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会仙湿地水质现状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路祥 李金城 +5 位作者 韦春满 周姣 张琴 刘辉利 王俊 乔政皓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3-699,共7页
为了解会仙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最新状况,对后续水体修复工作提供依据,于2017年4月和10月布点采样,对湿地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湿地水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明显,DO、Chl-a... 为了解会仙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最新状况,对后续水体修复工作提供依据,于2017年4月和10月布点采样,对湿地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湿地水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明显,DO、Chl-a浓度枯水期显著高于丰水期,从湿地上游至下游呈上升趋势, TN和NH3-N浓度则呈下降趋势;湿地水体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运河河道达到严重污染水平,根据污染负荷分担率Ki值可知,TN(24.15~35.70)、 DO(3.97~38.71)和CODMn(9.86~25.80)对水体污染最为显著;各点位EI均值都大于50,会仙湿地水体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现状 综合污染指数 富营养化 会仙湿地
下载PDF
桂林会仙湿地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俊 刘辉利 +3 位作者 张琴 李路祥 乔政皓 李金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1-208,共8页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 为了解沉积物中磷释放加速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采集了桂林会仙湿地8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及对应的上覆水体,研究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其与上覆水体磷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无机磷(I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总磷的主体,占沉积物总磷(TP)的75.80%~85.06%;闭蓄态磷(Oc-P)是无机磷的主要部分,占总磷的26.64%~58.70%;铁结合态磷(Fe-P)和有机磷(OP)是会仙湿地沉积物生物可利用磷(BP)的主要形态,其中七星码头的生物可利用磷含量高达286.92~980.84 mg/kg,占总磷的50%~61%,是8个采样点中最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会仙湿地上覆水的总磷主要来自沉积物0~15 cm的生物可利用磷,且其中铁结合态磷是主要来源;沉积物总磷与其他形态磷的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形态 沉积物 生物可利用性 会仙湿地 桂林
下载PDF
响应面法对Fenton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黄芳芳 张琴 +3 位作者 李金城 尹雅迪 林世奇 李路祥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2-548,共7页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考察了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n(H_2O_2)∶n(Fe^(2+))和反应时间对氧化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以浓缩液中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 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考察了初始pH值,H_2O_2投加量,n(H_2O_2)∶n(Fe^(2+))和反应时间对氧化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影响。以浓缩液中COD去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法筛选出初始pH值、n(H_2O_2)∶n(Fe^(2+))和H_2O_2投加量3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初始pH为3~7、H_2O_2投加量20~40 mL/L和n(H_2O_2)∶n(Fe^(2+))为2~8的条件下,分析COD的变化。通过Design Expert 8. 0软件设计实验,得到了一个二次响应曲面模型。Fenton氧化的优化工艺条件:初始pH值4. 94、H_2O_2投加量1. 003 2 mol/L,n(H_2O_2)∶n(Fe^(2+))=5. 38,在此最优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最大,为76. 12%。经实验验证,响应面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拟合性好,能够很好地反映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反渗透浓缩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渗透浓缩渗滤液 FENTON氧化 单因素试验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下载PDF
超细纤维浮床修复典型岩溶区富营养化水体试验
4
作者 李金城 韦春满 +5 位作者 王华鹏 李路祥 何彩霞 周姣 张琴 刘辉利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6-632,共7页
采用超细纤维浮床技术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曝气量、进水浓度负荷等主要工艺条件对典型岩溶地区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最佳运行条件下投加EM菌剂对浮床系统出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RT为1.5 d、曝气量为4 L/min... 采用超细纤维浮床技术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曝气量、进水浓度负荷等主要工艺条件对典型岩溶地区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在最佳运行条件下投加EM菌剂对浮床系统出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RT为1.5 d、曝气量为4 L/min、低浓度进水负荷条件下,超细纤维浮床系统运行效果最佳;采用EM菌剂强化后,浮床系统对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和总氮(TN)的去除效果均明显提高,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4.4%、96.8%和71.9%。在最佳运行条件下,超细纤维浮床系统处理实际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良好,出水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对于岩溶地区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纤维浮床 富营养化 水体净化 EM菌剂 岩溶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