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柑橘重要害虫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利用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雅婷 李翌菡 +4 位作者 郭长飞 郭雁君 任素丽 吴建辉 邱宝利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9-856,共8页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岭南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在生产过程中,柑橘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危害。因为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及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害虫生物防治成为今后柑橘害虫可持续防控的重要策略。本文以桔小实蝇、柑橘木虱... 柑橘是我国重要的岭南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在生产过程中,柑橘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危害。因为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以及化学农药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害虫生物防治成为今后柑橘害虫可持续防控的重要策略。本文以桔小实蝇、柑橘木虱、介壳虫以及柑橘潜叶蛾、柑橘卷叶蛾、柑橘凤蝶等柑橘重要害虫及其寄生蜂为研究对象,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柑橘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寄生蜂的研究与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不断推进我国柑橘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保障我国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桔小实蝇 柑橘木虱 介壳虫 寄生蜂 生物防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与玫烟色棒束孢制剂对柑橘木虱的防治 被引量:12
2
作者 代晓彦 李翌菡 +4 位作者 沈祖乐 许炜明 吴建辉 任顺祥 邱宝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研究2株高致病力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菌株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田间防控效果。【方法】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稀释成1×104、1×105、1&... 【目的】研究2株高致病力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菌株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田间防控效果。【方法】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稀释成1×104、1×105、1×106、1×107、1×108mL^(-1),室内喷施法研究其对木虱低龄、高龄若虫与成虫的侵染致死效果;在笼罩条件下研究其在半田间条件下对柑橘木虱成虫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病力高于高龄若虫。7 d后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高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6×104和5.2×104mL^(-1),对低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5×104和4.2×104mL^(-1),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4×105和1.6×105mL^(-1)。在半田间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3.7×105和1.2×106mL^(-1)。同一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死率室内效果优于半田间。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致死时间与孢子浓度有关,LT50随着真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递减,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为1×105~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2~4.4 d;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浓度为1×106~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3~4.9 d。【结论】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对柑橘木虱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柑橘木虱各虫态的死亡率与病原真菌的孢子浓度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球孢白僵菌 玫烟色棒束孢 致病力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亚洲柑橘木虱2株高致病力病原真菌菌株的筛选 被引量:4
3
作者 代晓彦 李翌菡 +5 位作者 许炜明 沈祖乐 黄振 吴建辉 任顺祥 邱宝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65,共4页
【目的】筛选对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具有高致病力的真菌菌株,为其微生物农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测定5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A^E)和5株玫烟色棒束孢菌Isaria fumosorosea菌株(菌株A^E)的生长速率... 【目的】筛选对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具有高致病力的真菌菌株,为其微生物农药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测定5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A^E)和5株玫烟色棒束孢菌Isaria fumosorosea菌株(菌株A^E)的生长速率、产孢量以及对木虱若虫的侵染致死率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株球孢白僵菌培养10 d后产孢量存在较大差异,A菌株的产孢量最少(7.96×107mL^(-1)),E菌株的产孢量最多(3.78×108mL^(-1)),两者差异显著;在喷施球孢白僵菌孢子1×106mL^(-1)7 d后,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死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以A菌株的致死率最高(78.0%),E菌株次之(77.0%)。5株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培养10 d后,B菌株产孢量最多(6.04×108mL^(-1)),E菌株的最少(6.28×107mL^(-1)),两者差异显著;在喷施玫烟色棒束孢孢子1×106mL^(-1)7 d后,除D菌株外,其他制剂对亚洲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死率均显著大于对照,B菌株的致死率最高(81.0%)。【结论】综合考虑产孢量及致病力等指标,球孢白僵菌E菌株和玫烟色棒束孢B菌株是具有良好研发前景的柑橘木虱生物防治高致病力优良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球孢白僵菌 玫烟色棒束孢 致病力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亮腹釉小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及寄生行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翌菡 周雅婷 +1 位作者 沈祖乐 邱宝利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88,共5页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个体发育形态学及寄生行为,为柑橘黄龙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80%的试验条件下,观察亮腹釉小... 【目的】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个体发育形态学及寄生行为,为柑橘黄龙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80%的试验条件下,观察亮腹釉小蜂寄生行为及个体发育形态,并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亮腹釉小蜂寄生柑橘木虱3~5龄若虫产卵;亮腹釉小蜂整个发育历程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室内条件下其世代发育历期约为13.40 d;雌虫个体明显大于雄虫;雄虫触角刚毛发达,几乎覆盖整个触角基节,而雌虫触角刚毛很短,触角基节清晰可见;雌虫腹部背面黄色区域明显大于雄虫。【结论】亮腹釉小蜂为柑橘木虱体外寄生蜂,雌、雄成虫形态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亮腹釉小蜂 寄生行为 发育形态 生物防治
下载PDF
天敌昆虫低温贮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5
