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扶正降黏胶囊改善冠心病患者血栓前期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鲁杨 任国华 刘向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91-695,共5页
目的探讨扶正降黏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前期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90例冠心病合并高黏滞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健脾补肾活血药扶正降黏胶囊(FZJN组,30例)、活血化瘀药复方丹参滴丸(DSDW组,30例)及阿司匹林(... 目的探讨扶正降黏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前期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将90例冠心病合并高黏滞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健脾补肾活血药扶正降黏胶囊(FZJN组,30例)、活血化瘀药复方丹参滴丸(DSDW组,30例)及阿司匹林(ASP组,30例)治疗2个月。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凝血因子I(Fib)、D-二聚体(DD)、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CD62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30名)作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的Fib、DD、ET、CD62p均明显升高,NO、SOD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FZJN组的Fib、DD、ET、CD62p、LDL-C显著下降,NO、SOD显著升高(P<0·05,P<0·01);DSDW组的ET、CD62p显著下降,SOD明显升高(P<0·05);ASP组CD62p显著下降(P<0·05),DD、ET虽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3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心绞痛总有效率、硝酸酯类药物停减率,FZJN组优于DSDW组、ASP组(P<0·05);心电图改善率FZJN组、DSDW组优于ASP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前期可见Fib、DD、ET、CD62p升高,NO、SOD下降;与阿司匹林比较,复方中药可多途径、多环节的作用于冠心病患者血栓形成前状态;在改善相关血液分子标志物和临床证候等方面,扶正降黏胶囊优于复方丹参滴丸;提示扶正降黏胶囊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抑制血小板活化、调整凝血-纤溶平衡、改善自由基代谢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降黏胶囊 冠心病 血栓前期相关因素 冠心病患者 血栓前期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临床研究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内皮素(ET) 血栓形成前状态
下载PDF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39
2
作者 李鲁杨 唐占府 孔令钧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04-205,共2页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全部 40例患者均给予极化液加硝酸甘油或异舒吉静滴 ,其中 2 1例为治疗组 ,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 14d为 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CD 6 2 P、CD 6 3、TS...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阳性率的影响。方法 :全部 40例患者均给予极化液加硝酸甘油或异舒吉静滴 ,其中 2 1例为治疗组 ,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 14d为 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CD 6 2 P、CD 6 3、TSP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组三项指标均较用药前有显著降低 (P<0 .0 5 ) ,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患者有较好的抗血小板活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注射液 冠心病 血小板活化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老年慢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鲁杨 任国华 梁济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19-919,共1页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 慢性脑缺血 实验研究 老年 治疗 记忆力减退 养血活血 复方中药
下载PDF
益脾滋阴降火法治疗慢性舌痛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鲁杨 尹翠歌 魏红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6-278,共3页
关键词 治疗 慢性 舌痛 舌部 口腔黏膜 疼痛 滋阴降火法 乳头 充血 病症
下载PDF
补肾活血法对衰老模型大鼠高黏滞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鲁杨 朱媛媛 +1 位作者 张维东 贾红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年第5期382-384,共3页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法对衰老模型大鼠高黏滞血症 (hyperviscositysyndrome,HVS)的影响。方法 :测定用D 半乳糖 (D 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Ⅲ (AT Ⅲ )活性 ,肝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目的 :观察补肾活血法对衰老模型大鼠高黏滞血症 (hyperviscositysyndrome,HVS)的影响。方法 :测定用D 半乳糖 (D 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Ⅲ (AT Ⅲ )活性 ,肝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以及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 ,观察补肾活血方扶正降黏胶囊 (简称FZJN)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 :衰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肝肾组织MDA含量等明显增高 ,AT Ⅲ活性及肝肾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 ;主动脉壁内膜增厚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的血浆黏度与SOD呈负相关 ;FZJN能使上述变化逆转。结论 :补肾活血方在改善衰老大鼠模型自由基代谢紊乱的同时 ,可有效地降低其血液的黏滞度 ,提高AT Ⅲ活性 ,从而纠正血液黏、浓、聚的病理性改变。可用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 衰老 高黏滞血症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法对中老年血液高黏滞综合征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鲁杨 钟丽红 魏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26-27,29,共3页
关键词 血液高黏滞综合征 血栓前状态 健脾补肾 活血化瘀 扶正降黏胶囊
下载PDF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瘀相关因素探讨——附扶正降黏胶囊观察
7
作者 李鲁杨 唐占府 孔令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901-902,共2页
