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衰减成像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价值研究
1
作者 赵静 沈志云 +3 位作者 王慧 李金凝 朱云开 陈亚青 《肿瘤影像学》 2024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探索声衰减成像(attenuation imaging,ATI)技术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脂肪变性及其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9月—2023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 目的:探索声衰减成像(attenuation imaging,ATI)技术在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脂肪变性及其分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9月—2023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肥胖儿童70例,2名观察者采用ATI技术分别测定肥胖儿童肝脏声衰减系数(attenuation coefficient,AC),以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为参考标准,并依据肝右叶MRI-PDFF将受试者分为正常肝脏(S0)、轻度肝脂肪变性(S1)、中度肝脂肪变性(S2)及重度肝脂肪变性(S3)。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AC与MRI-PDFF的相关性;应用方差分析比较S0、S1、S2及S3的AC;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AC对NAFLD肝脂肪变性及其分级中的诊断效能;应用双向混合效应模型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获取观察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观察者1及观察者2的AC与MRI-PDFF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809;观察者1的S0、S1、S2及S3级的AC分别为(0.59±0.05)、(0.73±0.11)、(0.82±0.09)及(0.89±0.08)dB·cm^(-1)·MHz^(-1),观察者2的S0、S1、S2及S3级的AC分别为(0.61±0.07)、(0.74±0.10)、(0.82±0.10)及(0.89±0.07)dB·cm^(-1)·MHz^(-1),各级别之间的A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观察者1 AC诊断≥S1、≥S2、≥S3的AUC分别为0.954、0.887、0.877,观察者2 AC诊断≥S1、≥S2、≥S3的AUC分别为0.938、0.880、0.882;双向混合效应模型ICC分析显示AC在观察者之间的ICC为0.897(95%CI 0.939~0.934)。结论:ATI技术获得的AC对肥胖儿童NAFL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肥胖儿童NAFLD诊断和肝脂肪变性分级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肥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声衰减成像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
下载PDF
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分布特点
2
作者 宋华丹 刘明 +7 位作者 刘欢欢 尹秋凤 严永青 王强 张静 赵翼 赵献策 李金凝 《肿瘤影像学》 2023年第4期339-346,共8页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分布特点,为未来NAFLD患儿肝脏脂肪含量评估标...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磁共振成像质子密度脂肪分数(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MRI-PDFF)分布特点,为未来NAFLD患儿肝脏脂肪含量评估标准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入组2022年8月—202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上腹部3.0 T 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的超重/肥胖儿童受试者69例。收集入组受试者基本信息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全肝加权平均MRI-PDFF(weighted mean of MRI-PDFF,MRI-PDFFwm)将受试者分为正常肝脏(Grade 0级)、轻度脂肪肝(Grade 1级)、中度脂肪肝(Grade 2级)及重度脂肪肝(Grade 3级)。分析肝段间MRI-PDFF的变异度及其与脂肪肝分级的关系。探讨肝脏各段MRI-PDFF(MRI-PDFFⅠ-Ⅷ)及其与MRI-PDFFwm在脂肪肝诊断及分级中的一致性;比较PDFFⅠ-Ⅷ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γ-谷氨酰转移酶的相关性。结果:69例入组受试者中确诊NAFLD患者58例(84.06%)。NAFLD患者MRI-PDFFwm为(20.23±10.16)%,相较于其他肝段,MRI-PDFFVⅡ最高(22.23±9.85)%。MRI-PDFFV与MRI-PDFFwm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最高(ICC=0.988,P<0.001)。正常肝脏(2.59%)及轻度脂肪肝(7.15%)肝段间MRI-PDFF范围低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9.71%~11.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诊断有无脂肪肝(Kappa值为1,P<0.001)及脂肪肝分级(Kappa值为0.880,P<0.001)方面,MRI-PDFFV与MRI-PDFFwm一致性最高。MRI-PDFFI-Ⅷ与丙氨酸转氨酶均呈中度相关(r=0.415~0.470,P<0.001),其中MRI-PDFFⅣb相关性最大(r=0.470,P<0.001);MRI-PDFFI-Ⅷ与天冬氨酸转氨酶(r=0.252~0.337,P<0.005)及γ-谷氨酰转移酶(r=0.232~0.333,P<0.005)均呈低度相关。结论:超重/肥胖儿童中NAFLD发病率较高,且肝内脂肪分布较不均匀。肝脂肪变性程度越高,肝内脂肪分布越不均质。相较于其他肝段,MRI-PDFFV更能代表肝脏整体脂肪变性程度,可作为肝脏活检或其他无创性定量评估的首选部位。肝脏脂肪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功能的受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质子密度脂肪分数 脂肪分布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超重/肥胖 儿童
