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诚信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锋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1-124,共4页
商鞅以"信"而使民,为"信"而行法,终使秦国有大治。从诚信的视角出发,关注商鞅变法中以法制建立起的诚信体系及其与法制之间的关系,可对商鞅变法的重新认识有所裨益。
关键词 商鞅变法 诚信 法制
下载PDF
与狐兰支亡降匈奴事件有关的三枚汉简新探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锋敏 孙占宇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7-109,共3页
本文对敦煌马圈湾出土编号分别为敦85、敦86和敦127的三枚汉简进行了新的考证。初步认为简文所反映的史事很可能与始建国二年车师贵族狐兰支亡降匈奴和戊己校尉史陈良反叛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而不是天凤三年王莽征伐西域战争中的... 本文对敦煌马圈湾出土编号分别为敦85、敦86和敦127的三枚汉简进行了新的考证。初步认为简文所反映的史事很可能与始建国二年车师贵族狐兰支亡降匈奴和戊己校尉史陈良反叛等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而不是天凤三年王莽征伐西域战争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汉简 西域史 民族史
下载PDF
论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锋敏 孙翔 《甘肃高师学报》 2006年第6期86-88,共3页
在指导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知识技能的发挥。本文针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对策的探讨,试图解决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关键词 大学生 毕业论文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论北朝寺院经济的资源配置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锋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58,共3页
北朝是佛教寺院经济发展扩张时期,寺院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方面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在经济制度规则的约束下,无论是对于劳动力、土地以及资财等资源的获取,抑或是资源财富的经营活动,都表现出寺院经济发展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王权社会... 北朝是佛教寺院经济发展扩张时期,寺院在经济资源的配置方面显示了其积极自主的特点。在经济制度规则的约束下,无论是对于劳动力、土地以及资财等资源的获取,抑或是资源财富的经营活动,都表现出寺院经济发展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王权社会的国家暴力,依然对寺院经济有着强大的干预能力。研究北朝寺院经济的资源配置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北朝经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寺院经济 资源配置
下载PDF
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3
5
作者 李锋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7-138,共2页
我国自古就以正统的儒家仁爱观念为基础,提出了人类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并付诸实践。古代的大同思想、“仓储后备”与救济优抚思想等,近代的“补救型”福利思想和“为社会弱者服务”理念等。早期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保障工人生存权、劳动... 我国自古就以正统的儒家仁爱观念为基础,提出了人类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并付诸实践。古代的大同思想、“仓储后备”与救济优抚思想等,近代的“补救型”福利思想和“为社会弱者服务”理念等。早期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保障工人生存权、劳动权和收获权的“三权”思想并在解放区付诸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思想史
下载PDF
从《通鉴》与两《唐书》比较中看《通鉴》在研究唐史中的重要地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锋敏 《甘肃高师学报》 1999年第6期29-31,共3页
《通鉴》与新、旧《唐书》修成的时间各不相同,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而言,《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了不少史料写成的,这种增删又未必全好,所以它们各有优缺点。《通鉴》则是对两《唐书》的材料“择善而从”... 《通鉴》与新、旧《唐书》修成的时间各不相同,而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较而言,《新唐书》是在《旧唐书》的基础上增删了不少史料写成的,这种增删又未必全好,所以它们各有优缺点。《通鉴》则是对两《唐书》的材料“择善而从”,又旁证博引,使材料更确切可靠,这就注定了《通鉴·唐纪》在研究唐史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鉴》 新、旧《唐书》 重要地位
下载PDF
试论《唐国史补》在研究唐代历史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锋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05年第6期60-62,共3页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间、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 历史学家在研究唐代历史的过程中,对于正史如《新唐书》、《旧唐书》、《通鉴》所记载的史料比较重视,对于野史则重视不足。本文通过对《唐国史补》的分析研究,以为其虽为野史,但由于成书时间、作者经历等原因,经认真取舍具有正史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失为一部研究唐史的重要史料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国史补》 研究 唐史 作用
下载PDF
论高等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锋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08年第1期91-93,共3页
传承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发挥文化的传承、评价,选择与创新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 传承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如何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发挥文化的传承、评价,选择与创新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已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发挥高等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就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传承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研究述略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锋敏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62-65,共4页
农村社会保障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探讨我国学者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的研究并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 农村 社会保障 制度发展
下载PDF
陈梦家先生河西历史地理研究述评
10
作者 李锋敏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6期136-138,共3页
陈梦家先生是简牍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将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简牍学研究,依据汉简的出土地点成功地复原了额济纳河流域汉代塞防体系并考证出其中大部分烽隧的具体位置。他还将简牍文献与传世典籍相结合,对汉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代、... 陈梦家先生是简牍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将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简牍学研究,依据汉简的出土地点成功地复原了额济纳河流域汉代塞防体系并考证出其中大部分烽隧的具体位置。他还将简牍文献与传世典籍相结合,对汉河西四郡的设置年代、汉玉门关与玉门县等问题都作了严密的考证,为利用简牍材料研究历史地理问题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梦家 河西历史地理 简牍学
下载PDF
浅谈武则天嵩山封禅与道佛两教的兴盛
11
作者 李锋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03年第6期66-68,共3页
政治与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扶持宗教 ,宗教为政治服务 ,政治又为宗教尤其是道佛两教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唐武则天时期 ,继泰山封禅后 ,嵩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武则天的推崇 ,成功实现... 政治与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扶持宗教 ,宗教为政治服务 ,政治又为宗教尤其是道佛两教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唐武则天时期 ,继泰山封禅后 ,嵩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武则天的推崇 ,成功实现了嵩山封禅 ,道教、佛教极为兴盛。此后 ,嵩山的地位大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宗教 中国 统治者 唐代 武则天 封禅 道教 佛教
