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书》本《大学》与《礼记·大学》:两种文本的比较 被引量:6
1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44,164,共22页
朱熹释"大学"为"大人之学",郑玄释"大学"为"太学",前者指学问,后者指学宫。对早期传教士身份的汉学家而言,翻译此书时是追随朱熹的观点,因此从马士曼、马礼逊到理雅各,俱以"Great Learnin... 朱熹释"大学"为"大人之学",郑玄释"大学"为"太学",前者指学问,后者指学宫。对早期传教士身份的汉学家而言,翻译此书时是追随朱熹的观点,因此从马士曼、马礼逊到理雅各,俱以"Great Learning"而非"Tai School(太/泰学)"来翻译《大学》篇名。朱熹关注的是《大学》的作者问题,"经、传之分"也是从此思考而出现的章句做法;郑玄与孔颖达关注的是"从戴德到戴圣"的编者问题,从《汉书·艺文志》、郑玄《六艺论》、《三礼目录》到《隋书·经籍志》可以作为一种书目线索。近现代学人讨论《四书》本《大学》或《礼记·大学》的作者与成书/成篇年代,包括使用郭店儒简文献时,都已受到朱熹的影响而不自知。朱熹提出的三纲领,在孔颖达那里只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礼记·大学》 朱熹 郑玄 孔颖达 理雅各
下载PDF
前孔子时代的古释奠礼考释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45,共20页
"释奠"本是孔子之前便已存在的古礼,其成为"祭孔"礼之代称,乃是后来之事。自古籍经典文献中,可钩沉出前孔子时代释奠古礼之图廓大略。释奠礼乃是广义的总名,分言之则尚有"释菜"与"释币"。释奠... "释奠"本是孔子之前便已存在的古礼,其成为"祭孔"礼之代称,乃是后来之事。自古籍经典文献中,可钩沉出前孔子时代释奠古礼之图廓大略。释奠礼乃是广义的总名,分言之则尚有"释菜"与"释币"。释奠礼重,故是大名;释菜则礼轻。"释奠"一词可以总称施于"学"中祭先圣、先师、先老之礼,尤其是"始立学"时。言释奠可以包含释菜,反之则否。古"释奠"礼有其变化之趋:自早期的"主兵"出征四方而至"主文"兴学设教;从早期之施设此礼的本质乃属非常时属性,到后来渐有常时行礼之属性。源于孔子之前的古"释奠"礼,真正被提升为国家级常设之礼,从而转变了其本为"非时而祭"的原初属性,乃是后世与祭孔礼联系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奠 释菜 释币 先师 先圣
下载PDF
《春秋》中的“空白”叙事:“阙文”与“不书” 被引量:4
3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1-38,165,共18页
"阙文"与"不书"为《春秋》中"空白叙述"的两种表述形态,前者是一种"待书写",后者则是指向"空白"的"已书写",而非"未书写"。"待书写"、"已书写&q... "阙文"与"不书"为《春秋》中"空白叙述"的两种表述形态,前者是一种"待书写",后者则是指向"空白"的"已书写",而非"未书写"。"待书写"、"已书写"、"未书写",笔者实已对《春秋》本文作出对于"空白"三态之区分。"阙文"语出《论语》,被孔子用来指称史官、书写与传统的关系;"不书"则系出于三《传》,用以解释《春秋》中的"赋义"何以与无形之文的"空白叙述"有关。因此,《春秋》中的"空白"状态是可以被解释的,三《传》后学能在"不书"与"阙文"之间进行"空白"态为"待书写"或是"已书写"的意义认知转换,就是最好的例子。自书写学上对《春秋》本文中"空白"形态的研究是重要的,不仅是对"空白"三态的区分,尤其是对"阙文"与"不书"的区分,它暗示了早期有一种书写行动,在这行动中有一种"空白"意识之察觉,却没有诉诸"文字"之有形;它更是一种特殊的"书写"立场:一旦我们在《春秋》"上下文"间揭示出一种"空白叙述"时,"空白"也就与有形符号一样,也是一种书写符号,必须加以阅读及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三《传》 空白叙述 阙文 不书
下载PDF
西汉封爵孔子的两种走向:血缘性与非血缘性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80,166,共11页
在孔庙兴起于中央国学之前,曾经历过一段以孔子为"殷后"或是"宋后"的封谥历史,这是一种以孔子的血缘性作为封爵与尊崇依据的走向,与学制中以"学"为依据的先师或先圣之非血缘性崇孔走向不同。前汉初期,帝... 在孔庙兴起于中央国学之前,曾经历过一段以孔子为"殷后"或是"宋后"的封谥历史,这是一种以孔子的血缘性作为封爵与尊崇依据的走向,与学制中以"学"为依据的先师或先圣之非血缘性崇孔走向不同。前汉初期,帝王异姓若欲对孔子表达尊敬,则需至鲁地的孔府家庙中对孔子行礼以致其敬。汉成帝时,追谥孔子之诏令使孔子与古代圣王等列并称,宣示了"圣王之统"与"学术之统"二合为一的指标性。在新朝始建国元年的王莽诏令中,"周公、孔子"与"四代古宗"一齐出现。王莽的选择,摆脱了"殷后之统"的血缘性思考之方向,而从非血缘性的角度思考崇孔与封爵,孔子的德业遂与周公的功业具有等量齐观的历史地位与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性 非血缘性 殷宋之后 褒成宣尼公
下载PDF