下载PDF
PRETEXT分期系统对儿童肝母细胞瘤病理学分型和疗效评估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财源 李金凝 +1 位作者 刘欢欢 汪登斌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HB)PRETEXT分期系统和CT征象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8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7例HB患儿,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资料,以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参照,分析术前PRETEXT分期系统的正确性,... 目的探讨儿童肝母细胞瘤(HB)PRETEXT分期系统和CT征象在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月~2016年8月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7例HB患儿,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资料,以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参照,分析术前PRETEXT分期系统的正确性,并分析不同病理学分型患儿肿瘤边界、形态、出血、钙化和囊变坏死程度等CT征象的异同。结果本组单纯上皮型30例(63.8%),上皮与间叶混合型17例(36.2%);8例直接手术患儿术前PRETEXT分期6例为II期,2例为III期,均与术后病理学诊断分期相符,39例化疗后手术患儿术前和术后PRETEXT分期准确率为79.5%(31/39);在47例患儿中,术前PRETEXTCT分期与术后病理学判定比,其准确率达83.0%(39/47);钙化多见于上皮与间叶混合型,本组病例中MDCT显示10例出现钙化,其中上皮与间叶混合型者8例,显著多于单纯上皮型(x2=8.313,P=0.004)。结论 PRETEXT术前和术后分期诊断HB患儿的准确率较高,结合特征性CT征象可提示组织病理学分型,为HB临床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 儿童 PRETEXT分期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病理与CT表现 被引量:3
4
作者 袁世俊 李金凝 +4 位作者 彭海腾 蔡静 刘欢欢 张财源 汪登斌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9期1029-1033,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在儿童与成人的临床、病理与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MHL中7个病灶的临床、病理与CT资料,分析并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本组病例包含5例儿童(中位年龄1岁)与1例成人(... 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在儿童与成人的临床、病理与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经病理证实的6例MHL中7个病灶的临床、病理与CT资料,分析并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本组病例包含5例儿童(中位年龄1岁)与1例成人(年龄65岁),其中成人病例含2个病灶。5例儿童MHL均位于肝脏右叶,其中4例MHL表现为双房或多房囊性,囊液密度均匀;1例病灶为囊实性,囊内见液平影;囊壁无强化或轻至中度强化。1例成人MHL的2个病灶分别位于肝脏左、右叶,均为实性,病灶在CT上呈稍低密度,增强后较大病灶主体无强化、局部轻度延迟强化,较小病灶呈轻度延迟强化。儿童MHL镜下见纤维组织将疏松水肿的间叶组织分隔成囊腔,可见小胆管增生及血管。成人MHL镜下见增生、变性的胶原纤维、散在分布的肝细胞岛与畸形的血管和胆管。结论:MHL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在儿童与成人间具有一定共性与差异,对MHL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性错构瘤 肝脏 儿童 CT
下载PDF
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CT及MRI表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赵丽 李金凝 +1 位作者 毛海佳 赵振华 《浙江医学》 CAS 2019年第17期1886-1888,189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幕下间变室管膜瘤患儿和34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CT表现(肿瘤最大径、平扫密度、钙... 目的探讨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与髓母细胞瘤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幕下间变室管膜瘤患儿和34例髓母细胞瘤患儿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CT表现(肿瘤最大径、平扫密度、钙化、出血)以及MRI表现(边界、形态、实性成分中囊变情况、实性成分的DWI信号、瘤周水肿程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对比两种肿瘤CT、MRI表现的差异。结果幕下间变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在发病性别、病灶最大径、边界、平扫密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发病年龄、肿瘤形态、是否钙化、实性中囊变、有无出血、水肿程度、实性成分DWI、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髓母细胞瘤实性成分DWI主要呈高或稍高信号,以不均匀中或重度强化为主;而间变室管膜瘤实性成分DWI以等或稍低信号常见,增强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相对较轻。