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行为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对改善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昕怡 阴山燕 +3 位作者 赵雪帆 李金树 兰雪姣 姚梓涵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77-283,共7页
目的:探讨以认知-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设计的团体心理干预对于缓解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的方式选择某大学存在手机依赖困扰的45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安慰剂组(n=15)和对照组(n=15),对实验组进行... 目的:探讨以认知-行为模型为理论基础设计的团体心理干预对于缓解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便利取样的方式选择某大学存在手机依赖困扰的45名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安慰剂组(n=15)和对照组(n=15),对实验组进行基于认知-行为模型的手机依赖心理干预,安慰剂组接受与手机依赖主题无关的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则正常生活,不参加任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3组被试均使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中文版作为测评工具,同时结合个体的日均手机使用时长来共同探究干预前后各组实验数据的差异。结果:在前测中,各组的MPAI得分与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均不存在显著差异(MPAI前测:F=0.79,P>0.05;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前测:F=1.51,P>0.05)。但在后测中,实验组的MPAI得分与日均手机使用时长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P<0.001),且都显著低于安慰剂组、对照组(P<0.01)。干预后1个月追踪测量显示,实验组各项数据依然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且与前测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基于认知-行为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水平,帮助其尽早摆脱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回归并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与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依赖 团体心理干预 大学生 认知-行为模型
下载PDF
微波技术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金树 张建福 《石化技术》 CAS 2002年第3期178-183,共6页
介绍了微波合成在有机和无机合成中的应用 ,及为了不同合成反应的需要而设计的各种微波反应器 。
关键词 微波技术 化学合成 应用 微波反应器 有机合成 无机合成
下载PDF
HT-IPS中纳米分散相形态的TEM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金树 吴杏芳 李杨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3年第2期41-45,共5页
研究了高透明抗冲聚苯乙烯(HT-IPS)中纳米分散相形态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HT-IPS中分散相是直径为10~20 nm、长不超过50 nm的棒状“颗粒”,且均匀地弥散在整个聚苯乙烯基体中。一些试样中分散相会聚集,... 研究了高透明抗冲聚苯乙烯(HT-IPS)中纳米分散相形态及其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HT-IPS中分散相是直径为10~20 nm、长不超过50 nm的棒状“颗粒”,且均匀地弥散在整个聚苯乙烯基体中。一些试样中分散相会聚集,这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很大。此外,研究还表明,材料中纳米分散相“颗粒”其实是一些富含丁二烯段的苯乙烯和丁二烯共聚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分散相 TEM 研究 高透明抗冲聚苯乙烯 苯乙烯 丁二烯 透射电子显微镜 形态
下载PDF
国家叙事视野下的经典翻译与出版:1949-196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金树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7-102,共6页
翻译经典研究聚焦于经典如何在翻译中得到建构或解构,而忽略了经典文本本身对译入语语境的互动影响。文章通过梳理"十七年"(1949—1966)对马列经典著作、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和出版,认为在国家主导的翻译实践中... 翻译经典研究聚焦于经典如何在翻译中得到建构或解构,而忽略了经典文本本身对译入语语境的互动影响。文章通过梳理"十七年"(1949—1966)对马列经典著作、西方经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和出版,认为在国家主导的翻译实践中,此阶段的经典翻译和出版旨在完成三大国家叙事:信仰的赓续,价值的认同,形象的建构。对"十七年"经典翻译与出版的梳理和研究,有助于理解特殊时代背景下翻译与政治的共谋,体悟文本之外的翻译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叙事 经典 翻译与出版 1949—1966
下载PDF
文化差异中的翻译限度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8-90,共3页
翻译是可行的,但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根源于语言之间形式上的不同和语言中蕴藏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地域特征、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简单比较了中英文化差异,指出: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差异将逐渐缩小,翻译的限度也会... 翻译是可行的,但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根源于语言之间形式上的不同和语言中蕴藏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地域特征、风俗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简单比较了中英文化差异,指出: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文化差异将逐渐缩小,翻译的限度也会越来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地域特色 风俗习惯 信仰 价值观念 翻译限度
下载PDF
翻译标准重谈——模糊语言学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134,共3页
语言的模糊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的特性。翻译标准是评价译文好坏的准则,只是一种模糊测度而已。解析"忠实"标准的模糊性,并引入语言变量这一概念,进一步论证:翻译性质的复杂化,其定义的多元化和制约... 语言的模糊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的特性。翻译标准是评价译文好坏的准则,只是一种模糊测度而已。解析"忠实"标准的模糊性,并引入语言变量这一概念,进一步论证:翻译性质的复杂化,其定义的多元化和制约条件的多层次化,决定了其评判标准的模糊性、多元性和动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 模糊性 忠实 语言变量
