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饮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1
作者 李诗畅 张慧 +4 位作者 于莹 李凤金 牛雯颖 毕悦 肖洪彬 《中医药信息》 2017年第5期117-120,共4页
丹参饮作为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贲门失弛缓证有显著的疗效,且丹参饮加减方对于偏头痛、胃脘痛和眼底出血有一定治疗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丹参饮对犬、大鼠和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气滞... 丹参饮作为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原发性贲门失弛缓证有显著的疗效,且丹参饮加减方对于偏头痛、胃脘痛和眼底出血有一定治疗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表明,丹参饮对犬、大鼠和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气滞、气虚等模型大鼠有一定积极治疗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有一定的抑制和延缓作用,对于胃溃疡大鼠有一定的疗效。从丹参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阐述其研究现状,以期对丹参饮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饮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丹参饮对两种血瘀模型大鼠红细胞膜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牛雯颖 李诗畅 +3 位作者 袁茵 邓思瑶 黄雅晨 肖洪彬 《中医药信息》 2017年第6期19-22,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饮对两种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从红细胞膜组分入手探讨其改善血瘀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寒凝血瘀实验选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寒凝血瘀模型组、丹参饮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复制寒凝血瘀模型,... 目的:观察丹参饮对两种血瘀模型大鼠的作用,从红细胞膜组分入手探讨其改善血瘀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寒凝血瘀实验选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寒凝血瘀模型组、丹参饮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复制寒凝血瘀模型,给药组每日给药1次,连续造模14 d。第15 d大鼠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2次,间隔4 h,两次之间冰水浴浸泡5 min,末次造模后禁食不禁水12 h。气虚血瘀实验选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气虚血瘀模型组、丹参饮高、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组复制气虚血瘀模型,造模14 d。各组每天灌胃给药,连续15 d。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膜组分相关指标。结果:对于寒凝血瘀模型组,丹参饮能够显著降低全血黏度(P<0.01),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P<0.01),显著升高巯基、唾液酸含量和SOD活力(P<0.05)。丹参饮具有显著降低气虚血瘀模型组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作用(P<0.05,P<0.01),对红细胞变形指数、Na+-K+-ATP酶活力具有升高作用(P<0.05,P<0.01),并可升高唾液酸、巯基含量(P<0.01,P<0.05),显著降低MDA及膜胆固醇含量(P<0.05)。结论:丹参饮可能是通过增加抗氧化性,减轻自由基对红细胞攻击程度,增加唾液酸含量从而增加红细胞膜表面负电荷,降低红细胞聚集性达到改善寒凝血瘀模型大鼠血液高凝状态。此外,可能通过提高Na+-K+-ATP酶活力、膜胆固醇含量以及降低MDA含量,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从而达到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饮 寒凝血瘀 气虚血瘀 血液流变学 红细胞膜
下载PDF
荔枝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宫凤秋 焦爽 +4 位作者 胡力 张金玲 苟玉冰 王艺萌 李诗畅 《现代盐化工》 2020年第1期30-31,共2页
为探讨荔枝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对有关荔枝化学成分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报道。可以知道,荔枝核中含有挥发性成分类、氨基酸类、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荔枝肉中含有可溶性糖类、有机维生素、香叶醇、香叶醛等,荔枝皮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化... 为探讨荔枝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对有关荔枝化学成分的文献进行了总结报道。可以知道,荔枝核中含有挥发性成分类、氨基酸类、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荔枝肉中含有可溶性糖类、有机维生素、香叶醇、香叶醛等,荔枝皮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化合物,荔枝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酚酸、多糖。得出荔枝核、肉、叶、皮均含不同化学成分且活性成分不同的结论,为进一步研究荔枝的化学成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化学成分 多糖 皂苷 黄酮
下载PDF
银屑病并发砷角化病1例
4
作者 孙嫚丽 王悦 +3 位作者 刘志慧 王盼盼 阮敬淇 李诗畅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48-49,共2页
本文报道病例既往患银屑病22年,连续服用自制中成药丸(具体成分不详)6个月,逐渐出现皮肤颜色发黑、明显角化,视物模糊、流泪、畏光,头痛,足底痛,四肢皮肤出现疣状物等表现。双前臂、双下肢可见圆形及扁平形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其上覆... 本文报道病例既往患银屑病22年,连续服用自制中成药丸(具体成分不详)6个月,逐渐出现皮肤颜色发黑、明显角化,视物模糊、流泪、畏光,头痛,足底痛,四肢皮肤出现疣状物等表现。双前臂、双下肢可见圆形及扁平形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其上覆干燥银白色鳞屑;面颈部、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性色素沉着斑,间有色素脱失斑,双侧掌跖可见多个粟粒至黄豆大小点状角化及表面粗糙之疣状增生,双手掌、足底、双下肢可触及粗糙的米粒大小角化斑点。检测尿砷0.5656 mg/L(正常参考值<0.088 mg/L)。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0.1%维A酸乳膏、补充微量元素、液氮冷冻等治疗1个月后,掌跖角化较前改善,色素沉着较前好转,双手及足背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复查尿砷恢复至正常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银屑病
原文传递
急性磷化氢中毒研究进展
5
作者 孙嫚丽 阮敬淇 +2 位作者 李诗畅 王盼盼 宋莉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磷化氢广泛应用于熏蒸消毒、工业制造等职业生产中,极易引发磷化氢吸入中毒。此外,口服磷化铝和磷化锌可与胃酸反应产生磷化氢。近年来,磷化氢急性中毒事件频发,对职业安全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综述通过分析磷化氢性质、临床症状和体... 磷化氢广泛应用于熏蒸消毒、工业制造等职业生产中,极易引发磷化氢吸入中毒。此外,口服磷化铝和磷化锌可与胃酸反应产生磷化氢。近年来,磷化氢急性中毒事件频发,对职业安全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综述通过分析磷化氢性质、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尸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急性磷化氢中毒患者的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化氢中毒 中毒表现 治疗
原文传递
