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侵种薇甘菊防治措施及策略评估 被引量:44
1
作者 李鸣光 鲁尔贝 +5 位作者 郭强 昝启杰 韦萍萍 蒋露 徐华林 钟填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240-3251,共12页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入侵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防治薇甘菊的措施和策略,应根据薇甘菊的物种特性及所能支配的防除资源,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薇甘菊能快速生长覆盖其他植物,其残株断枝易成为独立生长...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入侵中国南部地区的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防治薇甘菊的措施和策略,应根据薇甘菊的物种特性及所能支配的防除资源,综合考虑、统筹安排。薇甘菊能快速生长覆盖其他植物,其残株断枝易成为独立生长的新个体、种子量巨大且极易扩散,喜入侵次生植被。物理清除适用于小面积,对大面积出现的薇甘菊不应采用。化学防除主要用于应急,但未能改变适于薇甘菊生长的生境,薇甘菊仍可能在数年后再次为害。田野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控制薇甘菊适用于大面积危害区域,当只以控制而不以根除自然群落的薇甘菊为目标时效果很好。群落改造能一劳永逸地解除薇甘菊的危害,但只适用于宜林地,且成本较高。天敌控制和植物化感防治都尚在探索阶段。未来还应发掘有效天敌,研发综合防治措施,揭示宏观分布规律。薇甘菊防治的正确策略是:对于已形成区域性危害的薇甘菊,根除已经不可能,应采取持久战而非速决战,防止薇甘菊入侵新区域是防治的重中之重,必须优先治理轻度入侵地和能向周边区域甚至是遥远区域扩散的传播源,建立防治示范区或样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清除 除草剂 田野菟丝子 群落改造 示范样地
下载PDF
薇甘菊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鸣光 张炜银 +3 位作者 王伯荪 张军丽 昝启杰 王勇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7-59,共3页
对近年来传入中国的恶性农林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0 5~ 2cm深度的土壤中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萌发率下降 ,5cm下则没有种子萌发 ;刚成熟的种子萌发率不高 ,在室温 2 5℃下 2个月后达... 对近年来传入中国的恶性农林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种子的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0 5~ 2cm深度的土壤中 ,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萌发率下降 ,5cm下则没有种子萌发 ;刚成熟的种子萌发率不高 ,在室温 2 5℃下 2个月后达最高 ,而后随着时间的推延萌发率下降 ;薇甘菊种子萌发需要光 ,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 ,种子萌发率升高 ;在 5~ 10℃低温贮存条件下的种子比室温 2 5℃贮存的种子有更高的萌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种子萌发 光照强度 恶性杂草 萌发率 杂草防治
下载PDF
薇甘菊研究历史与现状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鸣光 张炜银 +2 位作者 廖文波 王伯荪 昝启杰 《生态科学》 CSCD 2000年第3期41-45,共5页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杂草 ,60年代末就已传入我国的海南 ,而传入广东大陆沿岸及邻近岛屿如香港、内伶仃岛等并造成较大生态危害是在 80年代末期。 90年代初期 .论文从薇甘菊的危害性、生物学。
关键词 薇甘菊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 生物防除 杂草
下载PDF
金钟藤的快速生长和强光合能力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鸣光 成秀媛 +1 位作者 刘斌 余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0-72,81,共4页
金钟藤在广州市郊造成危害。为了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其枝条的生长,比较了与伴生种的光合作用强度,监测了幼苗的出现。金钟藤强枝在生长季平均每天长9.5 cm,最快达16.6 cm,且能产生新枝;弱枝在6周内枯萎且无新枝产生。金钟藤的最大... 金钟藤在广州市郊造成危害。为了掌握其生物学特性,测定了其枝条的生长,比较了与伴生种的光合作用强度,监测了幼苗的出现。金钟藤强枝在生长季平均每天长9.5 cm,最快达16.6 cm,且能产生新枝;弱枝在6周内枯萎且无新枝产生。金钟藤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高于伴生的月光花、野葛,也高于入侵杂草薇甘菊。从12月花果期至次年8月未见幼苗生长。因此,金钟藤具有入侵种的高光合能力和快速生长特征,必须密切关注,但其扩散主要靠营养生长,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钟藤 生长 净光合速率
下载PDF
植物标本汉英双语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与实践 被引量:5
5
作者 李鸣光 关朵霏 +3 位作者 张宏达 任善相 谢庆建 石涌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5年第4期76-81,共6页
