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地应力、储层压力及其耦合关系 被引量:53
1
作者 孟召平 蓝强 +3 位作者 刘翠丽 纪懿明 李诗男 张小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2-128,共7页
采用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26口煤层气井地应力分布,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二叠系山西组2煤储层地应力与煤层埋藏深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揭示了现今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受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二叠系山西... 采用水压致裂测量地应力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26口煤层气井地应力分布,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了二叠系山西组2煤储层地应力与煤层埋藏深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揭示了现今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受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本区二叠系山西组2煤层破裂压力梯度、闭合压力梯度和煤储层压力梯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96,1.69,0.71 MPa/100 m。煤储层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和垂直主应力以及储层压力均随着煤层埋藏深度增大呈线性规律增高。在1 000 m以浅煤储层地应力状态主要表现为σv>σhmax>σhmin,最小水平主应力小于16 MPa,现今地应力处于拉伸应力状态,煤储层有效应力系数K0为0.48,且低于油气盆地页岩层中的有效应力系数值(K0=0.80);在1 000 m以深煤储层地应力状态转化为σhmax≥σv≥σhmin,最小水平主应力大于16 MPa,现今地应力转化为挤压应力状态。本区现今地应力受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主要以NEE-SWW方向为特征。本区煤储层压力偏低,相同深度条件下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煤储层压力要比沁水盆地南部偏低0.73~0.93 MPa,且煤储层压力与地应力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地应力的增加,煤储层压力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地应力 煤储层压力 耦合关系
下载PDF
文艺美学应时进——文艺美学家胡经之专访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诗男 《中国文艺评论》 2016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胡经之简介胡经之(1933—),江苏苏州人。著名文艺美学家、教育家。深圳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师从杨晦先生攻读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率先提出发展文艺美学,开拓... 胡经之简介胡经之(1933—),江苏苏州人。著名文艺美学家、教育家。深圳大学教授、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师从杨晦先生攻读文艺学副博士研究生,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率先提出发展文艺美学,开拓文艺美学新学科。1984年,参与创办深圳大学中文系。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突出贡献证书。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胡经之 博士研究生 专业博士生 文艺理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 朱光潜 审美活动 周扬 审美价值
下载PDF
布尔迪厄对文学艺术的“祛魅”——以“审美趣味”(tɑste)和“文化生产者”(producer)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诗男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第9期59-63,共5页
布尔迪厄从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学研究出发,对传统文学艺术进行了一次"祛魅"。他打破了康德的普遍性的审美幻像,展示了"审美趣味"(tɑste)的历史生成特征和"社会区隔"的功能,引入"习性"概念,阐... 布尔迪厄从自己独具特色的社会学研究出发,对传统文学艺术进行了一次"祛魅"。他打破了康德的普遍性的审美幻像,展示了"审美趣味"(tɑste)的历史生成特征和"社会区隔"的功能,引入"习性"概念,阐明了"合法性趣味"(legitimate ɑesthetics)与"纯粹审美趣味"(pure tɑste)的真实涵义,完成了对康德式"审美趣味"的颠覆。通过对文学艺术场的阐释,他打破了对于传统"创作者"的迷信,将艺术家还原为只是场中从事生产和再生产的生产者。在他的"纯粹凝视"(pure gɑze)观念的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文学自律性这个问题上带有某种程度的反思性与批判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祛魅 审美趣味 文化生产者 纯粹凝视
下载PDF
