 mm Hg,心脏内结构恢复正常。结论:PAH是达沙替尼诱导的严重、致命但可以逆转的不良反应,一旦出现PAH需立即且终身停药。所以达沙替尼治疗前和治疗期间需监测肺动脉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达沙替尼 肺动脉高压 胸腔积液
下载PDF
血清β_(2)-MG联合LDH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郑永青 孙明东 +2 位作者 王瑞芳 王立盼 李砚如 《疑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82-587,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DLBCL患者82例作为DLBCL组,并根据随访3年生存情况分为生存... 目的探究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DLBCL患者82例作为DLBCL组,并根据随访3年生存情况分为生存亚组46例和死亡亚组36例,另选同期于医院治疗的淋巴结反应增生(RLNH)患者43例作为RLNH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β_(2)-MG、LDH水平;Pearson检验分析DLBCL患者血清β_(2)-MG与LDH的相关性;比较血清β_(2)-MG、LDH水平在DLBCL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差异;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清β_(2)-MG、LDH水平及二者联合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β_(2)-MG、LDH及二者联合对DLBCL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DLBCL组血清β_(2)-MG、LDH水平明显高于RLNH组(t/P=6.941/<0.001、6.980/<0.001),DLBCL患者血清β_(2)-MG与LDH呈明显正相关(r/P=0.553/<0.001);DLBCL患者血清β_(2)-MG、LDH水平分别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体质状态(ECOG PS)评分有关,而LDH还与病理类型有关(P均<0.05);血清β_(2)-MG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43.90%vs.68.29%,χ^(2)/P=4.952/0.026),血清LDH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39.02%vs.73.17%,χ^(2)/P=9.705/0.002);死亡亚组临床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IPI评分3~4分、ECOG PS评分>2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β_(2)-MG高表达、LDH高表达比例明显高于生存亚组(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有B症状、IPI评分3~4分、β_(2)-MG高表达、LDH高表达是导致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CI)=3.864(3.436~4.402)、3.587(3.124~4.086)、4.247(3.724~4.943)、4.165(3.763~4.716)、4.032(3.521~4.482)];血清β_(2)-MG、LDH及二者联合预测DLBCL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2、0.775和0.852,二者联合的AUC高于单独预测价值(Z/P=9.421/<0.001、8.246/<0.001)。结论DLBCL患者血清β_(2)-MG、LDH高表达,二者联合在DLBCL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β_(2)-微球蛋白 乳酸脱氢酶 预后
下载PDF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未达最佳疗效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联合自噬抑制剂羟氯喹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黄佳瑜 李砚如 +6 位作者 连芸 谢月 赵慧慧 朱雨 李骥 李建勇 钱思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2-224,共3页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未达最佳状态(警告或失败)时联合硫酸羟氯喹(简称:羟氯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TKIs治疗不满意的CML-CP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49(24~66)岁,其中男...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疗效未达最佳状态(警告或失败)时联合硫酸羟氯喹(简称:羟氯喹)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例TKIs治疗不满意的CML-CP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49(24~66)岁,其中男8例,女7例;Sokal积分:低危4例,中危7例,高危4例。9例为尼洛替尼一线治疗,其中1例9个月后因治疗失败更换为达沙替尼;6例为伊马替尼一线治疗,3~62个月后因疗效不佳全部更换为二代TKIs。联合治疗前,TKIs中位治疗时间为19(6~115)个月,疗效评估10例警告,5例治疗失败。羟氯喹治疗剂量为100 mg 1d 3次。结果:TKIs联合羟氯喹中位治疗时间为8(6~12)个月。14例(93.3%)患者BCR-ABL转录本水平较前下降,其中9例(60%)在联合治疗2~8个月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中位维持MMR时间为3(1~10)个月。联合治疗仅有1例出现消化道反应。随访到2016年12月,中位病程时间为29.3(13.8~157.5)个月,15例患者均无疾病进展。结论:羟氯喹可增强TKIs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耐受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羟氯喹
下载PDF
平均红细胞体积可作为慢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的预测指标 被引量:2
4
作者 陆洛 乔纯 +5 位作者 洪鸣 李砚如 潘良琴 钱思轩 朱雨 李建勇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2-388,共7页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会诱发大细胞贫血,且贫血的发生率随着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增加而升高。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启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变化是否与CML慢性期(CML-CP)的治疗反...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会诱发大细胞贫血,且贫血的发生率随着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增加而升高。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启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变化是否与CML慢性期(CML-CP)的治疗反应相关。方法:收集119例CML-CP患者接受TKI治疗后的M CV、分子学、细胞遗传学反应等资料,回顾性分析启动治疗后M CV变化与CM L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患者接受TKI治疗12个月后MCV值比初诊时显著升高(P=0.017)。最佳疗效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 R)组MCV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达CCy R组(P=0.033)。和MCV减低组相比,升高组患者更容易在接受TKI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获得CCy R(P=0.042,P=0.021),且更容易维持主要分子学反应(MMR)(P=0.030)。结论:M CV作为一个简单易得的参数,可作为预测TKI遗传学反应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髓系白血病 平均红细胞体积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遗传学反应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并发医院感染患者血清SAA、PCT、 HNL水平及其临床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永青 孙明东 +2 位作者 郑永利 王瑞芳 李砚如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探究急性白血病并发医院感染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9月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分为... 