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传播视野下的艺术展演——以陈靖姑文化节为例
- 1
-
-
作者
李菁钰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2期58-60,共3页
-
文摘
大众传媒为民间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陈靖姑文化节发源于国家非遗“陈靖姑信俗”,现代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原本的文化体在传播文化、传播场域和传播时空三个维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从传播的视角,以陈靖姑文化节为实例,通过分析媒介在传播“新”民俗中发挥的效用,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艺术展演的意义与价值。
-
关键词
陈靖姑
文化节
媒介
仪式
传播
-
分类号
J0
[艺术—艺术理论]
B933
[哲学宗教—宗教学]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
-
题名福清词明线戏与夫人戏
- 2
-
-
作者
李菁钰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福建艺术》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
文摘
词明线戏是流行于闽中福清、平潭、长乐及福州地区的提线愧戏,当地俗称“陈平技”或“七线戏”。明代东南地区战乱,浙江余姚林姓家族将余姚腔与愧戏引入平潭岛,清初吸收弋阳、昆山诸腔形成官话演唱的“水调”“阔调”“北调”和方言演唱的“白字”(平讲)四种音乐曲调。清末民初,闽剧的盛起使词明线戏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福清词明戏剧种音乐一度消亡,仅剩下一批剧目和一些木偶表演遗迹。
-
关键词
闽剧
余姚腔
平潭岛
浙江余姚
东南地区
清末民初
福州地区
明线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戏曲传播中的文化认同——以怀梆为例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李菁钰
-
机构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57,共3页
-
文摘
传统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怀梆是流行于旧怀庆府一带,即现在焦作附近的地方戏种,其表演粗犷奔放,唱腔慷慨激昂,深受豫西北及晋南一带群众的喜爱。怀梆根植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与人民生活联系十分紧密。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潜移默化为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文艺方式,观众在观看怀梆戏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就会渐渐从内而外地影响当地人的道德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取向。这种相同的心理活动就是怀梆作为文化认同的显现方式。
-
关键词
文化认同
怀梆
戏曲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艺术
道德行为准则
心理活动
价值观取向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仪戏交融:探闽浙夫人戏的源流与形成
- 4
-
-
作者
李菁钰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88,共8页
-
文摘
夫人戏源于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是民间表演陈靖姑题材之戏曲艺术的泛称。夫人戏拥有深厚的陈靖姑信俗文化背景,民间传说与民间说唱作为夫人戏同源同流的亲缘血脉共同促进民间艺术的衍化,传奇小说对夫人戏的情节架构起到了规范与统一的作用,而傀儡戏从“十八罗汉”到“三十六天罡”规制的三种递变,使夫人戏具备了独特的祭仪式特质,最终形成了融信仰、艺术于一体的民间祭祀仪式戏剧。
-
关键词
夫人戏
陈靖姑
傀儡戏
仪式戏剧
-
分类号
B95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闽浙夫人戏表演场景与造型
- 5
-
-
作者
李菁钰
-
机构
不详
-
出处
《世界宗教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
-
分类号
B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二胡作品中的悲情色彩分析
- 6
-
-
作者
李菁钰
-
机构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郑州师范教育》
2018年第5期86-89,共4页
-
文摘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传统审美倾向,使二胡逐渐向旋律至上、近人声的方向发展,其作品也多以歌唱性、抒情性为主。二胡多有悲情色彩的作品,《二泉映月》的广泛流传,也使民众对二胡产生未闻其声先感其悲的独特审美心理。本文通过对二胡悲情题材作品进行分类,结合中国美学中的尚悲倾向,对二胡悲情效果成因进行分析。二胡作品不仅拥有含蓄式的悲情,也包含激烈矛盾冲突式的悲壮。二胡擅于表达音乐情绪的强大潜力,也是悲情二胡作品得到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
-
关键词
二胡
作品
悲情色彩
-
Keywords
Erhu
Erhu performance
pathos
-
分类号
J632.21
[艺术—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