以“汉”为“书”——班固笔下的“一代”与“始末”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53,165-166,共23页
一部历史文本,在作者设定中,必有其"始",亦有其"末";而在传世的文本物质样式上,例如册次、卷次、页次,莫不反映此种"始"、"末"上的序次编列。从孔子《春秋》开始,便对"始"与"末... 一部历史文本,在作者设定中,必有其"始",亦有其"末";而在传世的文本物质样式上,例如册次、卷次、页次,莫不反映此种"始"、"末"上的序次编列。从孔子《春秋》开始,便对"始"与"末"的书写笔法赋予了高度的意义性。《史记》继承了这一书写的特性,班固笔下的《汉书》亦然。这个课题对班固而言,不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在课题。班固如何思考他的"现在"?班固立于"东汉"如何呈现"西汉"于《汉书》的书写之中?过去学界对于"汉德"的研究,多从"五德终始"入手,这是受到"顾颉刚叙事"的影响。如果跳脱"近代史学"场域,自"汉书本"《世经》入手,转向古今视野中的"编年"与"编统",则可以勾勒出一条"孔子"→"司马迁"→"刘歆"→"班固"的系谱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叙事 《汉书》 一代始末 “汉书本”《世经》 编年 编统
下载PDF
秦汉时期刺客叙事的变迁——由《史记·刺客列传》到“汉武梁祠画像”中的“要离刺庆忌”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9,165-166,共11页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收录了五位历史人物,而出现于东汉桓灵间武梁祠画像石上的属于"刺客群组"的则有六位,与前者相比,后者所多出的为刺客要离。由《战国策》、《吕氏春秋》至《史记》、《说苑》、《汉书》,再至武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收录了五位历史人物,而出现于东汉桓灵间武梁祠画像石上的属于"刺客群组"的则有六位,与前者相比,后者所多出的为刺客要离。由《战国策》、《吕氏春秋》至《史记》、《说苑》、《汉书》,再至武梁祠画像石"要离叙事"的变化,可见"要离"未进入《史记.刺客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考虑而选人入传的结果。在司马迁身后,汉人对其所书写型构的"刺客世界"并未终止,刘向《说苑》中出现了将此五位刺客义士打散后重编的思维与叙事新编。在从《史记》文本叙事到武梁祠画壁画像叙事之间,"要离"重新被型塑并经历了由"刺客之外"到"刺客之内"的角色转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刺客列传》 汉武梁祠画像石 “要离叙事” “刺客世界”
下载PDF
代代相传:祭祖与祭孔的血缘性与非血缘性传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纪祥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8,共8页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重要的主轴。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形成较晚,从孔子开始。孔子被后世称之为素王、宣尼公、文宣王、尼父、大成至圣、先师,不论为公、为王、为圣、为师,为殷汤后、为文化垂统之征,都是指其在文化的周道既衰中,将文化的精义在授徒中传递下来,因而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非血缘性文化垂传授受之传统。而师生的传递是一种非血缘性的传承,师生关系便成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性、精神性的一种特殊性格与结构。没有这种师生的学习与传授,中国文化便不会绵绵不绝、源远与流长。祖先与子孙,是血缘性的;而文化传递,却是师生的、非血缘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性 非血缘性 祭祖 祭孔 孔庙 家庙 国典
下载PDF
“孔庙世界”的存在本质
8
作者 李纪祥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12,共12页
基于"孔庙世界"在根源的提问下成为一个学术上可以展开的议题,从孔子"祭如在"出发,通过诠释周濂溪、朱熹、黄干等对于孔庙与乡祠中祭祀先圣先贤的追问,认为对古圣先贤所书写的文本典籍的阅读,与圣贤在精神上"... 基于"孔庙世界"在根源的提问下成为一个学术上可以展开的议题,从孔子"祭如在"出发,通过诠释周濂溪、朱熹、黄干等对于孔庙与乡祠中祭祀先圣先贤的追问,认为对古圣先贤所书写的文本典籍的阅读,与圣贤在精神上"相通",通过在孔庙、乡祠内对先儒圣贤牌位、画像或塑像的祭祀,用"道统"超越"血缘祭祀"的局限,实现与先圣先贤在"气"的"相感"。"孔庙世界"中的"祭如在"是将先圣先贤模仿为生者进行"致敬""致孝",将先圣与后学"共在"于"共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庙世界” “祭如在” 圣贤典籍 道统 感通 共在
下载PDF
《近思录》之“录”与《传习录》之“录”
9