结论儿童幕下间变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差异,CT平扫联合MRI在两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 CT MRI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定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逆性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路怡妹 王彦姝 +1 位作者 李金凝 汪登斌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可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诊断其早期可逆性病变,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磁共振影像技术在诊断脂肪肝和肝纤维化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单纯性脂肪肝及肝纤维化的定量诊...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可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诊断其早期可逆性病变,对疾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磁共振影像技术在诊断脂肪肝和肝纤维化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单纯性脂肪肝及肝纤维化的定量诊断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肝 肝硬化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肝纤维化的分子成像进展
7
作者 王彦姝 李金凝 汪登斌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72-575,共4页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的共同转归,肝纤维化分子成像基于病程中异常表达的靶分子,在真实完整的生理环境中通过图像直接观察细胞和分子通路。通过对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成像,可做到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疗效评估。...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损伤的共同转归,肝纤维化分子成像基于病程中异常表达的靶分子,在真实完整的生理环境中通过图像直接观察细胞和分子通路。通过对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成像,可做到对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疗效评估。迄今为止,以活化的星状细胞或细胞外基质某类成分为靶分子的肝纤维化分子成像已取得一定进展。综述基于不同成像靶点的分子成像在肝纤维化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分子成像 整合素 Ⅰ型胶原蛋白
下载PDF
MR场强及设备类型对健康人腹部实质脏器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高佳音 张加成 +3 位作者 杨正汉 李金凝 陈敏 周诚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1.5T与3.0T及不同的1.5T设备测量健康志愿者肝、脾及胰实质ADC值的稳定性。方法利用美国GE1.5T、德国Siemens1.5T及荷兰Philips3.0TMR仪对33名健康志愿者行腹部DWI,b值为0及600s/mm^2。测量肝、脾、胰(分为头、体、尾... 目的探讨1.5T与3.0T及不同的1.5T设备测量健康志愿者肝、脾及胰实质ADC值的稳定性。方法利用美国GE1.5T、德国Siemens1.5T及荷兰Philips3.0TMR仪对33名健康志愿者行腹部DWI,b值为0及600s/mm^2。测量肝、脾、胰(分为头、体、尾)的ADC值。比较各脏器在2台不同1.5T设备及3.0与1.5T设备所测得ADC值的差异。数据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在GE1.5T、Siemens1.5T与Philips3.0T设备上,肝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56±0.10)×10^-3、(1.67±0.15)×10^3及(1.35±0.12)×10^3mm^2/s;脾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6±0.10)×10、(0.98±0.11)×10^3及(0.81±0.14)×10^3mm^2/s;胰头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09±0.27)×10^-3、(2.20±0.21)×10^3及(2.05±0.27)×10^3mm^2/s;胰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03±0.27)X10^-3、(2.09±0.30)×10^3及(1.76±0.25)×10^3mm^2/s;胰尾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88±0.28)×10^-3、(1.88±0.27)×10^3及(1.56±0.27)×10^3mm^2/s。不同场强下肝、脾、胰体及胰尾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E1.5T与Philips3.0T相比,肝:t=11.073,P〈0.01;脾:t:4.143,P〈0.01;胰体:t=4.677,P〈0.01;胰尾:t=5.356,P〈0.01;Siemens1.5T与Philips3.0T相比,肝:t=12.795,P〈0.01;脾:t=5.376,P〈0.01;胰体:t=5.174,P〈0.01;胰尾:t=4.648,P〈0.01);而胰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1.5T与Philips3.0T相比:t=0.340,P〉0.05;Siemens1.5T与Philips3.0T相比:t=1.349,P〉0.05)。在不同的1.5T设备上,肝的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3,P〈0.01);而脾(t=-0.732,P〉0.05)、胰头(t=-0.879,P〉0.05)、胰体(t=-1.020,P〉0.05)、胰尾(t=0.054,P〉0.05)的平均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不同场强及不同1.5T设备上,对腹部实质脏器的ADC值测量部分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可重复性 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