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颏下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
1
作者 李赞滨 应勇 +5 位作者 张彧 刘家锋 谢洋 杨俊杰 邓泽福 胡志强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3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给予经颏下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ETS)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3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PTC患者,采用随机摸球法将其分成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实施经口...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给予经颏下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ETS)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3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PTC患者,采用随机摸球法将其分成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实施经口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TOETVA),研究组实施经颏下前庭入路ETS,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下唇麻木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评分均高于出院时,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患者给予经颏下前庭入路ETS治疗,能够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经颏下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 经口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
下载PDF
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赞滨 曾祥泰 +5 位作者 刘家锋 谢洋 杨俊杰 邓泽福 胡志强 应勇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32期38-42,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行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根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4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n=32)、入路组(经腋窝入路免充气...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患者行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根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数据取自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64例甲状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开放甲状腺癌根治术,n=32)、入路组(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根治术,n=32),比较分析两组生活质量、临床指标、治疗效果、美容满意度及并发症。结果:与开放组比较,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更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均更多(P<0.05),入路组术后VAS评分更低(P<0.05)。术前两组QLQ-C30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入路组QLQ-C30各维度评分均更高(P<0.05)。入路组总有效率(96.88%)、美容总满意率(93.75%)高于开放组(81.25%、7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0、4.267,P=0.045、0.039)。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窝入路免充气腔镜根治术治疗甲状腺癌可减轻术后疼痛,增强疗效,提高生活质量,获得美容满意度,可促进疾病恢复,值得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腋窝入路 免充气腔镜 甲状腺癌根治术 满意度 并发症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中MUC1和hTERT及DPC4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李赞滨 孙大伟 +3 位作者 邱法波 黄飞龙 尹波 苗海港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3年第11期850-854,共5页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基因、端粒酶基因及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在人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MUC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DPC4蛋白在47例胰腺癌组织和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 目的:探讨黏蛋白1(MUC1)基因、端粒酶基因及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在人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MUC1、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DPC4蛋白在47例胰腺癌组织和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与病人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发生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其TNM分期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MUC1、hTERT及DPC4在8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2.5%、100.0%,在47例人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76.6%和55.3%,2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人胰腺癌组织中,有无淋巴转移MUC1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分化程度和是否有淋巴转移者hTERT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C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胰腺癌临床特征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UC1、hTERT及DPC4三者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MUC1、hTERT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增多,DPC4在胰腺癌表达减少,说明其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黏蛋白1 端粒酶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胰腺癌缺失基因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双J管内引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赞滨 张坚红 +4 位作者 谢雨林 谢元康 周若霞 何晓 应勇 《现代医院》 2021年第3期484-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并双J管内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间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LCBDE治疗,对照组采用胆总管内留置T管引...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并双J管内引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间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LCBDE治疗,对照组采用胆总管内留置T管引流,观察组采用双J管内引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结石残留率,术后1周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结石残留率比较(对照组12.50%,观察组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ALT、AST、TBIL、DBI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T管引流,LCBDE并双J管内引流一期缝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住院天数短,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总管探查术 胆总管结石 胆囊结石 双J管 应用
下载PDF
阿帕替尼联合金龙胶囊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谢雨林 李赞滨 +3 位作者 张坚红 宋才鑫 应勇 何晓 《药品评价》 CAS 2019年第16期22-23,共2页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金龙胶囊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5例。2组均为中晚期肝癌的患者,观察组采用阿帕替尼联合金龙胶囊治疗,对照组采... 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金龙胶囊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15例。2组均为中晚期肝癌的患者,观察组采用阿帕替尼联合金龙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帕替尼治疗随访观察。观察2组患者治疗3月后、6月、1年后随访患者病情变化(饮食、疼痛、腹胀等情况)及复查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影像学检查(腹水、肿瘤大小)等的变化。结果:观察组AFP、影像学测量肿瘤变化、腹水均较对照组改善,近期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较对照组好(P<0.05)。实验组缓解率以及生存周期均得到延长(P<0.05)。结论:通过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金龙胶囊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帕替尼 金龙胶囊 原发性肝癌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尹波 邱法波 +1 位作者 苗海港 李赞滨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71-272,共2页