汉语有一音多字的特点,因此汉字拉丁化后不能保持其原有的信息,人名与地名是植物标本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用汉字记录的标本资料以汉语拼音表达后,未能完全承载原来用汉字所表达的信息。植物标本汉英双语数据库管理系统既真实记录... 汉语有一音多字的特点,因此汉字拉丁化后不能保持其原有的信息,人名与地名是植物标本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用汉字记录的标本资料以汉语拼音表达后,未能完全承载原来用汉字所表达的信息。植物标本汉英双语数据库管理系统既真实记录原有的汉语信息又同时记录其英译文。并妥善处理了植物标本相关信息间复杂的关系。中山大学植物标本数据库的部分汉英双语资料已进入国际计算机网,可在世界各地国际计算机网终端上查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双语数据库 植物标本 数据库管理系统
下载PDF
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鸣光 周昌清 +2 位作者 古德祥 张军丽 王伯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5-68,共4页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using molecular metho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ects and plant species. These include: the specialized relation between insects and their host plants, the orig... This paper review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using molecular method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ects and plant species. These include: the specialized relation between insects and their host plants, the origin of cultivated plants pests the effect of development stages of plant on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herbivorous insects the genetic structure of plant affected by the distance of pollen dispersal by insects, and the future of forecasting the fate of insect resistant plant species based upon the genetic polymorphism of the ins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昆虫 相互关系 专性关系 基因结构
下载PDF
植物种群分子生态学的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鸣光 张军丽 +1 位作者 王峥峰 王伯荪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年第4期1-5,共5页
植物种群学以分子生态学发展为契机,从宏观走向微观,本文从7个方面介绍了当前植物种群分子生态学研究的进展,为广大生态学工作者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与生态学。
关键词 分子生态学 植物种群学 植物种群分子生态学
下载PDF
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 被引量:107
8
作者 昝启杰 王勇军 +2 位作者 王伯荪 廖文波 李鸣光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杂草 薇甘菊 分布 危害 生态学特性
下载PDF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在中国的传播 被引量:63
9
作者 王伯荪 廖文波 +3 位作者 昝启杰 李鸣光 周先叶 高三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7-50,54,共5页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 ,现广布于亚洲热带 ,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 ,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 .cordata(Burm .f.)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是危害性极强的世界性恶草。它原产于热带美洲 ,现广布于亚洲热带 ,是新大陆众多假泽兰属Mikania植物中传播至旧大陆的惟一物种 ,并与旧大陆的假泽兰M .cordata(Burm .f.)Robinson共存。薇甘菊在旧大陆的最早记录是 1884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 ,而非 190 7年采于斐济。它在中国的传播始于 19世纪末 ,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公园 ,并于 1919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 2 0世纪5 0 - 6 0年代 ,薇甘菊在香港地区蔓延开来。 1984年在广东深圳银湖地区发现逸生的薇甘菊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已蔓延至广东沿海地区 ,目前蔓延趋势不减。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始于香港 ,源于原产地中、南美洲 ,而广东地区的薇甘菊传播无疑地是源于香港。而目前薇甘菊在中国香港和广东境内南亚热带地区的迅速蔓延或许与全球气候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 传播 恶性杂草 中国 旧大陆
