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商周时期角镞制作流程的分析与研究初探:以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1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71-1482,共12页
西头遗址(357) 02′15.56″N,1087) 12′59.68″E)位于陕西省旬邑县,是目前泾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其中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它们之间具有关联的制作工序为复原和研究西头遗址角镞的...
西头遗址(357) 02′15.56″N,1087) 12′59.68″E)位于陕西省旬邑县,是目前泾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其中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它们之间具有关联的制作工序为复原和研究西头遗址角镞的加工流程及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研究采用形态分类、动物种属鉴定、痕迹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对西头遗址出土的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西头遗址出土鹿角料16件,其中5件可以确认为梅花鹿(Cervus nippon),其余11件仅能够鉴定为梅花鹿或马鹿(Cervusnippon/Cervuselaphus)。西头遗址出土的鹿角料表面均有锯切痕迹,主要分布在鹿角的主枝、眉枝、角基的截断面;出土半成品角镞1件,由鹿角制成,其表面有打磨痕迹、条痕,主要分布在铤部;出土67件成品角镞,其中66件角镞由鹿角制成,1件因风化严重,材质无法辨识。成品角镞中有58件表面存在锯切痕迹、打磨痕迹、刻划痕迹、条痕。西头遗址角镞的加工流程可分为六道工序:原料采备→截断角料→截取角条→制作粗坯→打磨成型→精细加工;此外,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头遗址角镞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西头遗址鹿角料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采集自然脱落的鹿角和人为获取非自然脱落的鹿角两种方式,梅花鹿作为西头遗址角镞制作的主要来源,很可能在当地被猎杀并将鹿角与头部分离从而获取鹿角资源。鹿角料的截断方式为从多个方向环绕一周进行锯切,且保持中间部分未被锯断,随后将鹿角料两端分别放置在垫物及地面上,再用重物进行敲击,直至断开。以往研究认为铤部的加工痕迹是刀削痕迹,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打磨也可以产生相同的痕迹。该研究对于揭示古人制作角镞的完整加工流程及不同环节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进一步认识商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的制骨活动积累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商周时期
角镞
加工流程
制作工艺
动物资源
原文传递
骨镞杀伤力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2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西部考古》
2023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测试不同形制骨镞的杀伤力。实验结果显示双翼镞穿透力及杀伤力最强,可完全射穿猪的肋骨;三棱镞、圆锥状镞杀伤力较强,可射穿猪的肋骨,且三棱镞、圆锥状镞的杀伤力与镞身长度呈正相关。平头镞杀伤力最小,但亦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可射穿猪的皮、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业模式以及骨镞的使用痕迹,推断西头遗址骨镞的功能为战争、狩猎或弋射之用。本项研究对探讨骨镞背后所反映的生业模式、战争冲突等人类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头遗址
骨镞
实验考古
杀伤力测试
功能用途
原文传递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牧民家畜饲养与利用的民族学调查
被引量:
8
3
作者
李鑫叶
李悦
+1 位作者
张成睿
刘欢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7-195,共9页
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民族学资补对研究古代社会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生业经济乃至人地关系等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境内10户蒙古族与汉族牧民为调查对象,就草场面积、畜群结构以及家畜的性别比例、年龄...
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民族学资补对研究古代社会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生业经济乃至人地关系等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境内10户蒙古族与汉族牧民为调查对象,就草场面积、畜群结构以及家畜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繁殖与阉割、疾病与死亡等问题开展民族学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所反映的家畜饲养策略与利用方式、社会结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
民族学调查
家畜饲养与管理
原文传递
谈博物馆教育的社区化——以美国尼瓦克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鑫叶
刘扬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7期73-76,共4页
美国尼瓦克博物馆在美国新博物馆学先驱达纳的带领下,开展了博物馆教育社区化建设和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尼瓦克博物馆的教育社区化实践主要体现出四大理念:博物馆的社区性、博物馆的现代性、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
美国尼瓦克博物馆在美国新博物馆学先驱达纳的带领下,开展了博物馆教育社区化建设和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尼瓦克博物馆的教育社区化实践主要体现出四大理念:博物馆的社区性、博物馆的现代性、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在当今社会公众教育甚至未来博物院事业发展中都具有很好的优势,而在新的博物馆教育形势下,教育的社区化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较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社区化
尼瓦克博物馆
启示
原文传递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初探
5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西部考古》
2020年第2期116-132,共17页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与竖穴土坑墓在墓穴结构及丧葬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通过观察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的墓穴结构、丧葬习俗、墓葬等级与空间分布等特征,发现关中地区偏洞室墓自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渐趋于规范化。该类偏...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与竖穴土坑墓在墓穴结构及丧葬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通过观察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的墓穴结构、丧葬习俗、墓葬等级与空间分布等特征,发现关中地区偏洞室墓自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渐趋于规范化。该类偏洞室墓的来源应与甘青地区辛店文化墓葬葬俗有密切关系,其在文化分布与人群迁徙方面具有一定的指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商周时期
偏洞室墓
类型演变
文化来源
原文传递
题名
商周时期角镞制作流程的分析与研究初探:以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1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机构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出处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71-1482,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中国考古研究专题”委托项目(批准号:21@WTK005)
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度重点科研计划项目(批准号:21JY042)
陕西省高校“黄土高原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共同资助。
文摘