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是临床比较罕见的来源于深部软组织的肿瘤,本文报告5例,就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了探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该病提供临床依据。
关键词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 诊断 治疗学
下载PDF
c-myc、MDM2及p53基因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苗海港 邱法波 +3 位作者 李赞滨 尹波 徐波 徐常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4年第5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c-myc、MDM2及p53基因蛋白表达及三者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及脂肪瘤组织中c-myc、MDM2及p5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c-myc、MDM2及p53基因蛋白表达及三者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6000两步法对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及脂肪瘤组织中c-myc、MDM2及p53基因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myc、MDM2及p53蛋白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8.3%(28/48)、64.6%(31/48)、50.0%(24/48),三种蛋白在脂肪肉瘤与脂肪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种蛋白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不同类型脂肪肉瘤分化较好者阳性率明显低于分化较差者。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中c-myc、MDM2及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c-myc、MDM2及p53蛋白表达在原发者与复发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yc、MDM2及p53蛋白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形成、分化及恶性程度有关,它们可作为判断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参考指标之一,但与肿瘤复发无关。在脂肪肉瘤的发生、发展中三者可能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 脂肪肉瘤 C-MYC MDM2 p53
下载PDF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苗海港 邱法波 +3 位作者 李赞滨 尹波 徐波 徐常力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PRL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腹部包块(77.8%)、腹胀(33.3%)及腹痛(22.2%)。B超及CT扫描...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L)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PRL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腹部包块(77.8%)、腹胀(33.3%)及腹痛(22.2%)。B超及CT扫描为主要检查手段,其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2.5%(10/16)和86.7%(26/30)。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姑息性切除11例(30.6%),3年生存率为66.3%,5年生存率为33.1%;完整切除25例(69.4%),3年生存率为94.1%,5年生存率为68.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7;χ2=5.731,P<0.05)。结论 PRL早期诊断较为困难,CT检查是诊断PRL的重要手段,其效果优于B超。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PRL的主要方法,完整切除达到肉眼切除干净是手术的目标,对侵犯脏器者将累及脏器一并切除。脂肪肉瘤术后易复发,对复发者可再次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肉瘤 腹膜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并胆囊转移误诊为胆囊癌并肝转移1例报告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志强 李博飞 +1 位作者 李赞滨 陈斌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98-399,共2页
1病例资料1.1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为阵发性胀痛,无他处放射痛,伴恶心、无呕吐,无发热、寒战,无皮肤黏膜黄染,无腹胀、腹泻。来我院就诊。患者否认既往肝炎病史,否认吸烟、饮酒,无肝脏毒性物质接触史... 1病例资料1.1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痛,为阵发性胀痛,无他处放射痛,伴恶心、无呕吐,无发热、寒战,无皮肤黏膜黄染,无腹胀、腹泻。来我院就诊。患者否认既往肝炎病史,否认吸烟、饮酒,无肝脏毒性物质接触史,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查体:T 36.7℃,P 73次·min-1,R 20次·min-1,BP 141/84 mm 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胆囊癌 肝转移 胆囊转移
下载PDF
慢性肾衰竭患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进展
10
作者 钟岸青 李赞滨 +3 位作者 操凤 郭莉 Pulusu Ajay kumar Reddy 曾祥泰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 vitamin D3,1,25-(OH)2-D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水平异常及其受体表达下调、钙磷代谢紊乱是SHPT...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1,25-二羟维生素D3(1,25-dihydroxy vitamin D3,1,25-(OH)2-D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水平异常及其受体表达下调、钙磷代谢紊乱是SHPT的重要发病机制。鉴于上述发病机制,磷结合剂、活性维生素D和钙敏感受体激动剂等被广泛运用于治疗SHPT。近年来上述药物不断被深入研发并取得良好疗效,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SHPT,甲状旁腺切除术、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射介入疗法成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在SHPT的治疗过程中,血清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25-羟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等的监测也非常重要,有利于指导用药及评估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继发性 肾衰竭 慢性 治疗 监测
下载PDF
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式的改进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常力 李赞滨 +2 位作者 邱法波 韩冰 徐波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4期40-43,共4页
目的探讨改进的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式进行改进,并对2006年至2013年18例行改进型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患者(6例为绒毛状腺瘤,12例为高分化腺癌,且高龄、周身情况不能耐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目的探讨改进的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式进行改进,并对2006年至2013年18例行改进型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的患者(6例为绒毛状腺瘤,12例为高分化腺癌,且高龄、周身情况不能耐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15例同期手术条件相近的施行经典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式的壶腹部腺癌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术后住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其他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生存率计算及比较分别采用Kaplan-Meier法、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围手术期33例患者无死亡,改进型局部切除术式组与经典局部切除术式组相比较: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7.6±1.7)d和(11.7±3.3)d,(t=4.444,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1%(2/18)和46.7%(7/15),(P<0.05)。6例良性肿瘤者1、5年生存率均为100%,恶性肿瘤者改进局部切除术式组与经典局部切除术式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53.5%、0和86.7%、51.1%、27.2%,(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改进的壶腹部肿瘤局部切除术与经典的局部切除术相比,术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却显著低于后者,是治疗壶腹部肿瘤首选的局部切除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胰管壶腹 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