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发性颈动脉夹层致脑梗死1例
1
作者 李雯娴 李国华 黄立安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患者,男,38岁,因突发言语不能1d于2014年11月11日急诊入院。家属诉患者于11月11日凌晨0时左右睡觉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音困难、言语减少,但仍能简单对答,当时未予重视,未作特殊处理。7:00时许患者晨起后发现言语不能、发音困难... 患者,男,38岁,因突发言语不能1d于2014年11月11日急诊入院。家属诉患者于11月11日凌晨0时左右睡觉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音困难、言语减少,但仍能简单对答,当时未予重视,未作特殊处理。7:00时许患者晨起后发现言语不能、发音困难,四肢活动正常,无肢体乏力及麻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夹层 脑梗死 自发性 言语不能 发音困难 急诊入院 四肢活动 肢体乏力
下载PDF
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侧支循环与卒中再发 被引量:9
2
作者 周环 李雯娴 +4 位作者 唐雯 池桂波 张世军 徐安定 黄立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9-304,共6页
目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动脉狭窄程度虽然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因素,但是侧支循环对狭窄动脉供血区域脑灌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 目的: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动脉狭窄程度虽然是影响血流动力学的重要因素,但是侧支循环对狭窄动脉供血区域脑灌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来研究缺血性卒中伴有ICA严重狭窄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探讨侧支循环与其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57例予以内科药物治疗的ICA严重狭窄首发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TCD评定侧支循环等级,按照“无、Willis环前循环、Willis环后循环、颈外动脉(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系统、局部新生血管代偿”评分,每种途径为1分,总分0~4分.根据MRI-FLAIR上患侧大脑中动脉远端高信号血管影(distal hyperintense ves-sel,DHV)多少,分为0、1、2分.将患者在TCD和FLIAR上侧支循环分数分为无(0分)、差(12分)、中等(3~4分)及良好(5~6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电话或门诊随访一年,观察其有无卒中再发,比较侧支循环上分级程度与一年内卒中再发的关系.结果:57例患者中27例一年内再发卒中.TCD和FLAIR侧支循环评分一年再发卒中风险分别为:无(3/3,100%)、差(3/9,33.3%)、中等(17/30,56.7%)、良好(4/15,26.7%).经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发现TCD联合MRI-FLAIR进行侧支循环评分,不同分值在脑卒中复发率上有明显差异(P=0.049).结论:重度ICA狭窄缺血性卒中一年内再发卒中风险高,TCD联合MRI-FLAIR可以用来评定该类患者的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程度与一年内卒中再发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狭窄 侧支循环 卒中再发 经颅多普勒 核磁共振成像的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下载PDF
栽培药用大黄不同部位中5种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邹亮 周浓 +3 位作者 谢静 李雯娴 向达兵 赵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118-122,共5页
测定栽培药用大黄药材不同部位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总蒽醌的含量,采用Agela Venusil XBP-C18柱(4.6 mm×250mm,5μm),以甲醇-0.1%磷酸溶液(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5℃。结果表明,栽培药用大... 测定栽培药用大黄药材不同部位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总蒽醌的含量,采用Agela Venusil XBP-C18柱(4.6 mm×250mm,5μm),以甲醇-0.1%磷酸溶液(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5℃。结果表明,栽培药用大黄不同部位均含有5种蒽醌类衍生物且含量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根、根茎、须根中,而茎、叶柄、叶片、花序未检出大黄素甲醚。须根、根中游离蒽醌、总蒽醌及结合蒽醌的总含量高于其他部位;地下部分游离蒽醌、总蒽醌及结合蒽醌的总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该方法能准确简便地提取药用大黄植物中的蒽醌类衍生物并分析其含量,可为合理开发药用大黄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大黄 不同部位 蒽醌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淫羊藿苷上调PPARα和PGC-1α蛋白的表达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的空间学习记忆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雯娴 邓媛媛 +3 位作者 石京山 李菲 刘波 龚其海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591-594,共4页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ICA)抗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学习记忆减退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高剂量ICA治疗组(n=15)。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低、高剂量ICA治疗组造模后第10天分别每... 目的观察淫羊藿苷(ICA)抗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学习记忆减退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高剂量ICA治疗组(n=15)。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低、高剂量ICA治疗组造模后第10天分别每日灌胃ICA10、40 mg/kg,连续灌胃23d。制模后第28天后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处死大鼠,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海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的蛋白表达。结果定位航行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运动距离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而给予ICA低、高剂量组大鼠运动距离较模型组减少(P<0.01,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模型组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少,而给予ICA低、高剂量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均<0.05)。而且,模型组大鼠海马PPARα和PGC-1α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而ICA低、高剂量能明显增加其表达(P<0.01,P<0.05)。结论 ICA可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的空间学习记忆减退,其机制至少与其上调大鼠海马PPARα和PGC-1α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慢性脑低灌注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 大鼠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研究
5
作者 李雯娴 沈海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0020-0022,共3页
研究人工智能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175例临床高度怀疑动脉瘤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使用ICC分析评价AI与人工诊断方法的一致性,并以DSA检查作为标准,计算AI及传统人工诊断方法诊断颅... 研究人工智能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175例临床高度怀疑动脉瘤并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使用ICC分析评价AI与人工诊断方法的一致性,并以DSA检查作为标准,计算AI及传统人工诊断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及准确度。结果 ①患者层面AI与两名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ICC<0.40),在血管和动脉瘤层面AI与两名医师的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0.40<ICC<0.75);②两种方法测量动脉瘤径线结果高度一致;③以DSA为诊断标准,AI和两名医师对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97.3%、89.2%和89.2%,准确度分别为79.7%、81.0%、82.3%。结论 AI与人工诊断方法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径线测量结果基本一致,且AI的灵敏度高于人工方法,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颅内动脉瘤 CTA DSA
下载PDF
淫羊藿苷抗肿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雯娴 金凤 +3 位作者 张晓芳 祝天梅 李丽 张红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7期0197-0197,共1页
淫羊藿来源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dium)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和多糖,黄酮类有效成分 主要是淫羊藿苷(icariin,ICA) 。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现就其主要成分 ICA 抗肿 瘤作用机制的... 淫羊藿来源于小檗科(Berberidaceae)淫羊藿属(Epimdium)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和多糖,黄酮类有效成分 主要是淫羊藿苷(icariin,ICA) 。体内外实验研究表明,淫羊藿苷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现就其主要成分 ICA 抗肿 瘤作用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苷 肿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相关病因学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雯娴 张世军 +3 位作者 井珍 熊志霖 陆伟标 黄立安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44-46,共3页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导致眩晕的疾病,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为耳石的脱落,因此又被称为"耳石症"。虽然大多数BPPV的病因为原发性,传统上认为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的前庭周围性疾病,然而理论上任何能够导致耳石脱落...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导致眩晕的疾病,其病理生理学基础为耳石的脱落,因此又被称为"耳石症"。虽然大多数BPPV的病因为原发性,传统上认为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的前庭周围性疾病,然而理论上任何能够导致耳石脱落的因素都可以导致BPPV的发生。评价BPPV的不同病因将对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本文就BPPV的相关病因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危险因素 病因 后循环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