现代西方诗论中的声音和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诗男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3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在现代西方,抒情诗已经成为诗歌的基本形式。西方现代抒情诗去除了传统格律之后的音乐性问题,十分引人注目,至今悬而未决。现代西方诗论关于诗歌声音、音乐性的问题讨论总与诗歌意义的讨论密不可分,论述的角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个... 在现代西方,抒情诗已经成为诗歌的基本形式。西方现代抒情诗去除了传统格律之后的音乐性问题,十分引人注目,至今悬而未决。现代西方诗论关于诗歌声音、音乐性的问题讨论总与诗歌意义的讨论密不可分,论述的角度围绕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展开。从作者的角度来说,节奏是先于意义的;从文本角度来说,声音与意义是相互制约的;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读者接受的是意义影响下的声音效果。西方现代诗论关于声音与意义的讨论,发现了诗歌的音乐性从传统的韵律系统逐渐走向心灵的内在节奏,从而证实了西方现代抒情诗的音乐性正在向意义层面上渗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诗论 音乐性 声音 意义
下载PDF
围压下煤储层应力-应变、渗透性与声发射试验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孟召平 章朋 +3 位作者 田永东 王宇红 李诗男 李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544-2551,共8页
煤储层应力-应变、渗透性与声发射特征是煤储层压裂改造和产能评价研究的基础,声发射技术作为研究煤、岩石类材料失稳、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有效方法,已被广泛应用。采用沁水盆地西山矿区石炭系太原组8号煤层样品开展了不同围压下煤样应力... 煤储层应力-应变、渗透性与声发射特征是煤储层压裂改造和产能评价研究的基础,声发射技术作为研究煤、岩石类材料失稳、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有效方法,已被广泛应用。采用沁水盆地西山矿区石炭系太原组8号煤层样品开展了不同围压下煤样应力-应变、渗透性与声发射试验研究,揭示了围压对煤的应力-应变、渗透性和声发射的影响及其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煤样全应力-应变-渗透性-声发射特征,将煤的变形破坏过程划分为孔隙压缩与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失稳阶段3个阶段。在孔隙压缩与弹性变形阶段,荷载作用初期煤中孔隙-裂隙逐渐被压密,煤样渗透率下降,进入弹性变形阶段,煤样渗透率较低,声发射活动不明显。在塑性变形阶段,随着轴向应力的增大煤中裂隙扩展,煤样渗透率增大,声发射活动强度明显增高并达到峰值。破坏失稳阶段,煤的轴向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而降低,煤样渗透率开始下降,声发射强度也逐渐降低。煤的轴向破坏荷载和有效弹性模量以及残余强度均随围压的增高而增大,煤样的初始渗透率、峰值渗透率和残余渗透率以及累计声发射振铃计数均随着围压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围压下煤样应力-应变、渗透率和声发射特征是不同围压下煤的破坏机制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应变 渗透性 声发射 围压
下载PDF
失控的“传染时代”——关于《乌合之众》的误解与理解 被引量:6
6
作者 李诗男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0年第11期51-57,共7页
一如今这个时代,只要点开微信、微博上的热帖,对底下的留言评论稍加关注,不难不被当中的“戾气”所震慑。这些留言往往歧见纷纭、党同伐异,常使人有置身乱局之感。特别是出现社会重大事件的时候,网络上会迅速集结几股势力,大家各怀立场... 一如今这个时代,只要点开微信、微博上的热帖,对底下的留言评论稍加关注,不难不被当中的“戾气”所震慑。这些留言往往歧见纷纭、党同伐异,常使人有置身乱局之感。特别是出现社会重大事件的时候,网络上会迅速集结几股势力,大家各怀立场、尖锐对立,彼此视对方为“乌合之众”,并不遗余力地攻击谩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 尖锐对立 传染 失控 留言 重大事件
下载PDF
艺术学独立的学理性奠基--论费德勒对艺术学学科的开拓 被引量:4
7
作者 李诗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168,共7页
19世纪德国艺术赞助人兼批评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率先从理论上划分艺术学和美学的界域,区分其不同,被誉为“艺术学之父”。他借助康德认识论框架,主张“直观感觉”(Anschauung)这一视觉感性研究领域的独立... 19世纪德国艺术赞助人兼批评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率先从理论上划分艺术学和美学的界域,区分其不同,被誉为“艺术学之父”。他借助康德认识论框架,主张“直观感觉”(Anschauung)这一视觉感性研究领域的独立,提出“可视性”的概念,围绕着这一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从而在理论上建立了艺术学学科。他注重准则、理论之于独立学科的意义,特别强调艺术研究中的价值判断,试图寻求艺术学独立的学理依据。费德勒的思想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研究,启发了李格尔、沃尔夫林、潘诺夫斯基等艺术史论家,为现代艺术学科的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他的思想对当下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也具有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德勒 艺术学 可视性 艺术冲动 价值判断