作者 李纪祥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0-61,共12页
《近思录》与《传习录》皆是兴起于宋明理学中的思想传记类型的著作。一为“辑略”之新体 ,一为“记言”之变型。两者的差异 ,则可以自“录”字的再解读中 ,掌握住“文”与“言”的本性而得以进行区别。二《录》都企图在“当下即逝”的... 《近思录》与《传习录》皆是兴起于宋明理学中的思想传记类型的著作。一为“辑略”之新体 ,一为“记言”之变型。两者的差异 ,则可以自“录”字的再解读中 ,掌握住“文”与“言”的本性而得以进行区别。二《录》都企图在“当下即逝”的时间状态中 ,分由“文”与“言”的途径以进行“当下即是”的传道活动。二者一名“近思” ,一名“传习” ,同出于《论语》 ,反映了追随孔子的理想。但其同名为“录”及其何以为“录” ,则尚可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思录》 《传习录》 理学 思想传记 儒家
下载PDF
再现“大九州”——“《春秋》邹氏学”与“中国居中”之经学前景图像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0-56,166,共18页
以魏源为代表的《海国图志》之世界五大洲新图像,反映了晚清以降中国“居东”图式的主流与接受倾向。廖平面对魏源及其晚明源头利玛窦的西洋新图模式,自儒家典籍旧章中,以重读“大九州”的进路而“再现邹衍”,企图收编其学为“《春秋》... 以魏源为代表的《海国图志》之世界五大洲新图像,反映了晚清以降中国“居东”图式的主流与接受倾向。廖平面对魏源及其晚明源头利玛窦的西洋新图模式,自儒家典籍旧章中,以重读“大九州”的进路而“再现邹衍”,企图收编其学为“《春秋》邹氏学”。廖平一生经历的清末民初,皆在追索“孔子之学”在五大洲新世界意义再生的可能,如何将孔子之学置入世界,并且再度“居中”,正是廖平萦绕一生的课题。近代视域中曾被遗忘的廖平学,重读其图像模式的经学论述,是东西方遭遇下的“五大洲与大九州”之当代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廖平 五大洲 大九州 《春秋》邹氏学 孔学与经学图像
下载PDF
走向核心素养,落实“双减”政策--初中历史人物教学策略的研究
11
作者 田娟娟 李纪祥 《中国农村教育》 2023年第3期47-48,共2页
钱穆先生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历史要靠人物,人物可以将这个地区黑暗的历史变为光明,也可以将这地区光明的历史变为黑暗。”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没有了人就没有历史,更没有历史教学。在... 钱穆先生说:“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历史要靠人物,人物可以将这个地区黑暗的历史变为光明,也可以将这地区光明的历史变为黑暗。”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影响,没有了人就没有历史,更没有历史教学。在“双减”政策之下,要求历史教师既要考虑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注意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本文以人物教学为落脚点展开研究,希望能为“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核心素养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人物教学 钱穆先生 教学策略的研究 落脚点
下载PDF
《太史公书》由“子”入“史”考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纪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5-90,共26页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史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qu...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史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史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史公书》 《史记》 子书 史书
下载PDF
