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明慧 马烈 +1 位作者 陈利军 李蔚丽 《药品评价》 CAS 2006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分析茵栀黄注射液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资料和北京地坛医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而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30... 目的分析茵栀黄注射液使用的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获得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报道资料和北京地坛医院使用茵栀黄注射液而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对近年来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病例共130例进行分析,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患者的临床特征,茵栀黄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86.8%发生在首次用药过程中,有不良反应20种,以皮疹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67.69%(88/130),占不良反应的31.3%。重型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占不良反应患者的10.77%(14/130),占不良反应的5.0%。年龄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不良反应的程度越重。中、重型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有过敏史者为42.46%。占总不良反应病例的34.62%(35/130)。结论茵栀黄注射液所致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应用方式、患者的个体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栀黄注射液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 过敏性休克
下载PDF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常见非典型肺炎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慧 李杏红 +5 位作者 李兴旺 马烈 易为 江宇泳 董建平 李蔚丽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与常见的非典型肺炎 (非典 )中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定期观察北京地坛医院自 2 0 0 3年 3~ 6月以临床诊断为SARS收治的住院患者 10 0例 ,从初发病开始共观察 3周以上 ,分为SARS组和...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与常见的非典型肺炎 (非典 )中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定期观察北京地坛医院自 2 0 0 3年 3~ 6月以临床诊断为SARS收治的住院患者 10 0例 ,从初发病开始共观察 3周以上 ,分为SARS组和常见的非典型肺炎组 (非典组 ) ,系统观察两组的CD3+ 、CD4+ 、CD8+ 计数。结果 SARS组病例 6 5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39例 ,均为普通型 ,5 0例使用甲基泼尼松龙 (激素 )治疗 ;非典组病例 35例 ,男性 2 1例 ,女性 14例 ,2 0例使用激素治疗 ;两组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SARS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 ,病程前 15d内CD3+ 计数均值可降低至 (6 94± 5 6 8)个 μl,CD4+ 计数均值可降低至 (44 1± 35 6 )个 μl,CD8+ 计数均值可降低至 (30 9± 4 6 2 )个 μl ,在病程第 15天以后逐渐回升至正常 ;常见的非典组患者整个病程中CD3+ 、CD4+ 、CD8+ 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 ;用激素对非典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影响不太大 ,用激素的SARS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变化规律在病程 15d前与未用激素的同组患者也基本一致 ,但其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时间推迟 6d左右。结论 SARS患者发病早期CD3+ 、CD4 + 、CD8+ 计数同步降低的特点可作为与常见的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T淋巴细胞亚群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联合抗病毒治疗药物对HIV/AIDS病人肾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立成 马剡芳 +4 位作者 万钢 杨松 张铭 李蔚丽 杨涤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16-420,共5页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了解各方案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通过分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找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了解各方案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通过分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变化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找出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2014年以来确诊HIV/AIDS病人并给予抗病毒治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GFR作为肾脏功能评定的指标,比较各组抗病毒治疗方案治疗前后及组间eGFR的变化特点。结果初治患者给予一线抗病毒治疗方案: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和替诺福韦(TDF)+3TC+依非韦仑(EFV)。之前接受过一线抗病毒治疗,病毒学检测确定为治疗失败者更换二线治疗方案:TDF+3TC+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AZT+3TC+NVP组eGFR值总体呈上升趋势(随访6个月及12个月eGFR值分别上升3.28ml/min/1.73m2和1.22ml/min/1.73m2),TDF+3TC+EFV组和TDF+3TC+LPV/r组eGFR值是逐渐下降的,TDF+3TC+LPV/r组下降程度大于TDF+3TC+EFV组(P<0.013)。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除药物因素外,引起肾功能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因素是最主要的。结论抗病毒治疗方案AZT+3TC+NVP对肾脏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对于初治伴肾损伤的患者可考虑用该方案治疗。TDF+3TC+EFV和TDF+3TC+LPV/r方案对肾功能下降的影响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逐渐加重的,其中TDF+3TC+LPV/r方案影响最显著。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时除肾功能因素外,患者的年龄因素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CD4+T淋巴细胞 估计肾小球滤过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