下载PDF
看,退转看——评《艺术的去人性化》
8
作者 李诗男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11期84-87,共4页
如何理解和观赏现代艺术?比如,当你在画展中,遇见的不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而是马奈《草地上的午餐》里裸女的目光,你会如何回应它?还是像对待前者那样在近前反复观摩细细品味吗?那你肯定不是因难以理解而浑身感觉不自在,就是心... 如何理解和观赏现代艺术?比如,当你在画展中,遇见的不再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而是马奈《草地上的午餐》里裸女的目光,你会如何回应它?还是像对待前者那样在近前反复观摩细细品味吗?那你肯定不是因难以理解而浑身感觉不自在,就是心怀厌恶地对其加以冷嘲热讽。转身就走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 去人性化 蒙娜丽莎 画展 马奈
下载PDF
“复古”抑或“复生”:20世纪早期的两种文艺复兴书写
9
作者 李诗男 《文学研究》 2023年第2期171-182,共12页
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和陈衡哲的《欧洲文艺复兴小史》都写就于20世纪20年代,却呈现出两种不一样的文艺复兴史观。蒋方震认为文艺复兴是一次“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运动,隐含着一种“钟摆式”的文明动力论;而陈衡哲则视文艺复兴... 蒋方震的《欧洲文艺复兴史》和陈衡哲的《欧洲文艺复兴小史》都写就于20世纪20年代,却呈现出两种不一样的文艺复兴史观。蒋方震认为文艺复兴是一次“以复古为解放”的思想运动,隐含着一种“钟摆式”的文明动力论;而陈衡哲则视文艺复兴为一种“老树发生新芽”式的文化复生,以一种“植物”式的生命隐喻和乐观的进步史观,将文化进步的动力引向群体心理之中的自由精神与求知意志。两者提出了不同的文化发展方向,但都立足于人心的改造,回应了时代塑造“新民”的任务与社会变革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复古 新生 文明动力
下载PDF
理解力的三大源头:维科、赫尔德与施莱尔马赫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格·豪歇尔 李诗男 《诗书画》 2018年第1期216-228,270,共13页
一 现代思想史家一致承认,在19、20世纪之交,德语世界的哲学家确认并定义了一种具备特有独立性的知识型,然而直到现在,这种知识型仍被普遍忽视。敏锐地意识到它独特的潜力,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及其众多的追随者最先对其加以发... 一 现代思想史家一致承认,在19、20世纪之交,德语世界的哲学家确认并定义了一种具备特有独立性的知识型,然而直到现在,这种知识型仍被普遍忽视。敏锐地意识到它独特的潜力,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及其众多的追随者最先对其加以发展、阐明,?并且将它付诸于实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理解力 赫尔德 维科 源头 现代思想 20世纪 文德尔班
原文传递
“主敬身强”与现代中国的修身美学
11
作者 李诗男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5-87,共13页
中国修身传统中的身体美学话题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尤其是其中关于“主静”、静坐等静态修养问题,而对于有着更强切身性和践行性的“主敬”,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晚清以降,在身体焦虑的时代议题下,“主敬身强”说为诸多知识精英所推崇,成... 中国修身传统中的身体美学话题受到学界的持续关注,尤其是其中关于“主静”、静坐等静态修养问题,而对于有着更强切身性和践行性的“主敬”,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晚清以降,在身体焦虑的时代议题下,“主敬身强”说为诸多知识精英所推崇,成为其调整身心、自我整顿的方式。围绕“主敬”在传统理学脉络中的谱系渊源,聚焦晚清以来呈现的新变,有助于揭示现代中国身体美学转化过程中的一些核心问题。经过曾国藩和梁启超等人的构想,出现了一条从“整齐庄肃”的秩序美到“雄健刚猛”的力量美的身体美学转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精英 修养问题 身体美学 秩序美 主敬 身体焦虑 切身性 修身
原文传递
“儒术”与“奴术”——鲁迅《儒术》与胡适《说儒》思想之论析
12
作者 李诗男 《文化与诗学》 2021年第2期206-221,共16页
鲁迅带有学术性的政论文《儒术》与胡适怀藏政见的学术论文《说儒》均完成于1934年。他们敏锐地感知到了时代的脉搏,在文章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儒家传统”与“亡国奴”进行道德层面上的关联思考。前者主要从“政治道德”层面将儒家文... 鲁迅带有学术性的政论文《儒术》与胡适怀藏政见的学术论文《说儒》均完成于1934年。他们敏锐地感知到了时代的脉搏,在文章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儒家传统”与“亡国奴”进行道德层面上的关联思考。前者主要从“政治道德”层面将儒家文化诋为奴隶道德;后者则力图学术性还原儒家文化发轫时期,作为亡国奴的“政治位格”,以考察其伦理底色。他们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分别继承了章太炎对儒家文化的两种现代性反思模式,即政治批判与学术梳理。前者本质上是一种主体意义上“自我批判”的延伸,而后者则从现代学术建构的角度将儒家文化进行了“客体化”和“对象化”的提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传统 亡国奴 政治 学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