下载PDF
批评主体的身份对翻译批评观的效应——以1949—1966的翻译批评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8-135,共8页
翻译批评是批评主体对以翻译或翻译活动为中心的描写、分析、评估和研究活动。批评如何进行,与主体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十七年"(1949—1966)特殊的时代语境形塑了文化身份各异的翻译批评主体,其话语特征也风格迥异。本文对&... 翻译批评是批评主体对以翻译或翻译活动为中心的描写、分析、评估和研究活动。批评如何进行,与主体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十七年"(1949—1966)特殊的时代语境形塑了文化身份各异的翻译批评主体,其话语特征也风格迥异。本文对"十七年"翻译批评主体的文化身份和话语特征进行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我们认识特殊语境下文化身份与翻译批评的关系,以期揭示翻译批评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身份 翻译批评 1949—1966 翻译批评主体
下载PDF
模糊语言学视域下的《天净沙·秋思》赏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金树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14-116,共3页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模糊美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主题模糊三个方面。从语义模糊方面来看,该词选择"枯、老、昏、小、古、西、瘦"等形容词...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模糊美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主题模糊三个方面。从语义模糊方面来看,该词选择"枯、老、昏、小、古、西、瘦"等形容词语言变量使其内涵较之明晰,语言更具开放性、蕴含性、妥贴性和简洁性;从意象模糊方面来看,该词将孤立、单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空间上看,上下左右、远近高低、错落有致;从状态上看,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主题突出。语义模糊、意象模糊所呈现的文学模糊性又决定其题旨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赋予其主题以多元模糊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语言学 《天净沙·秋思》 语义模糊 意象模糊 主题模糊
下载PDF
多元、动态、模糊——解构主义翻译观与翻译标准的厘定 被引量:7
9
作者 李金树 《宜春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96-99,共4页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传统的翻译标准过分强调忠实原文和忠实原文作者 ,忽视甚至是否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语的接受环境 ,流于点评式和随感式的散论 ,缺乏系统性。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原文中心意义的存在 ...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传统的翻译标准过分强调忠实原文和忠实原文作者 ,忽视甚至是否定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语的接受环境 ,流于点评式和随感式的散论 ,缺乏系统性。解构主义翻译观质疑原文中心意义的存在 ,肯定了读者的创造性 ,为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翻译标准 多元 动态 模糊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审美建构——基于模糊语言学的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金树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38-41,共4页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模糊美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主题模糊三个方面。从语义模糊方面来看,该诗选择"lovely,temperate,short,hot"等形容词...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模糊美主要表现在语义模糊、意象模糊和主题模糊三个方面。从语义模糊方面来看,该诗选择"lovely,temperate,short,hot"等形容词和"I","thee","this"等指示代词,使其蕴含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呈现出开放的审美意境;从意象模糊方面来看,该诗将夏天、花朵、太阳、死亡等孤立、单一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虚实相生,召唤读者能动地参与填补与构建该诗的意境,充分挖掘并体验其模糊美;语义模糊和意象模糊又决定了该诗题旨的不确定性和流变性,赋予其主题以多元模糊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审美建构 语义模糊 意象模糊 主题模糊
下载PDF
抗战语境与翻译的大众化倾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抗战期间的翻译,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它迎合了战时的文艺政策,服务于社会语境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的唤醒、动员民众与文学的表现之间形成了平行对应的关系。翻译的大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 抗战期间的翻译,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它迎合了战时的文艺政策,服务于社会语境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的唤醒、动员民众与文学的表现之间形成了平行对应的关系。翻译的大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翻译选材多集中在报告文学、戏剧和小说;翻译策略由"欧化"转向"中国化";编译、节译流行。这充分证明:由于主体文化的规范和环境对翻译的制约,翻译大众化只不过是译者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行为,是抗战语境下文化调适的必然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语境 翻译 大众化
下载PDF
中国文化外译定位:接受语境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金树 林红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98-101,共4页
中国文化外译是一个综合的各方参与的事业,是一个文明对话的过程。以接受语境为导向,我们要深入研究读者的文化心态,淡化文化外译的政治功能,避免西方读者的"政治化臆断"。同时,本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 中国文化外译是一个综合的各方参与的事业,是一个文明对话的过程。以接受语境为导向,我们要深入研究读者的文化心态,淡化文化外译的政治功能,避免西方读者的"政治化臆断"。同时,本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的宗旨,采取"中西译者"合作模式和多元化的翻译策略,优先译介"接地气""世界性"的题材和作品,让译入语读者分享中国的文学、文化经验和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外译 接受语境 翻译目的 译者模式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中国文化外译呼唤翻译经纪人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金树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41,共4页
