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化剂用量对石蜡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祎彧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22期30-32,共3页
针对太阳能利用以及一些蓄热场合,选取了熔点合适的石蜡,以脲醛树脂为囊壁,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脲醛树脂微胶囊,拟将此微胶囊添加到上述应用场合的传热流体中,提高传热流体的热容。探讨了乳化剂用量对微胶囊蓄热性能和表观形态... 针对太阳能利用以及一些蓄热场合,选取了熔点合适的石蜡,以脲醛树脂为囊壁,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脲醛树脂微胶囊,拟将此微胶囊添加到上述应用场合的传热流体中,提高传热流体的热容。探讨了乳化剂用量对微胶囊蓄热性能和表观形态的影响,可望为工业化生产应用、开发新的储热材料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微胶囊 原位聚合法 石蜡 脲醛树脂
下载PDF
石蜡微胶囊的制备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祎彧 范亚明 《广州化学》 CAS 2011年第4期36-40,共5页
针对太阳能利用以及一些蓄热场合,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选取了合适的石蜡,以脲醛树脂为囊壁,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脲醛树脂微胶囊,拟将此微胶囊添加到上述应用场合的传热流体中,提高传热流体的热容。实验结果表明,乳化剂OP更... 针对太阳能利用以及一些蓄热场合,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选取了合适的石蜡,以脲醛树脂为囊壁,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脲醛树脂微胶囊,拟将此微胶囊添加到上述应用场合的传热流体中,提高传热流体的热容。实验结果表明,乳化剂OP更适合于熔点60℃石蜡微胶囊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微胶囊 原位聚合法 石蜡 脲醛树脂
下载PDF
从上海市民的居住生活习惯看能源消耗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于航 刘淑娟 +1 位作者 李祎彧 于靓 《上海节能》 2006年第6期26-30,共5页
通过对上海市314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家用电器使用情况,分析能源消费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居民能源使用结构和能源消费观念,为相关部门进行能源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上海 居住生活习惯 能源消费 调查
下载PDF
华北地区城镇住宅建筑采暖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卜亚明 于航 +3 位作者 彭昊 邓育涌 刘淑娟 李祎彧 《节能技术》 CAS 2005年第4期343-347,共5页
对我国华北地区小城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了当地主要能源构成、住宅结构以及采暖方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小城镇的冬季采暖状况,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该地区小城镇清洁能源的保有情况和可利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小城镇 住宅建筑 采暖方式 清洁能源
下载PDF
石蜡微胶囊的制备及储热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祎彧 刘嘉豪 +2 位作者 王壮 赖智超 李宇昕 《大众标准化》 2022年第3期180-183,共4页
采用石蜡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石蜡/脲醛树脂微胶囊相变储能材料,探究了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并通过DSC、SEM对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储热能力、表观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石蜡质量为25 g时,芯壁比为1.6时,微... 采用石蜡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石蜡/脲醛树脂微胶囊相变储能材料,探究了芯壁比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并通过DSC、SEM对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储热能力、表观形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石蜡质量为25 g时,芯壁比为1.6时,微胶囊的包覆效率最高为52.41%,芯壁比对微胶囊的分散性影响不大,但随着芯壁比加大,微胶囊粒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 微胶囊 相变材料 芯壁比
下载PDF
基于离散多相流的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赵路 范亚明 +4 位作者 沈锦钗 郑闽锋 李祎彧 李鹏 何华明 《建筑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217,共9页
针对现有仅考虑水膜蒸发的间接蒸发冷却模型无法适用于数据中心等高流速大风量场景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多相流同时考虑水滴蒸发和水膜蒸发的数值模型。使用该模型对间接蒸发冷却器在高流速工况下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 针对现有仅考虑水膜蒸发的间接蒸发冷却模型无法适用于数据中心等高流速大风量场景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多相流同时考虑水滴蒸发和水膜蒸发的数值模型。使用该模型对间接蒸发冷却器在高流速工况下的热工性能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显示:模型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该模型在较高流速和低流速下均有较高的精度,最大误差仅为3.36%。空气流速、流量比和热质交换器材料导热系数均能较大影响间接蒸发冷却系统的湿球效率和能量效率(COP),芯体湿通道内表面湿润因子对湿球效率影响较小。推荐二次空气流速为5~6 m/s,流量比为1.1,热质交换器材料导热系数高于10 W/(m·K),湿通道表面湿润因子为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蒸发冷却 离散多相流 液滴破碎 数据中心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