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沫若与陈布雷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萱华 《郭沫若学刊》 1996年第1期78-81,共4页
郭沫若与陈布雷李萱华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一个是革命的文化旗手,一个是蒋家王朝的御用文人。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生在浙江慈溪西乡,郭沫若比陈布雷小两岁零一天,长于四川乐山沙湾。陈布雷1911年... 郭沫若与陈布雷李萱华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一个是革命的文化旗手,一个是蒋家王朝的御用文人。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生在浙江慈溪西乡,郭沫若比陈布雷小两岁零一天,长于四川乐山沙湾。陈布雷1911年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涉足文坛,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蒋介石 陈布雷 郁达夫 国民党 《新华日报》 周恩来 创造社 胡愈之 国民革命
下载PDF
老舍究竟何年定居北碚?
2
作者 李萱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27-29,共3页
抗战时期,老舍先生曾旅居北碚,从事抗战文学运动。他在北碚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影响深远,为北碚人民所崇敬。这次编写《北碚志》,对老舍在北碚的事迹进行了搜集整理,准备编入志书。
关键词 老舍先生 抗战文学 日本帝国主义 国民月会 日本侵略军 “七七”事变 胡絮青 九四 抗日救国 黄河铁桥
下载PDF
郭沫若与卢子英
3
作者 李萱华 《乐山师专学报》 1986年第1期36-39,共4页
卢子英与郭沫若,九一二三年在上海就有一面之交。不过,他们之间交往甚密,还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北碚是嘉陵江三峡实验区署所在地,卢子英是实验区区长。抗战爆发后,北碚成了大后方的迁建区。卢作孚、卢子英兄弟为了开发三峡,建设北碚,曾... 卢子英与郭沫若,九一二三年在上海就有一面之交。不过,他们之间交往甚密,还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北碚是嘉陵江三峡实验区署所在地,卢子英是实验区区长。抗战爆发后,北碚成了大后方的迁建区。卢作孚、卢子英兄弟为了开发三峡,建设北碚,曾不惜一切代价,广罗人才,招贤纳士。一旦被辟为迁建区,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他们大量招引科学文化事业机构迁建北碚,使北碚名人荟萃,兴盛一时,人们把它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署 卢作孚 《新华日报》 天国春秋 今心 《屈原》 日本帝国主义 于立群 文化工作委员会 国民党中央
下载PDF
肩挑抗战煤炭与石油重任的孙越崎
4
作者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05年第4期12-15,共4页
关键词 天府煤矿 重庆 卢作孚 孙越崎 北川铁路 机械化生产 张莘夫 玉门油矿 翁文灏 煤炭 非金属矿物 石油 矿物燃料 重任
下载PDF
“小闯将”传奇
5
作者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03年第4期40-46,共7页
小闯将见了大世面 1966年秋,褚仲权小学毕业,刚要升入小沔中学,适逢“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他领回一个鲜红臂章,上面写着三个黄色大字“小闯将”。家里人都莫明其妙,学未上倒拿来这么一个玩意儿,是什么意思?二哥褚仲模说:... 小闯将见了大世面 1966年秋,褚仲权小学毕业,刚要升入小沔中学,适逢“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他领回一个鲜红臂章,上面写着三个黄色大字“小闯将”。家里人都莫明其妙,学未上倒拿来这么一个玩意儿,是什么意思?二哥褚仲模说:“好吧,当了小闯将,那就到大风大浪中去闯一闯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贴身警卫 黄永胜 卫戍司令部 北京卫戍区 炮团 小闯将 汇报演出 林彪事件 仲模 合川
下载PDF
梅花上将张自忠
6
作者 李萱华 《今日重庆》 2005年第4期82-83,共2页
张自忠,(1891-1940),山东临清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率部与日军血战。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壮烈牺牲。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战场上牺牲的惟一一位集团军总司令,表现出为国家解放、民族振... 张自忠,(1891-1940),山东临清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率部与日军血战。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壮烈牺牲。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战场上牺牲的惟一一位集团军总司令,表现出为国家解放、民族振兴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1940年5月28日,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中共中央在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并致祭文,高度评价。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自忠 抗日战争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将 梅花 国民革命军 民族振兴 爱国精神 民族气节
下载PDF
凄风苦雨 传奇人生
7
作者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12年第3期52-57,共6页