下载PDF
论唐代中后期宦官权力及其政治影响
12
作者 李锋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07年第3期69-71,共3页
宦官就其职责而言本与国政无涉。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于是为加强皇权,进而提升宦官权力。宦官在唐中后期不仅掌握军权而且掌握政权,形成权倾一朝的局面,对唐代中后期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关键词 唐代宦官 权力 影响
下载PDF
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秦朝灭亡
13
作者 李锋敏 《河西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45-46,99,共3页
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但由于秦统治者在维护和巩固新生封建政权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模糊性,且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种治道兼容并蓄及时创立适应封建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 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但由于秦统治者在维护和巩固新生封建政权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意识形态认识的模糊性,且没有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种治道兼容并蓄及时创立适应封建统治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导致文化专制与政治专权,促使社会矛盾激化,进而也导致了秦王朝二世的灭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朝 意识形态 评价
下载PDF
从河西走廊古地名看古代河西历史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锋敏 《甘肃社会科学》 2000年第2期47-48,共2页
从历史地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河西走廊的历史 ,可以发现 ,这里的许多地名发源于匈奴语 ,如祁连山、焉支山、休屠湖、腾格里、山丹、姑藏等 ;有些则与汉族对河西走廊的开拓相关 ,如酒泉、张掖、武威、敦煌 ,渔泽障、昆仑障、玉门石障... 从历史地理学和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河西走廊的历史 ,可以发现 ,这里的许多地名发源于匈奴语 ,如祁连山、焉支山、休屠湖、腾格里、山丹、姑藏等 ;有些则与汉族对河西走廊的开拓相关 ,如酒泉、张掖、武威、敦煌 ,渔泽障、昆仑障、玉门石障、偃泉障、遮虏障、西渠、东渠、黄渠等。这些沿用的古地名不但是各民族历史融合的语言“化石” ,同时也说明 ,强大发达的民族 ,其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和风俗 ,具有辐射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古地名 古代 河西走廊史 民族融合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与甘肃农业的优势构建
15
作者 马志荣 李锋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01年第3期70-72,共3页
甘肃农业由于长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发展缓慢。面对西部大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利用本地农业资源构建农业的优势地位,合理有效地开发农业,使甘肃农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农业资源 优势构建 甘肃 农业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
下载PDF
《菜根谭》人身修养伦理思想探析
16
作者 孙翔 李锋敏 《甘肃高师学报》 2007年第1期113-115,共3页
人生的成长犹如树枝一般需要不断地“修剪”,方可现其端正、秀雅。本文试图从制欲正心,谦虚求学;克己忍让,心平气和;磨练意志,正直诚信;寄情自然,返朴归真四个方面来分析《菜根谭》一书中关于修身养性、处事应物的修养理论,以供今人参... 人生的成长犹如树枝一般需要不断地“修剪”,方可现其端正、秀雅。本文试图从制欲正心,谦虚求学;克己忍让,心平气和;磨练意志,正直诚信;寄情自然,返朴归真四个方面来分析《菜根谭》一书中关于修身养性、处事应物的修养理论,以供今人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根谭 修养 伦理思想
下载PDF
两汉时期官吏的致仕制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艳玲 李锋敏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1-96,共6页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官吏致仕的现象,西汉时期官吏致仕制度正式形成。致仕制度既是汉代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代养老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汉代官吏致仕的主要原因是高龄导致的身体状况不佳。汉代官吏致仕,形式上是主动退休,实质上是在礼俗和制度约束下的被动退休。汉代官员致仕后回家养老的基本费用得到保障,保证其晚年生活无后顾之忧;而且很多官员受到政治礼遇,可以继续发挥余热。汉代官吏致仕后死亡时也享有一定的丧葬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官吏 致仕制度
下载PDF
生态道德文化视角的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
18
作者 马志荣 朱玲 李锋敏 《开发研究》 CSSCI 2006年第3期17-19,共3页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在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同时,还必须对公众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构建生态道德文化,用以约束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建立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这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可...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在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同时,还必须对公众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构建生态道德文化,用以约束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建立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这对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人文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环境保护 生态道德文化构建
下载PDF
唐五代时期的沙陀汉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锋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49-52,共4页
沙陀是我国古代西域民族中的重要一支。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迁居内地,五代时期,在中原地区连建三朝———后唐、后晋、后汉和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北汉。五代十国以后,再也看不到沙陀人所建立的政权。作为一个... 沙陀是我国古代西域民族中的重要一支。唐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迁居内地,五代时期,在中原地区连建三朝———后唐、后晋、后汉和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北汉。五代十国以后,再也看不到沙陀人所建立的政权。作为一个古民族,沙陀人迅速汉化。本文试就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五代时期 沙陀 汉化 中华民族 中原地区 五代十国 唐宪宗 西域
下载PDF
略论唐末宰相与藩镇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锋敏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55-56,共2页
本文试就唐末宰相与藩镇的勾结加以论述,以进一步探讨唐朝灭亡的根源。唐末藩镇要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在唐中央政府内部努力渗入自己的势力,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在当时群雄割据,唐中央内部派系林立,争斗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既... 本文试就唐末宰相与藩镇的勾结加以论述,以进一步探讨唐朝灭亡的根源。唐末藩镇要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在唐中央政府内部努力渗入自己的势力,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在当时群雄割据,唐中央内部派系林立,争斗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既容易接近皇帝,又容易得到皇帝信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藩镇 宰相 唐末 论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