下载PDF
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生态评价 被引量:27
10
作者 昝启杰 王伯荪 +3 位作者 王勇军 廖文波 李鸣光 徐华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63,共4页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95 %降低到 18%~ 2 5 % ,较好...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田野菟丝子CuscutacampestrisYuncker控制薇甘菊危害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95 %降低到 18%~ 2 5 % ,较好地控制住薇甘菊的危害 ,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而不会致死样地内其它植物 ,虽能在 83种植物 (占样地植物的 74 1% )上寄生生长 ,但对其中的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无明显影响 ,它们的长势正常 ;仅有包括 8种菊科植物在内的 15种草本植物 (其中 12种为外来有害杂草 )会受到田野菟丝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初步认为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的方法基本上是可行的、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菟丝子 薇甘菊 杂草控制 生态评价 寄生植物 杂草防治
下载PDF
菟丝子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薇甘菊的防除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伯荪 李鸣光 +2 位作者 余萍 廖文波 昝启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9-53,共5页
菟丝子属CuscutaL 为旋花科的寄生草本 ,该属的一些种的种子是中药药材。种子有休眠特性 ,在土中寿命很长 ,温度、湿度和种子在土壤中的深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千粒质量为0 5 6 8g ,种子所贮藏的养分只能维... 菟丝子属CuscutaL 为旋花科的寄生草本 ,该属的一些种的种子是中药药材。种子有休眠特性 ,在土中寿命很长 ,温度、湿度和种子在土壤中的深度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田野菟丝子C .campestris千粒质量为0 5 6 8g ,种子所贮藏的养分只能维持幼苗短期的自养生长。种子繁殖和断枝繁殖是菟丝子属植物繁殖的重要途径。在暖温带地区 ,菟丝子属植物在冬天下雪后枯死 ,靠成熟种子越冬 ,翌年春天萌发 ,并侵染寄主。广东沿海的田野菟丝子的枝条可安全越冬。菟丝子属植物的寄主广泛。田野菟丝子在广东有分布 ,但未成灾。田野菟丝子在外来恶性杂草薇甘菊MikaniamicranthaH B K 上易寄生 ,导致薇甘菊死亡 ,这一特性有可能应用于大面积控制薇甘菊危害。实验表明 ,用田野菟丝子断枝直接寄侵野外生长的薇甘菊不易成功 ,而用种植于营养袋的大豆作为田野菟丝子过渡寄主 ,然后用已在大豆上寄生的田野菟丝子作为寄侵源来控制薇甘菊的生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特性 菟丝子属 寄生植物 薇甘菊 中药 杂草防除 旋花科
下载PDF
外域恶性杂草薇甘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2
作者 张炜银 王伯荪 +3 位作者 廖文波 李鸣光 王勇军 昝启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684-1688,共5页
薇甘菊是 2 0世纪 80年代末传入中国的一种危害极大的杂草 ,原产于热带美洲 ,现已入侵到南亚、太平洋地区及我国华南地区 .文中对薇甘菊的形态分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危害性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设想 .
关键词 外域恶性杂草 薇甘菊 研究进展 生物学特性 生态学特性
下载PDF
森草净杀灭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20
13
作者 昝启杰 孙延军 +2 位作者 廖文波 李鸣光 王伯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407-3416,共10页
在深圳市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不同群落生境中,设立9块样地81个小样方,用森草净(即70%嘧碘降水溶性粉剂)杀灭样地中的薇甘菊施量为0.0001~0.02g.m-2,结果表明:各浓度的森草净杀灭效果均较好,杀灭率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坡地和溪... 在深圳市内伶仃岛薇甘菊危害的不同群落生境中,设立9块样地81个小样方,用森草净(即70%嘧碘降水溶性粉剂)杀灭样地中的薇甘菊施量为0.0001~0.02g.m-2,结果表明:各浓度的森草净杀灭效果均较好,杀灭率随着用药量的增加而提高;在坡地和溪谷生境中,森草净用药量分别为0.05~0.1g.m-2、>0.2g.m-2能较彻底地杀灭薇甘菊。应用HPLC法检测样地土壤中嘧磺隆残留量,溪谷土壤中嘧磺隆半衰期C=C0.e-0.083T,T1/2=8.4,施药后37d消解95.9%,坡地高浓度级半衰期C=C0.e-0.046T,T1/2=15.1d,施药后37d消解85.0%,坡地低浓度级半衰期C=C0.e-0.090T,T1/2=7.7d,施药后15d消解74.2%。不同浓度森草净处理样地,施药后7、15、37d均可检测到嘧磺隆,并且含量越来越小,但施药后68d的土样,均未检测到嘧磺隆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森草净 嘧磺隆 残留量 内伶仃岛
下载PDF