从王庸到王夔王庸,重庆市奉节县大寨乡人,出生于1915年5月30日。4岁时便失去母亲,此后又逢军阀战乱,不得安宁。王庸初时在家念私塾,后考入离家几十里的高级小学,成绩颇佳。毕业考入县属夔中(后改为奉节中学),为了省钱,再考插... 从王庸到王夔王庸,重庆市奉节县大寨乡人,出生于1915年5月30日。4岁时便失去母亲,此后又逢军阀战乱,不得安宁。王庸初时在家念私塾,后考入离家几十里的高级小学,成绩颇佳。毕业考入县属夔中(后改为奉节中学),为了省钱,再考插班。中学毕业后,王庸当了4年小学教师。初入社会,他深感现实的冷酷无情,军政当局频频调换,鱼肉人民,于是立志救国救民,到外求学的愿望油然而生。考虑到经济状况,王庸决定报考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然而,省教育厅不承认他跳级插班的学籍,王庸便用他哥哥王夔的文凭,于1936年秋考入了省万师。从此,王庸就变成了王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人生 小学教师 救国救民 经济状况 师范学校 省教育厅 大寨乡 奉节县
下载PDF
“游击队之母”的历史功罪
8
作者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03年第1期27-33,共7页
一 1939年,阳春3月。 这天,北碚民众会场,红旗招展,人声鼎沸,5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太太,聚集一堂,欢迎“游击队之母”。 这是一座露天会场,除前台是木架房顶外,会场以竹篱笆圈围,篱外悬铃木和摇钱树高耸,把个会场装点得生机盎然。老太太... 一 1939年,阳春3月。 这天,北碚民众会场,红旗招展,人声鼎沸,5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太太,聚集一堂,欢迎“游击队之母”。 这是一座露天会场,除前台是木架房顶外,会场以竹篱笆圈围,篱外悬铃木和摇钱树高耸,把个会场装点得生机盎然。老太太们不住地东张西望,都想以先睹这位“游击队之母”为荣。这个猜:她一定高高大大;那个说:她准是相貌堂堂。这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击队 重庆 蒋介石 鬼子 八路军 赵侗 国民党
下载PDF
郭沫若和陈布雷的抗战情谊
9
作者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05年第3期52-53,共2页
两位才子初次见面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陈布雷均曾居住上海,虽未曾谋面,但互慕文名。郭沫若和陈布雷崭露头角时,正值蒋介石为其创“大业”而网罗天下名士,自然,这两位才子就都进入了他的视野。1... 两位才子初次见面郭沫若和陈布雷,是同一时代的两位才子。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陈布雷均曾居住上海,虽未曾谋面,但互慕文名。郭沫若和陈布雷崭露头角时,正值蒋介石为其创“大业”而网罗天下名士,自然,这两位才子就都进入了他的视野。1926年春,郭沫若到广东大学文学院任院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布雷 才子 先生 文章 郭沫若 蒋介石
下载PDF
入党
10
作者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11年第6期64-68,共5页
本文作者来到中共党员和民主人士居多的清江中学后,耳濡目染,接受了革命道理,立志加入共产党。从口头申请入党,到把自己当成共产党人为解放四处奔走,再到10余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前后历时37年,其中有着怎样的坚定信念与坎坷艰辛?
关键词 入党申请书 共产党人 民主人士 中共党员 口头申请
下载PDF
于右任与北温泉
11
作者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04年第6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于右任 北温泉 北温泉公园
下载PDF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4例临床分析
12
作者 李易昌 李文君 李萱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0年第22期2226-2227,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酮症酸中毒 治疗方法
下载PDF
我在铁道游击队的日子里
13
作者 张广东 李萱华 《红岩春秋》 2006年第5期50-55,共6页
铁道游击队,早已因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电影而广为人知。本文作者则从亲历者的角度,告诉你一些小说和电影中没有讲到过的生动细节……
关键词 伪军 临城 军队 铁道队 铁道游击队 顽军 鲁南军区 鬼子
下载PDF
孤身擒匪记
14
作者 李萱华 阿桂 《龙门阵》 2009年第9期34-38,共5页
1959年,全国大规模的肃反运动已经结束,因为还有几个案子需要复核定案,我被派往川西外调。临行前,重庆市北碚公安分局三科科长黎文学找到我说。
关键词 松潘 公安局 川西 介绍信 逃犯 肃反运动 重庆市 成都 公安分局 战士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国家元首视察“小陪都”
15
作者 李萱华 《纵横》 2010年第11期41-43,共3页
1936年春,经国民政府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设于北碚。经过卢作孚等的努力,北碚规模日益完善,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乡村建设模范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碚被划为“迁建区”... 1936年春,经国民政府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设于北碚。经过卢作孚等的努力,北碚规模日益完善,逐渐成为当时中国的“乡村建设模范区”。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碚被划为“迁建区”。小小的北碚,迅速迁来的国家机关、学校、单位、机构达200余个,人口从6万激增至10万,社会各界精英3000余人也纷纷来此定居,因此被称为“小陪都”。由于其地位的重要,引来国民政府首脑以及外国领导频频前来视察,但他们视察的目的确是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察 国家元首 抗战时期 陪都 国民政府 乡村建设 抗日战争 国家机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