孔子称“师”考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纪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76,共18页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 在《论语》中,孔子未被弟子称为"师","师"字在《论语》中出现14次,但都不是指孔子。这是个颇有深意的现象。从时代背景上初步推断,孔子之所以不称"师",乃相对于当时官方"授学体制"而言的。直到孔子的时代,"师"还是"四代学制"中的官名。孔子并非官方体制中担任"师"者,他在鲁国所任诸职,都与"师"无关。他所从事的教学活动属于私人性质;四方来学者,也只以"子"和"夫子"尊称孔子。《论语》中只有"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这样的称呼。而孔子学生的称谓,则有"及门"、"门弟子"、"门人"等。这与孔子在鲁城外授学、聚徒、共同居住处所的门、堂、室的结构有关。这说明孔门师徒的关系具有"非血缘体"仿用"血缘体"的特点。至于孔子之被尊称为"师",实乃"孔后历史"发展的结果。战国中期,"师"字开始用来指代从事私人教学者。到了汉代,国家设立学官,官名"博士",而不叫"师"。这样,孔子称师就在意义和制度两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至此,由孔子称"子/夫子"而至于称"师"之间的历史脉络便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私人讲学 非血缘体
下载PDF
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实录”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纪祥 蒋重跃 潘国国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76,共9页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 “实录”是中国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 ,最早见于两汉文献 ,指司马迁史学的特点之一 :即史文之“直” ,史事之“核” ,史义之“不虚美 ,不隐恶”。北朝学者进而指出 :史官的职责“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以为监戒也” ,目的是“彰善瘅恶 ,以树风声” ,那些专职记事的 ,则“徒闻后世 ,无益当时”。到了唐代 ,“彰善显恶”的“实录史学”成了普遍接受的观念 ,“实录”也成了中国史学传统中的核心术语和概念。“作者性”和“当世性”是“实录史学”的核心。它的首要意涵 ,不在于“过去”的“记录” ,也不在于对“过去”的学术研究 ,而在于一种“当世”精神 ,一种能令其在“当世”呈现“彰善显恶”之意义的精神。然而近代史学对此却多持贬义 ,以为史官之笔 ,不当有主观之评断涉入。传统史学的“实录” ,同时兼赅“真实”与“现实” ,近代史学则重视对“过去”的学术研究取向 ,强调的是“过去的真相”而非“现在的真相”。传统史学的实录精神在近代史学中被遮蔽了。近代史学与传统史学是两套不同的史学世界 ,回归传统史学是当今需要的大方向 ,强调“当世”意涵的“实录”在史学或编史学 (historiography)中被彰显出来的要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学 实录 彰善显恶 当世性
下载PDF
关于建立专业化税收征管体系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苗湘莲 张建中 李纪祥 《税务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17,共3页
建立专业化征管体系是经济发展、依法治税、WTO透明度原则的需要,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这一需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为此,建立专业化的征管体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基层税务部门改革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工作程序脱节;税源... 建立专业化征管体系是经济发展、依法治税、WTO透明度原则的需要,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这一需要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为此,建立专业化的征管体系,要针对以下几方面问题:基层税务部门改革目标不明确;责任不清,工作程序脱节;税源监控力度不够;多元化申报问题突出;稽查管理工作亟待加强;降低税收成本,消除改革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治税 透明度原则 金税工程 税收征管 中国 专业化税收征管体系
下载PDF
柯灵乌《历史的原理》一书的重要意义
16
作者 戴维·包丘 李纪祥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92,共15页
关键词 历史哲学 柯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 原理 史学理论 英语世界 The 哲学家
下载PDF
从宗周到成周:孔子与司马迁的周史观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纪祥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23,188,共20页
