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生事业自堂堂——秦效侃先生小记
1
作者 李达五 《重庆与世界》 2004年第12期56-59,共4页
秦效侃先生幼承庭训,转移多师,数十年徜徉于中国文化精神世界。他的教学,可谓金声玉振,每堂课都是一次融汇性灵、才情、学识和睿智的艺术创作。秦师几十年临池不辍,碑、篆及晋唐以降诸法贴,皆造诣精深,他那飘逸峻峭的板书,烟云回环,松... 秦效侃先生幼承庭训,转移多师,数十年徜徉于中国文化精神世界。他的教学,可谓金声玉振,每堂课都是一次融汇性灵、才情、学识和睿智的艺术创作。秦师几十年临池不辍,碑、篆及晋唐以降诸法贴,皆造诣精深,他那飘逸峻峭的板书,烟云回环,松壑壁立,每临课终,秦师返身去后,学子们都要驻足欣赏,流连低回,不忍遽拭。——王康《来路与去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生 西南师范学院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精神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达五 《重庆电大学刊》 1996年第1期26-29,共4页
诗歌在中华古老的肌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她甚至不仅仅属于文学艺术,她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她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以及终极价值等等。正如瑞... 诗歌在中华古老的肌体上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作用,她甚至不仅仅属于文学艺术,她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她积淀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文化结构、思维模式、品格智慧以及终极价值等等。正如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论及诗歌时指出的一样:诗歌的每一个意象“都包含一部分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都包含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次的痛苦或欢乐的遗物,它们基本循着同一道路,就象灵魂中雕出了很深的河床,原来的四处漫溢、又宽又浅的生活之流水,突然在河床里汇成了巨大的河流”(荣格《心理学与文学》),诗人“通过给原始意象以形式,它就被翻译成当前的语言了,并使我们可能发现通往生命的最深的源泉的道路,那里有艺术的社会意义:它不断教育时代精神,它创造出时代最缺乏的形式”(同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民族精神 诗评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精神
3
作者 李达五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56-61,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民族精神 《诗经》 《文心雕龙》 陶渊明 《毛诗序》 忧患精神 辛弃疾 诗言志 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