方剂药理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雨庭 李诗畅 +1 位作者 牛雯颖 肖洪彬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29-234,共6页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经验的载体,其配伍规、组方原则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方剂药理研究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病因、病机、中药药味及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方剂的研究难度很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医经验的载体,其配伍规、组方原则是中医药理论的精华。方剂药理研究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病因、病机、中药药味及其组合方式的多样性,使得方剂的研究难度很大。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其加以研究对推进中医药理论现代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现代药理学技术对方剂加以研究分析时应注重,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运用现代系统论思想,采用现代科学手段,由简到繁,由宏观到微观,促使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科学结合,从而全面揭示中药方剂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近年来对于方剂药理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方研究、拆方研究、同类方剂对比研究、方剂剂型研究、煎服法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同时将方剂药理研究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复方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有效的推进了方剂学发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及优势,但有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整体观念、现代技术研究脱离中医理论存在局限性,整体与局部脱节,宏观与微观脱节,体内过程与活性评价脱节等,因此通过对以上实验研究方法加以探讨总结,明确中药方剂现代化研究的思路以期促进方剂研究更加合理有效的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避免局限性,促进方剂药理研究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 配伍规律 中医理论 拆方 药理研究 实验方法
原文传递
藿香正气类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慧 李诗畅 肖洪彬 《湖南中医杂志》 2018年第3期203-205,共3页
藿香正气散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藿香正气散最早见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经典方剂,其组成药物有: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自宋代之后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外感内伤疾病中,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正气散 临床应用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荔枝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王军 孙慧娟 +2 位作者 杨乔瑞 李诗畅 宫凤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7期137-139,共3页
荔枝作为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效,对于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经过现代研究发现荔枝的不同部位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比如挥发性成分类、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近年来对荔枝的药理作用和临... 荔枝作为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效,对于多种疾病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经过现代研究发现荔枝的不同部位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成分,比如挥发性成分类、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近年来对荔枝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荔枝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肝损伤的药理作用以及治疗瘰疬,胃寒胀痛、咽喉肿痛和风火牙痛等临床应用,因此本文对有关荔枝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松毛虫毒毛所致接触性皮炎3例报道
9
作者 孙嫚丽 李乃妍 +4 位作者 王盼盼 佟莹 尹洪男 阮敬淇 李诗畅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CAS 2023年第6期574-574,576,共2页
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t)幼虫及其蜕皮、茧上均有大量毒毛,人体接触毒毛或被毒毛污染的杂草及水源均可致病,多数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局部奇痒,皮损呈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或小疱,经治疗后,数日可愈,少数病人于10天至2个月... 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t)幼虫及其蜕皮、茧上均有大量毒毛,人体接触毒毛或被毒毛污染的杂草及水源均可致病,多数表现为接触性皮炎,局部奇痒,皮损呈水肿性红斑、丘疹、风团或小疱,经治疗后,数日可愈,少数病人于10天至2个月后可出现关节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肿性红斑 毒毛 接触性皮炎 小疱 人体接触 松毛虫 风团 关节炎
原文传递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S100β、NSE、GFA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孙嫚丽 阮敬淇 +2 位作者 李诗畅 李乃妍 刘兴华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407-409,共3页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39例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病程不同分为急性中毒期、假愈期和迟发性脑病期3个亚组。同时选取39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39例急性CO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病程不同分为急性中毒期、假愈期和迟发性脑病期3个亚组。同时选取39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观察组各期S100β含量分别为(10.02±0.73)、(7.64±0.60)、(6.87±0.76)ng/ml,NSE含量分别为(44.76±4.59)、(34.88±3.39)、(28.68±3.81)ng/ml,GFAP含量分别为(146.65±10.60)、(103.98±16.29)、(82.55±17.65)pg/ml,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S100β含量(5.44±0.89)ng/ml(F=136.997,P<0.01),NSE含量(17.74±3.91)ng/ml(F=156.799,P<0.01),GFAP含量(56.05±8.67)pg/ml(F=145.117,P<0.01)。迟发性脑病期3项指标含量与急性中毒期和假愈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进展,S100β、NSE、GFAP含量呈下降趋势;诊断急性CO中毒性脑病进展曲线下面积,S100β0.699、NSE 0.728、GFAP 0.724,3项指标联合为0.749。急性CO中毒后血清S100β、NSE、GFAP表达水平均出现明显变化,对急性CO中毒的病情判断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CO中毒 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 曲线下面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