目的 :检测中老年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部分血瘀相关指标及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其的影响。方法 :5 0例伴有高黏滞血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7例和对照组 2 3例 ,两组均在原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方扶正... 目的 :检测中老年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部分血瘀相关指标及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其的影响。方法 :5 0例伴有高黏滞血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7例和对照组 2 3例 ,两组均在原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方扶正降黏胶囊 ,对照组服用活血化瘀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血小板黏附分子 (CD6 2P、CD6 3)、血浆D -二聚体 (DD)及微循环容积波 (OPG)等指标。结果 :与疗前相比 :治疗组的CD6 2P、CD6 3、DD、总胆固醇 (CH)、甘油三酯 (TG)均明显降低 (P <0 0 1,P <0 0 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CH)升高(P <0 0 1)、血液流变学及OPG的多项指标有明显改善 (P <0 0 1,P <0 0 5 ) ;对照组的CD6 2P、TG及数项血液流变学、OPG指标有改善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后指标相比 :全血比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凝血因子Ⅰ浓度、OPG、HDL -CH的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5 )。结论 :T2DM患者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液流动性、黏滞性的异常以及微循环的瘀滞状态等诸病理改变参与了糖尿病血瘀证的发生与发展。扶正降黏胶囊可有效治疗中老年 2型糖尿病血瘀证。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小板黏附分子表达、降低血浆D -二聚体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瘀证 高黏滞血症 血小板黏附 血浆D-二聚体 轶正降黏胶囊
下载PDF
健脾补肾活血方对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段成竹 任国华 +1 位作者 贾青 李鲁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8-760,共3页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活血方对低半乳糖(D-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高、低剂量)组、对照组。在...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活血方对低半乳糖(D-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高、低剂量)组、对照组。在D-gal诱导亚急性衰老的基础上,永久性结扎其双侧颈总动脉,制备老年慢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健脾补肾活血复方对模型大鼠脑组织病理学中BDNF及VEGF含量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呈缺血性改变,未见明显梗死灶;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中BDNF、VEGF表达明显增加,且治疗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结论健脾补肾活血方可以提高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后BDNF及VEGF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补肾填精、扶助正气,以促进血管的新生和神经细胞的分化,从而有益于受损的神经元形态和功能恢复,改善神经功能,达到神经再塑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补肾活血方 BDNF VEGF 衰老大鼠 慢性脑缺血 动物模型 神经元
下载PDF
补肾活血复方对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细胞因子及抗凝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任国华 贾青 李鲁杨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76-679,共4页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复方对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细胞因子及抗凝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治疗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对照组5组,每组12只。用D-半乳糖(D-gal)...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复方对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细胞因子及抗凝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治疗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对照组5组,每组12只。用D-半乳糖(D-gal)诱导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永久性结扎其双侧颈总动脉,制备衰老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观察补肾活血复方对模型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及血样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睾酮(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P-选择素(P-selectin)、一氧化氮合酶(NOS)等的影响。结果:模型组脑组织形态学呈缺血性改变,未见明显梗塞灶;模型组大鼠血清中SOD、NOS、T、AT-III降低(P<0.01),ET、TNF、MDA、Fib、P-selectin升高(P<0.01);补肾活血复方能升高SOD、NOS、T、AT-III(P<0.05),降低ET、TNF、MDA、Fib、P-selectin(P<0.01,P<0.05),且高剂量组(除MDA、ET外)优于低剂量组(P<0.01,P<0.05)。结论:补肾活血复方能纠正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后各种细胞因子及抗凝因子的失衡,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扩张脑血管,清除氧自由基,抗炎、抗凝等作用而多途径、多环节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复方 脑缺血 大鼠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缺血衰老大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任国华 许有乐 李鲁杨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8-189,201,共3页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的影响,并据此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每日用0.5%的D半乳...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的影响,并据此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治疗高剂量组、治疗低剂量组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每日用0.5%的D半乳糖(Dgal)生理盐水按50mg/kg颈背部皮下注射,共6周,诱导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一个月后,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以复制老年慢性脑缺血模型;治疗高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和尼莫地平片配制的混悬液灌胃;6周后,下腔静脉取血,处死动物,检测血样中的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治疗高剂量组SOD、NO均升高(P<0.05),ET、TNF、MDA显著降低(P<0.01);治疗低剂量组NO升高(P<0.01),ET、TNF降低(P<0.01,P<0.05);对照组NO升高、TNF降低(P<0.05),其他指标虽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Dgal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可以制备老年慢性脑缺血模型。养血清脑颗粒可以有效治疗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降低脑缺血后MDA、TNF、ET,升高SOD、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 衰老 慢性脑缺血 大鼠 SOD MDA ET TNF NO
下载PDF