目的 探究急性白血病并发医院感染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9月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非感染组7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血清SAA、PCT、HNL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AA、PCT、HNL水平对急性白血病并发医院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低血红蛋白、白蛋白及粒细胞缺乏占比,化疗阶段及感染可能性评分(IP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SAA(134.25±58.37)mg/L、PCT(1.01±0.41)ng/ml、HNL(89.14±37.16)ng/ml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SAA、PCT、HNL水平诊断急性白血病并发医院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3、0.784、0.694,三指标联合检测时AUC为0.836。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血清SAA、PCT、HNL水平升高,临床检测其水平可用于急性白血病感染患者早期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感染 淀粉样蛋白A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
原文传递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合并多发性骨髓瘤一例
6
作者 李砚如 孙明东 郑永青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82-283,共2页
患者,男,53岁,因“腰背部疼痛3个月,加重10天”于2019年12月1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劳累后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X线检查结果示腰椎退行性病变,L2/3椎间盘突出,予以膏药、口服药物治疗后效果欠佳。10天前患者腰... 患者,男,53岁,因“腰背部疼痛3个月,加重10天”于2019年12月1日入院。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劳累后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X线检查结果示腰椎退行性病变,L2/3椎间盘突出,予以膏药、口服药物治疗后效果欠佳。10天前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活动困难,遂于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腰椎CT检查结果示腰椎退行性病变,骨质疏松,腰5/骶1间盘轻度突出,腰4椎体占位并病理性骨折,门诊以“腰4椎体占位”收入我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楚,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近期体重变化不详。体格检查:T 36.7℃,P 80次/分,R 19次/分,Bp 126/81 mm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多发性骨髓瘤 JAK2⁃V617F突变
原文传递
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恢复在IA诱导治疗初治AML患者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7
作者 李砚如 刘为星 +6 位作者 朱雨 洪鸣 谢月 赵慧慧 朱晗 李骥 钱思轩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90-193,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IA方案即标准剂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155例初治AML患者均接受IA方案诱导治疗:IDA 10~1...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IA方案即标准剂量的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阿糖胞苷(Ara-C)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155例初治AML患者均接受IA方案诱导治疗:IDA 10~12mg/(m^2·d),第1~3天,Ara-C 100mg/(m^2·d),持续静脉滴注第1~7天。126例IA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CR)患者的后继治疗包括:70例采用以大剂量Ara-C为主的化疗;32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HSCT);24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回顾性分析诱导治疗后第10天ALC(ALC-10)、第14天ALC(ALC-14)与总生存时间(OS)、无复发生存时间(RFS)的关系。结果:首次诱导治疗后,5例(3.2%)发生早期死亡,其余150例进行疗效评估,其中126例(84.0%)达到CR,9例(6.0%)获得部分缓解。ALC-10≥0.435×10~9/L者与ALC-10<0.435×10~9/L者中位OS分别为13.6个月、18.5个月(P=0.019),前者中位RFS优于后者(13.6个月∶10.0个月,P=0.007);ALC-14≥0.270×10~9/L者与ALC-14<0.270×10~9/L者中位OS分别为14.8个月、17.0个月(P=0.002),前者中位RFS优于后者(11.8个月∶10.0个月,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ALC-14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以大剂量Ara-C为主的化疗组和auto-HSCT组,ALC-14≥0.270×10~9/L者与ALC-14<0.270×10~9/L者相比,RFS均明显延长(P=0.025、0.028)。在allo-HSCT组,ALC-14对R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C-14可以作为判断IA方案诱导治疗初治AML患者预后的指标,尤其是CR后接受以大剂量Ara-C为主的化疗和auto-HSCT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急性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预后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阿糖胞苷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谢月 李砚如 +6 位作者 赵慧慧 黄佳瑜 连芸 朱雨 洪鸣 朱晗 钱思轩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364-367,共4页
目的:研究地西他滨(DAC)和阿糖胞苷(Ara-C)单用或联合作用对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最佳的联合给药方式。方法:将不同浓度的DAC和Ara-C分别单独或联合作用于HL60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2种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对HL60... 目的:研究地西他滨(DAC)和阿糖胞苷(Ara-C)单用或联合作用对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最佳的联合给药方式。方法:将不同浓度的DAC和Ara-C分别单独或联合作用于HL60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2种药物单独或联合作用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金(正均)氏公式计算协同系数Q值分析两药的协同作用。结果:DAC和Ara-C单独作用时对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呈剂量依赖关系,DAC(0.13~2.00μmol/L)序贯Ara-C联用对HL60细胞增殖抑制有协同作用(Q值为1.20~1.54),并呈剂量依赖性。DAC同时联合Ara-C或Ara-C序贯DAC无协同作用,甚至为拮抗作用(Q值<1.15)。且DAC序贯Ara-C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DAC同时联合Ara-C或Ara-C序贯DAC(P<0.05)。结论:DAC序贯Ara-C可协同抑制HL60细胞增殖,该方案明显优于DAC与Ara-C同时用药组或Ara-C序贯DAC组。DAC48h后序贯Ara-C联合方案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阿糖胞苷 白血病 髓细胞 急性
原文传递
端正学风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基础工程
9
作者 李砚如 《前沿》 2002年第11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风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风 教条主义 "三个代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