"中介"因素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提出"翻译经纪人"概念,认为翻译经纪人是适应国际惯例和顺应时代巨变的必然产物。翻译经纪人主导的市场推介,促进多方共赢,对中国文化"走... "中介"因素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化外译"研究的薄弱环节。文章提出"翻译经纪人"概念,认为翻译经纪人是适应国际惯例和顺应时代巨变的必然产物。翻译经纪人主导的市场推介,促进多方共赢,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中国文化外译 翻译经纪人
下载PDF
《枫桥夜泊》的模糊美赏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金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6-79,共4页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依托夜泊生活片断,精选意象,冷暖交融,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主旨丰富、意象模糊的素描图。以"模糊美"为切入点,从语义模糊美、句法...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诗歌的模糊美给读者留下了无限解读的空间。唐人张继的名作《枫桥夜泊》依托夜泊生活片断,精选意象,冷暖交融,为读者勾勒了一幅主旨丰富、意象模糊的素描图。以"模糊美"为切入点,从语义模糊美、句法模糊美、意象模糊美和主题模糊美四方面解读《枫桥夜泊》的模糊美,对模糊美学介入诗歌欣赏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桥夜泊 语义模糊 意象模糊 句法模糊 主题模糊
下载PDF
“红色经典”批评语境与李俍民的翻译题材转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金树 《语言教育》 2019年第4期89-93,共5页
李俍民是"十七年"(1949-1966)期间影响颇大的译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专注于儿童文学翻译,1953年后其翻译题材进行了转型,以翻译英烈传为主。文章通过梳理建国后"红色经典"的批评语境,揭示此转型背后的深刻动机。研究发... 李俍民是"十七年"(1949-1966)期间影响颇大的译者,新中国成立初期专注于儿童文学翻译,1953年后其翻译题材进行了转型,以翻译英烈传为主。文章通过梳理建国后"红色经典"的批评语境,揭示此转型背后的深刻动机。研究发现,李俍民的翻译转型不仅是译者个人自觉的结果,更是主流政治话语和赞助系统对译者抉择规约的必然。研究李俍民翻译转型的动机和规约因素有助于我们认识特殊时代语境中批评的制衡和话语的张力、认清主流政治话语和赞助系统对翻译抉择的建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语境 李俍民 翻译题材转型
下载PDF
“十七年”(1949-1966)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研究》 2017年第3期65-73,共9页
"十七年"(1949-1966)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黄金时代,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翻译史著、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不足予以分... "十七年"(1949-1966)是我国翻译文学史上黄金时代,蕴含着丰富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翻译史著、博士论文和期刊论文三个层面,对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的翻译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不足予以分析和剖释。文章从应用翻译研究、翻译生产/出版研究、译者文化生态研究、理论融合研究四个方面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空间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1949-1966) 翻译研究 回顾 展望
下载PDF
This和that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金树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52-55,共4页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作为英语中最活跃的词汇之一,this和that对人们的思想交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指代关系的模糊是语言模糊性的一种反映。在翻译this和that时,应充分考虑其运用的环境、场所、时间和上下文等因素。
关键词 this that 模糊指代 翻译
下载PDF
汉语数字“三”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金树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78-80,共3页
汉语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三"作为较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数字,不仅表示具体的确数,还具有虚指功能,语义相当模糊。三字语义的模糊性要求我们在翻译中不能只拘泥于本身的数值,而必须要考虑它所存在的语言环境,精心选... 汉语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三"作为较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数字,不仅表示具体的确数,还具有虚指功能,语义相当模糊。三字语义的模糊性要求我们在翻译中不能只拘泥于本身的数值,而必须要考虑它所存在的语言环境,精心选择适当词语,既译其义,又译其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三” 模糊性 翻译
下载PDF
从文化层面看翻译的限度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金树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3-66,共4页
 翻译从实质上讲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同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造成了翻译的限度问题。本文分析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产生的根源,并认为可译和不可译是相对的,不可译总是处于向可译的动态转化中。
关键词 文化 翻译 可译性 相对性
下载PDF
模糊语言学视域下的“三”字夸张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金树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70-72,共3页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字十、百、千、万连用,用来虚指,表示模糊夸张。同时,由"三"倍之而来的其它非十进位倍数如"六""九""十二""一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可表示虚指,以夸张表示模糊语义,这种表达法可看成"三"的延伸。"三"表示夸张的现象,是人类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三"字夸张是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增强了事物表现的模糊美,其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审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三” 模糊性 夸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