养血清脑颗粒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脑组织中VEGF及HSP70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任国华 李鲁杨 +1 位作者 葛剑 尚志梅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8-9,60,共3页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脑组织中VEGF、HSP7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养血清脑颗粒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养血清脑颗粒高剂量组(...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脑组织中VEGF、HSP70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养血清脑颗粒低剂量组(简称低剂量组)、养血清脑颗粒高剂量组(简称高剂量组)5组。在D-半乳糖(D-gal)致衰老的基础上永久性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制备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术前1d,高低剂量组分别用0.32g/mL、0.16g/mL养血清脑颗粒混悬液灌胃,尼莫地平组用尼莫地平混悬液灌胃,模型组灌服等量蒸馏水,正常组用等量生理盐水颈背部皮下注射。4w后,断头开颅取脑,处死大鼠,测定脑组织中VEGF及HSP70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血管内皮中VEGF表达无明显改变,HSP70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脑组织血管内皮中VEGF、HSP70表达增高(P<0.01)。与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脑组织血管内皮中VEGF、HSP70表达增高(P<0.01,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使缺血脑组织中VEGF及HSP70的表达增加,提示该药可能从促进血管侧支循环形成及抑制神经元死亡等方面保护缺血脑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清脑颗粒 脑缺血 VEGF HSP70
下载PDF
D-半乳糖诱导衰老高黏滞血症大鼠模型初探 被引量:7
12
作者 贾红杰 张维东 +1 位作者 贾青 李鲁杨 《中国微循环》 2004年第1期39-40,42,共3页
目的探讨研制简便易行的衰老高黏滞血症 (HVS)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青年大鼠分为青年对照组、D -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1组、2组。分别在腹部皮下注射0.9 %生理盐水、D -半乳糖于10周、6周、10周后以青年组大鼠为对照 ,观察血液流变性... 目的探讨研制简便易行的衰老高黏滞血症 (HVS)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将青年大鼠分为青年对照组、D -半乳糖致亚急性衰老模型1组、2组。分别在腹部皮下注射0.9 %生理盐水、D -半乳糖于10周、6周、10周后以青年组大鼠为对照 ,观察血液流变性、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Ⅲ (ATⅢ )活性 ,肝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等指标并做主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青年对照组的血浆黏度和SOD呈负相关、衰老模型两组的血浆黏度和SOD呈负相关 ;与青年组比较 ,衰老模型1、2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肝肾组织MDA含量等明显增高 ,AT-Ⅲ活性及肝肾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 ,主动脉壁内膜增厚。结论D -半乳糖诱导的衰老大鼠模型具有与老年鼠相似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可用作为衰老高黏滞血症 (HVS)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老 高黏滞血症 实验 动物模型
下载PDF
扶正降黏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葛剑 来俊英 李鲁杨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272-274,共3页
目的 :观察扶正降黏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 6 9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 39例和常规组 30例 ,中药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扶正降黏胶囊 ,常规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 目的 :观察扶正降黏胶囊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 6 9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 39例和常规组 30例 ,中药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扶正降黏胶囊 ,常规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均做α 颗粒膜蛋白 (CD6 2P)、溶酶体完整膜蛋白 (CD6 3)、凝血酶敏感蛋白 (TSP)、血液流变学指标 (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因子Ⅰ )及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 CH)检测 ,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 :中药组CD6 2P、CD6 3、TSP、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凝血因子Ⅰ、TC等项指标降低 (P<0 .0 5 ,P <0 .0 1)、HDL CH升高 (P <0 .0 5 ) ;与常规组治疗后相比 ,CD6 2P、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比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扶正降黏胶囊可较好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率、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水平 ,临床疗效确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扶正降黏胶囊 血小板活化 血液流变学 血脂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益脑颗粒对衰老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VEGF表达的影响
14
作者 钟丽红 魏春敏 李鲁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87-1189,共3页
目的研究益脑颗粒对衰老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益脑颗粒治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D-gal)注射诱导和永久性双侧大鼠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给予... 目的研究益脑颗粒对衰老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益脑颗粒治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半-乳糖(D-gal)注射诱导和永久性双侧大鼠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给予高、低剂量益脑颗粒灌胃,并以尼莫地平为对照,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中VEGF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益脑颗粒高、低剂量组表达升高(P<0.01),尼莫地平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益脑颗粒能增加缺血脑组织中VEGF表达,而增强脑组织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脑颗粒 慢性脑缺血 衰老大鼠 VEGF
下载PDF
益脑颗粒对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脑组织中HSP70表达的影响
15
作者 钟丽红 魏春敏 李鲁杨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1-633,共3页
目的观察益脑颗粒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益脑颗粒治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gal注射诱导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永久性双侧大鼠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给予高、低剂量... 目的观察益脑颗粒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益脑颗粒治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D-gal注射诱导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永久性双侧大鼠颈总动脉结扎术(2VO)制备亚急性衰老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给予高、低剂量益脑颗粒灌胃,并以尼莫地平为对照,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脑组织中HSP70表达。结果模型组脑组织中HSP70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益脑颗粒高、低剂量组表达升高(P<0.01),尼莫地平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益脑颗粒能通过增加缺血脑组织中HSP70的表达,改善慢性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活血方 慢性脑缺血 衰老大鼠 HSP70
