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爱有差等到爱无差等:儒家“仁”之道德范式新解
1
作者 李秀倜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17-22,共6页
儒家的道德范式其实是从“爱有差等”到“爱无差等”,但儒家的“爱无差等”并非墨家概念式的“兼爱”,而是由感性的“爱有差等”上升到由理性的“义”所约束的“爱无差等”。因为纯粹的感性的“爱”有其不可避免的偏私性与狭隘性,理性... 儒家的道德范式其实是从“爱有差等”到“爱无差等”,但儒家的“爱无差等”并非墨家概念式的“兼爱”,而是由感性的“爱有差等”上升到由理性的“义”所约束的“爱无差等”。因为纯粹的感性的“爱”有其不可避免的偏私性与狭隘性,理性的“义”则可以克服这些缺点,从而达到无差等的境界,这一过程称之为“仁”。故“仁”的道德发生范式其实是:用代表理性判断的“义”来平衡调适感性的“爱”的偏私与狭隘,最后达到“爱无差等”。但是,虽然“爱无差等”,“义”却有先后,如果能从“爱”与“义”的依存关系入手,用理性之“义”来节制感性的“爱”之盲目,同时用“爱”之感性来丰富与激活“义”的形式性,使“仁”作为一种具体的道德力量而活动起来,“以义节爱,以爱动义”,就能更好地彰显儒家提倡的“仁”之普遍性与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理性与感性
下载PDF
论先秦道家以“虚玄”为中心的心性论之建构
2
作者 李秀倜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2-55,共4页
先秦道家从性之"真"出发,并不采用善恶之类的人设标准来对物性乃至于人性进行定义。道家秉持"道"的思想,认为人的本原之"心"是"道"在人身上的映射,而"性"由"心"生,此二者... 先秦道家从性之"真"出发,并不采用善恶之类的人设标准来对物性乃至于人性进行定义。道家秉持"道"的思想,认为人的本原之"心"是"道"在人身上的映射,而"性"由"心"生,此二者都是内藏于人的,世人可以看到的是外显的"情",而"情"却往往对外表现出伪饰。老庄针对这种遮蔽心性之"真"的伪饰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以"虚""玄"为要旨的解蔽工夫。所谓"虚",就是去掉人为造作而回归物之本然状态;而所谓"玄",就是玄远深邃,即非世俗之智能所能探视的本原。先秦道家的人性论,正是以这种"虚玄"为中心建构起来的,即中止人为造作而至于"道",故"虚"和"玄"俱是"道"的体现工夫,通过追寻"虚玄"而回归心性之"真",才能最终走向道家的"自由王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人性论 自然 性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