西头遗址(357) 02′15.56″N,1087) 12′59.68″E)位于陕西省旬邑县,是目前泾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聚落遗址。其中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它们之间具有关联的制作工序为复原和研究西头遗址角镞的加工流程及制作工艺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研究采用形态分类、动物种属鉴定、痕迹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对西头遗址出土的鹿角料、半成品角镞、成品角镞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西头遗址出土鹿角料16件,其中5件可以确认为梅花鹿(Cervus nippon),其余11件仅能够鉴定为梅花鹿或马鹿(Cervusnippon/Cervuselaphus)。西头遗址出土的鹿角料表面均有锯切痕迹,主要分布在鹿角的主枝、眉枝、角基的截断面;出土半成品角镞1件,由鹿角制成,其表面有打磨痕迹、条痕,主要分布在铤部;出土67件成品角镞,其中66件角镞由鹿角制成,1件因风化严重,材质无法辨识。成品角镞中有58件表面存在锯切痕迹、打磨痕迹、刻划痕迹、条痕。西头遗址角镞的加工流程可分为六道工序:原料采备→截断角料→截取角条→制作粗坯→打磨成型→精细加工;此外,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对西头遗址角镞的制作工艺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动物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西头遗址鹿角料的获取方式主要包括采集自然脱落的鹿角和人为获取非自然脱落的鹿角两种方式,梅花鹿作为西头遗址角镞制作的主要来源,很可能在当地被猎杀并将鹿角与头部分离从而获取鹿角资源。鹿角料的截断方式为从多个方向环绕一周进行锯切,且保持中间部分未被锯断,随后将鹿角料两端分别放置在垫物及地面上,再用重物进行敲击,直至断开。以往研究认为铤部的加工痕迹是刀削痕迹,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发现打磨也可以产生相同的痕迹。该研究对于揭示古人制作角镞的完整加工流程及不同环节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进一步认识商周时期大型聚落遗址的制骨活动积累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
西头遗址
商周时期
角镞
加工流程
制作工艺
动物资源
Keywords
Xitou sit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ntler arrowheads
working process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imal resources
分类号
K871.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876.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骨镞杀伤力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2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机构
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出处
《西部考古》
2023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基金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1JY042)
陕西省高校“黄土高原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青年创新团队”
“三水河流域商周时期文化格局与聚落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3JP165)的共同资助
文摘
骨镞是古代社会重要的工具和武器,其对战争及生业模式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不同形制骨镞的功能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西头遗址商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67件鹿角制成的骨镞,且在形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西头遗址出土骨镞为参照,通过射击实验测试不同形制骨镞的杀伤力。实验结果显示双翼镞穿透力及杀伤力最强,可完全射穿猪的肋骨;三棱镞、圆锥状镞杀伤力较强,可射穿猪的肋骨,且三棱镞、圆锥状镞的杀伤力与镞身长度呈正相关。平头镞杀伤力最小,但亦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可射穿猪的皮、肉。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头遗址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业模式以及骨镞的使用痕迹,推断西头遗址骨镞的功能为战争、狩猎或弋射之用。本项研究对探讨骨镞背后所反映的生业模式、战争冲突等人类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
关键词
西头遗址
骨镞
实验考古
杀伤力测试
功能用途
Keywords
Xitou Site
Bone Arrowhead
Experimental Archaeology
Lethality Test
Functional Purpos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牧民家畜饲养与利用的民族学调查
被引量:
8
3
作者
李鑫叶
李悦
张成睿
刘欢
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87-195,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8CKG024)资助。
文摘
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的民族学资补对研究古代社会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生业经济乃至人地关系等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境内10户蒙古族与汉族牧民为调查对象,就草场面积、畜群结构以及家畜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繁殖与阉割、疾病与死亡等问题开展民族学调查。调查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所反映的家畜饲养策略与利用方式、社会结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
民族学调查
家畜饲养与管理
Keywords
Inner Mongolia,Sonid Rught Banner
Ethnographic survey
Livestock herding and management
分类号
S815 [农业科学—畜牧学]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谈博物馆教育的社区化——以美国尼瓦克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鑫叶
刘扬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年第7期73-76,共4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CKG001)
内蒙古自治区青年创新人才--"草原英才"工程后备人才专项基金
内蒙古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经费的共同资助
文摘
美国尼瓦克博物馆在美国新博物馆学先驱达纳的带领下,开展了博物馆教育社区化建设和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就。尼瓦克博物馆的教育社区化实践主要体现出四大理念:博物馆的社区性、博物馆的现代性、博物馆的公共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这在当今社会公众教育甚至未来博物院事业发展中都具有很好的优势,而在新的博物馆教育形势下,教育的社区化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较好途径。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社区化
尼瓦克博物馆
启示
分类号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初探
5
作者
李鑫叶
豆海锋
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出处
《西部考古》
2020年第2期116-132,共17页
文摘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与竖穴土坑墓在墓穴结构及丧葬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本文通过观察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的墓穴结构、丧葬习俗、墓葬等级与空间分布等特征,发现关中地区偏洞室墓自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渐趋于规范化。该类偏洞室墓的来源应与甘青地区辛店文化墓葬葬俗有密切关系,其在文化分布与人群迁徙方面具有一定的指示特征。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商周时期
偏洞室墓
类型演变
文化来源
Keywords
Guanzhong Are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Partial Cace Chamber Tombs
the Type Evolution
Cultural Origin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商周时期角镞制作流程的分析与研究初探:以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李鑫叶
豆海锋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0
原文传递
2
骨镞杀伤力的实验考古学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
李鑫叶
豆海锋
《西部考古》
2023
0
原文传递
3
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牧民家畜饲养与利用的民族学调查
李鑫叶
李悦
张成睿
刘欢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8
原文传递
4
谈博物馆教育的社区化——以美国尼瓦克博物馆为例
李鑫叶
刘扬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
原文传递
5
关中地区商周时期偏洞室墓初探
李鑫叶
豆海锋
《西部考古》
2020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