作者 沈祖乐 李翌菡 +2 位作者 周雅婷 许炜明 邱宝利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4-380,共7页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3R"问题持续存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产品及技术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及存活期往往很短,探索其储存技术是天敌昆虫规...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不合理使用,导致"3R"问题持续存在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生物防治产品及技术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天敌昆虫的生长发育及存活期往往很短,探索其储存技术是天敌昆虫规模化生产中的关键性环节。低温贮藏可以延长天敌昆虫的寿命,进而可以为生物防治提供充足、稳定的天敌产品。因此,天敌昆虫低温贮藏一直是生物防治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围绕天敌昆虫低温贮藏这一环节,就低温诱导天敌昆虫滞育虫态、冷驯化对昆虫低温贮藏效果的影响、低温贮藏对天敌昆虫适合度(寿命、羽化率、性比、个体尺寸大小、飞行扩散能力等)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天敌昆虫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敌昆虫 低温贮藏 滞育 冷驯化 适合度
下载PDF
有色黏虫板对柑橘木虱的监测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许炜明 李翌菡 +2 位作者 张盛 沈祖乐 邱宝利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3-188,共6页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中的重大病害,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蔓延,该病已成为近年来柑橘生产和研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传播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的主要虫媒,对柑橘... 柑橘黄龙病是柑橘生产中的重大病害,随着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蔓延,该病已成为近年来柑橘生产和研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是传播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的主要虫媒,对柑橘木虱种群的准确监测与有效防控是控制柑橘木虱传播黄龙病的关键所在。有色黏虫板是一种利用昆虫趋色性,对小型飞行昆虫进行监测与诱杀的重要物理防治手段。有色黏虫板同样适用于监测和诱捕柑橘木虱,但黏虫板的颜色、光源、气候条件、悬挂黏虫板的植物种类及其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成分等都会影响黏虫板对柑橘木虱的诱集效果。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柑橘木虱防控技术的基础上,将近年来利用有色黏虫板,监测与防控柑橘木虱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有色黏虫板的发展前景给予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有色黏虫板 监测 害虫综合治理
下载PDF
三华李重要病害虫防治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肖宁 周雅婷 +2 位作者 李翌菡 柯沛强 邱宝利 《广东林业科技》 2015年第5期102-105,共4页
近年来随着广东省三华李(Prunus sp.)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三华李果园病虫害的危害也呈现上升趋势,对三华李水果的质量和产量影响较大。文章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三华李果园危害较为严重的几种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情况以及主要防治技术。
关键词 三华李 病虫害 防治技术 桔小实蝇 炭疽病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的华南地区柑橘木虱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宋章蓉 李翌菡 +2 位作者 欧达 邱宝利 桑文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18年第1期18-22,共5页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重要的柑橘害虫,其传播的黄龙病对华南地区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华南地区柑橘木虱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测定该地区5个地理种群线粒体COI基因900 bp序列,对不同地理种群柑橘木虱遗...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重要的柑橘害虫,其传播的黄龙病对华南地区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危害。为了解华南地区柑橘木虱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测定该地区5个地理种群线粒体COI基因900 bp序列,对不同地理种群柑橘木虱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地理种群柑橘木虱间的遗传距离小(0.0%~0.2%)。其中,广州种群和湛江种群的柑橘木虱之间的遗传距离,以及南宁种群、桂林种群和厦门种群的柑橘木虱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序列间的相似度极高。基于COI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位于中国的5个柑橘木虱地理种群之间分化程度较低,与国外其他地区21个种群相比,各种群间的同源性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线粒体COI基因 系统发育 遗传进化
下载PDF
异色瓢虫色斑多样性调查及各地十九斑变型COI基因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郭长飞 许炜明 +3 位作者 何瞻 李翌菡 任顺祥 邱宝利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5-161,共7页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一种具有丰富色斑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捕食烟粉虱、蚜虫和粉蚧等小型害虫,复杂的地理环境会导致异色瓢虫形成不同的色斑型。为了解我国异色瓢虫的色斑多样性,通过采集、调查与分析5个省份异色瓢虫主...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是一种具有丰富色斑的捕食性天敌,主要捕食烟粉虱、蚜虫和粉蚧等小型害虫,复杂的地理环境会导致异色瓢虫形成不同的色斑型。为了解我国异色瓢虫的色斑多样性,通过采集、调查与分析5个省份异色瓢虫主要色斑类型、黄底型各色斑类型的比例及斑点出现频率,以17个地区数量较多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为研究对象,运用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比对的方法,分析了各瓢虫种群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5个省份的异色瓢虫种群中,黄底型数量比例显著高于黑底型,黑底型中黑缘型数量比例极少。内蒙古贺兰山地区的黄底型异色瓢虫中,十九斑变型所占比例最大,占28.77%;其中斑点3出现的频率最高,占84.43%,半斑出现的频率最低,占28.7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除了云南异色瓢虫种群与其它地区差异较大外,其它16个地区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之间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推测影响异色瓢虫形成不同色斑的关键因素很有可能是遗传基因之外的其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色斑类型 COI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烟粉虱内共生菌Rickettsia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转移效率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安璇 李翌菡 +3 位作者 李绍建 郭长飞 任顺祥 邱宝利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5-142,共8页
【目的】检测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体内Rickettsia的感染情况,研究分析Rickettsia共生菌经烟粉虱传入豇豆植物后的分布、转移效率等。【方法】以Q型烟粉虱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PCR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了烟粉虱体... 【目的】检测Q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体内Rickettsia的感染情况,研究分析Rickettsia共生菌经烟粉虱传入豇豆植物后的分布、转移效率等。【方法】以Q型烟粉虱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PCR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了烟粉虱体内Rickettsia的感染率,以及Rickettsia传入豇豆植物体内后的存留情况。【结果】Q型烟粉虱可以通过取食将Rickettsia传至豇豆植株内;接虫数量与Rickettsia传入效率及其在取食部位相邻的下部叶片中检测到的起始时间呈负相关;Rickettsia经烟粉虱取食传入豇豆叶片后,集中分布在叶片的韧皮部筛管中;基于16S r RNA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体内的Rickettsia与经取食传入豇豆叶片的Rickettsia高度同源。【结论】Rickettsia可以通过烟粉虱的取食传入植物体内,并且可以在相邻叶片之间转移传播,Rickettsia在由寄主昆虫向植株传播过程中高度保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粉虱 内共生菌 RICKETTSIA 水平传播 寄主植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