司马迁的"周史观"乃是一种"周史变化观",承自孔子而来,并无后世"周代分期观"的烙印;"东周"与"西周"于《周本纪》中另有所指。司马迁并未用"平王东迁"作为分期周史的概念... 司马迁的"周史观"乃是一种"周史变化观",承自孔子而来,并无后世"周代分期观"的烙印;"东周"与"西周"于《周本纪》中另有所指。司马迁并未用"平王东迁"作为分期周史的概念与术语。通过《史记》之《三代世表》与《十二诸侯年表》,可以发现"周厉王"与"共和元年"方是司马迁视野中周史兴衰之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史变化观 周代分期观 平王东迁 周厉王 共和元年
原文传递
影响ANS-OB精炼合金收得率的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5
18
作者 魏春新 李纪祥 +1 位作者 张越 王志英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29,共4页
结合ANS OB钢包精炼技术工艺原理 ,论述了影响合金收得率因素。在此基础上优化钢水处理操作 ,以此提高合金收得率 ,减少合金用量 。
关键词 钢包精炼工艺 合金收得率 ANS-OB 炼钢
原文传递
以“史”为学与以“历史”为学
19
作者 李纪祥 于沛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9,共9页
In current new style schools,there are department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li shi,历史)and ones of “narrative”(shi史).Yet,different names make no difference to curriculum,which truly deserves a true reflection u... In current new style schools,there are departments of “historical narrative”(li shi,历史)and ones of “narrative”(shi史).Yet,different names make no difference to curriculum,which truly deserves a true reflection upon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as embedded in the new stryle curriculum design.This paper attempts to go through modern consciousness of this,looking to it that,“modern history”is originally a result of spheric unbalance,East and West,Ancient and Modern.Also,it is a “narrative”of other species.Discourses upon the origin witness difference in contemporality;and,reflection upon the subject in the past proves“histories”in difference.Consequently,be it in the discipline of “narrative”or in that of “historical narrative”,as caged is always the subject as reflected in “histro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史 历史学家 为学 事件 西方 构成 产生
原文传递
柯之盟与曹沫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纪祥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46,共15页
《春秋》经文庄公十三年冬所书写的“公会齐侯盟于柯”,出场的人物只有“鲁公”与“齐侯”。但在作为一个事件指称的“柯之盟”,则在《公羊》、《谷梁》、《左传》之三《传》的释义传文中,鲁庄公、齐桓公、管仲、曹沫(刿、子)皆已出现... 《春秋》经文庄公十三年冬所书写的“公会齐侯盟于柯”,出场的人物只有“鲁公”与“齐侯”。但在作为一个事件指称的“柯之盟”,则在《公羊》、《谷梁》、《左传》之三《传》的释义传文中,鲁庄公、齐桓公、管仲、曹沫(刿、子)皆已出现。传文释义的主轴环绕在“齐桓伯(霸)业”上,但对于“伯”之为“伯”抑或“霸”上,则出现了观点上与褒贬上的分歧。其次,“曹沫(子、刿)”从经文的未书写,到传文中的出场,再到战国时诸典籍的被世人称颂,或与管仲并提,或被鲁仲连、荆轲视为人物的典型,“曹沫(刿)”在历史流传中正被后世塑其型,进而成为一篇传文中的“传主”,在书写文中有其自身的生命形态与叙事情节,已完全脱离了三《传》传文中的释义性格,这也正是《太史公书》中《刺客列传》之首篇《曹沫传》的书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曹沫 柯之盟 叙事情节 经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