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爱默生散文《圆》中的超验主义与中国儒家思想之比较
1
作者 李雅培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年第10期145-146,共2页
本文旨在以孔子思想的视角对爱默生的一则散文——《圆》做一则简要的解读,并尽可能挖掘二者中共同包含的哲学思想,以总结笔者阅读思考所得,也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对美国文化的... 本文旨在以孔子思想的视角对爱默生的一则散文——《圆》做一则简要的解读,并尽可能挖掘二者中共同包含的哲学思想,以总结笔者阅读思考所得,也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可谓至深至远,他也被誉为"美国的孔子"。散文《圆》被收录在爱默生于1841年发表的《论文集:第一集》(Essays:First Series)中。本文在尝试对该散文中的超验主义思想进行解读之后,进一步探讨其与中国儒家思想的结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 超验主义 孔子思想 现实运用
下载PDF
格伦·斯蒂拉的《日常话语文本分析》书评
2
作者 李雅培 《海外英语》 2014年第19期227-228,共2页
作为对日常话语文本分析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著作,Glenn F.Stillar在1998年出版的《日常话语文本分析》一书给我们分析社会话语语篇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主要论述归纳了三种分析方法,那即批评语言学理论、会话分析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除... 作为对日常话语文本分析的较为系统全面的著作,Glenn F.Stillar在1998年出版的《日常话语文本分析》一书给我们分析社会话语语篇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主要论述归纳了三种分析方法,那即批评语言学理论、会话分析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法,诸如交际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等等,使之共同服务语篇分析。当中,包含诸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为读者根据自身兴趣和专长有选择性地研读提供了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话语文本 会话 实例 修辞 社会视角
下载PDF
基于BCC-CSM2-MR模式的疏勒河流域未来气温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雅培 朱睿 +2 位作者 刘涛 常亚斌 尹振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35-546,共12页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该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对该区未来气温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厘清疏勒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61-2014年气温降水数据及中等分辨率... 疏勒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该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对该区未来气温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厘清疏勒河流域未来气候变化状况,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本文基于1961-2014年气温降水数据及中等分辨率气候模式BCC-CSM2-MR输出数据(1961-2100年),采用MBC(Multivariate Bias Correction)方法对模式输出数据进行偏差校正,并利用趋势分析及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对疏勒河流域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时期(1961-2014年),经MBC方法校正后的模式输出数据,与实测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能较好地再现研究区分布规律;(2)不同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在未来时期(2015-2100年)下,模式数据的降水增加量的比较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平均温度增加量的比较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最高温的增加量比较为SSP5-8.5>SSP3-7.0>SSP2-4.5>SSP1-2.6,最低温度增加量比较为SSP5-8.5>SSP1-2.6>SSP2-4.5>SSP3-7.0;(3)未来时期(2015-2100年)的三个时段(2015-2040年、2041-2070年、2071-2100年)的变化特征表明,在2015-2040年和2041-2070年期间的降水减少的幅度较明显,而温度有增有减,变化幅度较大,呈现震荡的趋势。而在2071-2100年期间温度和降水有了明显的变化,且呈现高速增长的趋势;(4)未来时期的降水变化率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而平均温度变化量的高值区为流域水系稀疏地区;最高温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集中在疏勒河流域的上游区;最低温度变化最明显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的南北两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勒河流域 气候变化 CMIP6模式 MBC方法 趋势
下载PDF
1980-2015年阿拉善盟沙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 被引量:13
4
作者 常亚斌 朱睿 +1 位作者 肖生春 李雅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90,共9页
土地沙化是干旱区、半干旱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土地沙化影响因子并厘清其驱动机制是防治土地沙化的基础。分析了1980—2015年阿拉善盟沙地面积变化特征,进而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阿拉善盟沙地分布的自然、人为驱动因子,并探... 土地沙化是干旱区、半干旱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土地沙化影响因子并厘清其驱动机制是防治土地沙化的基础。分析了1980—2015年阿拉善盟沙地面积变化特征,进而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阿拉善盟沙地分布的自然、人为驱动因子,并探究了驱动因子两两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定量描述了各驱动因子对阿拉善盟沙地分布的影响程度,同时探测了2000—2015年阿拉善盟沙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力。结果表明:(1)以2000年为界限,阿拉善盟沙地面积先增后减。(2)影响阿拉善盟沙地空间分布的驱动因子,自然因子大于人为因子,且各驱动因子独立作用影响力小于两因子交互后共同作用。(3)沙化概率大于50%的区域为沙化风险区域。(4)2000—2015年阿拉善盟沙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中单因子影响力人为因子略微占优,但沙地的变化是人为与自然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阿拉善盟 土地利用变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