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卖柑者言》三巧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运瑛 何必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3期92-93,共2页
一、巧取譬喻。这是一篇寓言。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设喻,通过卖柑者慷慨陈词,淋漓酣畅地指斥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徒具堂堂仪表却不能济世经国的骗子,辛辣地讽刺了社会时政,愤世嫉邪之... 一、巧取譬喻。这是一篇寓言。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设喻,通过卖柑者慷慨陈词,淋漓酣畅地指斥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徒具堂堂仪表却不能济世经国的骗子,辛辣地讽刺了社会时政,愤世嫉邪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文章 武将 高堂 愤世 设喻 寓言 仪表 讽刺 本质
下载PDF
品味甘苦 比较得失
2
作者 李运瑛 何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79-81,48,共4页
在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破除语文教学程式化的尝试中,我们有三点粗浅的体会。一、认真揣摩,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甘苦。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功夫要花在体察作者匠心、揣摩文章技法上面,要从内容、思路、结构、辞章的有机联系上去把握... 在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破除语文教学程式化的尝试中,我们有三点粗浅的体会。一、认真揣摩,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甘苦。这就是说,语文教学的功夫要花在体察作者匠心、揣摩文章技法上面,要从内容、思路、结构、辞章的有机联系上去把握教材,撷取精华,方能使学生有得于心。教材中的多数都是“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引导学生 培养学生能力 深化认识 教材 详略得当 文章 程式化 作者 中心思想
下载PDF
取法乎“得” 鉴戒乎“失”
3
作者 李运瑛 何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129-133,共5页
中学语文教材多系古今中外名篇,具有典范意义,为学习者提供了规矩。引导学生取法前人的经验,把握规矩,举一反三,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这门工具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作教材的诗文也未必尽合绳... 中学语文教材多系古今中外名篇,具有典范意义,为学习者提供了规矩。引导学生取法前人的经验,把握规矩,举一反三,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这门工具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作教材的诗文也未必尽合绳墨。在教学中,是据实指出前人写作中的某些失误引为鉴戒呢,还是把不“规”不“矩”的地方说得“又方又圆”?这不仅是一个关系着学生能否掌握合乎客观标准的“规矩”以便执一绳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学生 听说读写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 教学 鸿门宴 典范意义 创造性思维能力 陈平 实事求是 规矩
下载PDF
事事关情 语语入情——《祭妹文》浅析
4
作者 李运瑛 何必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3期92-95,共4页
旧时祭文,多由旁人代主祭者命笔应景,缺乏切身体验,感情虚浮不实,往往“尚文藻而失悲切。”因此,尽管它是古代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文体,却没有多少脍炙人口的篇章留传下来。力主“性灵说”的袁枚,不蹈袭前人套头,在这篇文章中体现了他“... 旧时祭文,多由旁人代主祭者命笔应景,缺乏切身体验,感情虚浮不实,往往“尚文藻而失悲切。”因此,尽管它是古代应用范围很广的一种文体,却没有多少脍炙人口的篇章留传下来。力主“性灵说”的袁枚,不蹈袭前人套头,在这篇文章中体现了他“直抒性情”的主张,文笔朴实,情意真切,催人泪下,为历来评论家所称道。文章首句以第三人称方式交代了致祭时间、逝者身份和安葬地点之后,立即换成直接呼告的第二人称口气,从三妹托体异乡哭起:“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情 性灵说 文章 人称口气 人称方式 袁枚 感情 应用范围 封建礼教 作者
下载PDF
《卖柑者言》评注
5
作者 李运瑛 何必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诗文作家刘基的一篇寓言。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设喻,通过卖柑者慷慨陈词,淋漓酣畅地指斥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徒具堂堂仪表却不能济世经国的骗子,辛辣... 《卖柑者言》是元末明初有名的诗文作家刘基的一篇寓言。作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柑设喻,通过卖柑者慷慨陈词,淋漓酣畅地指斥那些坐高堂、骑大马、饮美酒、食佳肴的文臣武将不过是一些徒具堂堂仪表却不能济世经国的骗子,辛辣地讽刺了社会时政,愤世嫉邪之情溢于言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注 元末明初 坐高
下载PDF
理直·情真·言宜——读《与陈伯之书》 被引量:1
6
作者 何必 李运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6期105-107,共3页
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或则寄身首于锋刃,或则化干戈为玉帛——这就是这份阵前“宣传品”得失成败之所系。作为“招降书”,平庸手笔出之,很可能立足于“威逼”,然而,除非陷对手于绝境,单靠逼降很难奏其效;也容易着眼于“利诱”,... 两军对垒,剑拔弩张,或则寄身首于锋刃,或则化干戈为玉帛——这就是这份阵前“宣传品”得失成败之所系。作为“招降书”,平庸手笔出之,很可能立足于“威逼”,然而,除非陷对手于绝境,单靠逼降很难奏其效;也容易着眼于“利诱”,须知,高官厚禄即令能暂时牢笼其身,但未必能永远诚服其心。丘迟这封信妙在致力于“规劝”,他既没有通牒式的虚声恫吓,也没有诓骗性的曲意逢迎,而是以诚恳态度“聊布往怀”,凛凛正义,拳拳真情,宣之于娓娓言辞,无异于提一旅仁义之师攻其心,终于使陈伯之翻然悔悟,“于寿阳拥兵八千降归”,避免了一场血沃大地、枕骸遍野的大厮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迟 虚声 文心雕龙 对手 据事类义 宣传品 怀柔政策 文字 江南 将军
下载PDF
《东山》的意境创造
7
作者 何必 李运瑛 《文史知识》 1988年第7期31-35,共5页
《诗经·豳风·东山》,事涉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东征。它通过一个退役老兵在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这场持续三年的征战所造成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历来为人称道。诗人的哀吟是从踏上归途开始的。一个久经沙场之苦的征人,卸... 《诗经·豳风·东山》,事涉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东征。它通过一个退役老兵在归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这场持续三年的征战所造成的破坏和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历来为人称道。诗人的哀吟是从踏上归途开始的。一个久经沙场之苦的征人,卸却戎装,将返故里,感情是很复杂的,恰如一石投湖,裢漪四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创造 东征 石投 豳风 涉公 周公 所见所感 零雨 九十其仪 桑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