下载PDF
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对脉象血流动力学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玉霞 张运 +3 位作者 肖珙 李鲁杨 唐占府 杨竟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1996年第4期315-318,共4页
为了深入探讨中医脉象的血流动力学机理,对219例进行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桡动脉脉图的对比研究。记录受试者左侧桡动脉脉图和肱动脉血压,测量主动脉瓣环直径和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计算10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平脉、弦脉、滑... 为了深入探讨中医脉象的血流动力学机理,对219例进行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桡动脉脉图的对比研究。记录受试者左侧桡动脉脉图和肱动脉血压,测量主动脉瓣环直径和主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计算10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平脉、弦脉、滑脉、弦滑脉和涩脉进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1、正常的心率、心律、心输出量和周围血管阻力是形成平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2、轻度降低的心输出量、明显升高的周围血管阻力和延长的左室射血时间是形成弦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3、增高的心输出量、增快的心率和左室射血速度及正常或偏低的周围血管阻力是形成滑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4、弦滑脉与弦脉、滑脉的主要血流动力学差别分别为心率和血压,这是弦滑脉形成的血流动力学机理;5、明显下降的心输出量、减慢的左室射血速度及明显上升的外周阻力是形成涩脉的血流动力学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 超声心动图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甘草酸二胺联合前列地尔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玮 李鲁杨 孟晓慧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9-32,39,共5页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胺联合前列地尔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甘草酸二胺组、前列地尔组、甘草酸二胺加前列地尔组,每组24只。术后第7、14、21天每组各处死8...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胺联合前列地尔对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甘草酸二胺组、前列地尔组、甘草酸二胺加前列地尔组,每组24只。术后第7、14、21天每组各处死8只大鼠,测定其血清肌酐(CREA)水平,HE染色后观察肾间质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肾间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酶联法测定血清TGF-β1、CTGF浓度。结果模型组在术后第14、21天时血清CREA、TGF-β1、CTGF浓度及TGF-β1、CTGF在肾组织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均显著增加(P均<0.01);甘草酸二胺加前列地尔组的肾间质损伤指数及TGF-β1、CTGF在肾间质的表达和血清中TGF-β1、CTGF的浓度均明显低于其他治疗组(P均<0.01)。结论甘草酸二胺联合前列地尔能改善UUO所致的肾间质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肾组织的TGF-β1、CTGF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酸二胺 前列地尔 肾间质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Baicalin Attenuates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by Inhibition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 and Apoptosis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庆博 段成竹 +2 位作者 贾青 刘萍 李鲁杨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4年第2期116-122,共7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baicaiin in Wistar rat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Methods: Ninety adult male Wistar rats weighing 320-35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baicaiin in Wistar rat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Methods: Ninety adult male Wistar rats weighing 320-35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groups (n=5): (a) sham control group; (b) vehicle group, subjected to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received vehicle intraperitoneally; (c-e) baicalin groups, which were subjected to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d treated with baicalin 25, 50 and 100 mg/kg, respectively. The neurological scores were determined at postoperative 1, 3 and 7 d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expression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 (PAR-1), PAR-1 mRNA and Caspase-3 were determined using Western blot,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 analysis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pectively. Results: Significant decrease was noted in the neurological score in the baicalin group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vehicle group (P〈0.01). Additionally, down-regulation of PAR-1 mRNA, PAR-1 and Caspase-3 was observed in the baicalin groups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from the vehicle group (P〈0.01). Compared with the low-dose baicalin group (25 mg/kg), remarkable decrease was noted in neurological score, and the expression of PAR-1 mRNA, PAR-1 as well as Caspase-3 in the high-dose group (P〈0.05). Conclusion: Baicalin showed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in focal cerebral 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inhibiting the expression of PAR-1 and 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CALIN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 CASPASE-3 NEUROPROTE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