薇甘菊的危害与田野菟丝子的防除作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昝启杰 王伯荪 +3 位作者 王勇军 张军丽 廖文波 李鸣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22-828,共7页
通过对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危害并有田野菟丝子 (Cuscutacampestris)生长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薇甘菊的危害极其严重 ,对各样地的覆盖度高达 75 %~ 95 % ,样地共有 111种植物 ,其... 通过对东莞、深圳、汕尾、香港等地的 11个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危害并有田野菟丝子 (Cuscutacampestris)生长的野外样地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薇甘菊的危害极其严重 ,对各样地的覆盖度高达 75 %~ 95 % ,样地共有 111种植物 ,其中属于重度危害 (III级 )和极重度危害 (IV级 )的植物达 4 0种之多 ,占总数的 36 % ,不受危害(0级 )或轻度危害的植物仅两种。田野菟丝子能寄生并致死薇甘菊 ,使样地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由 75 %~ 95 %降低到 15 %~ 2 5 % ,较好地控制了薇甘菊的危害 ,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菟丝子 薇甘菊 控制 危害 杂草
下载PDF
薇甘菊对内伶仃岛植被危害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周先叶 王伯荪 +4 位作者 李鸣光 廖文波 周云龙 昝启杰 王勇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50-354,共5页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具有较大郁蔽度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轻微,而仅由2个优势种组成结构简单且郁蔽度很小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较严重.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垂直高度越大、片层越丰富,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越小;群落物种越丰富,群落密度越大,个体受害比例越小;群落中其他藤本盖度越大,个体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危害 群落类型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内伶仃岛 广东省
下载PDF
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的AFLP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军丽 王峥峰 +2 位作者 王伯荪 李鸣光 张炜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1-398,共8页
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AFLP)分析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 ( Cryptocarya concinna)在三个不同群落类型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结构 ,并比较了该 3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 4对 AFLP选择引物组合产生了大量扩增表型... 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AFLP)分析了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黄果厚壳桂 ( Cryptocarya concinna)在三个不同群落类型中的遗传多态性及遗传结构 ,并比较了该 3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以 4对 AFLP选择引物组合产生了大量扩增表型带 ,用 AMOVA、PHYLIP等软件分析计算了种群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黑石顶黄果厚壳桂种群具有高的种群内遗传多态性、低的种群间遗传分化。并讨论了种群遗传变化与生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果厚壳桂 优势种群 AFLP 遗传结构 植物群落 分子生态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鹤山人工林大叶相思种群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军丽 王峥峰 +2 位作者 王伯荪 李鸣光 张炜银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91-495,共5页
AFLP分析种源相同、栽种时间相同的不同群落中的大叶相思种群 .结果表明 ,其杂合度在纯林中最高 ,豆科混交林次之 ,非豆科混交林中最低 .种群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种群内 ,达 90 .73% ,不同种群间仅为9 2 7% .纯林与豆科混交林的大叶相... AFLP分析种源相同、栽种时间相同的不同群落中的大叶相思种群 .结果表明 ,其杂合度在纯林中最高 ,豆科混交林次之 ,非豆科混交林中最低 .种群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种群内 ,达 90 .73% ,不同种群间仅为9 2 7% .纯林与豆科混交林的大叶相思两种群间遗传结构关系较远 ,纯林与非豆科混交林种群间遗传关系较近 ,豆科混交林与非豆科混交林种群间遗传关系居中 .表明人工林大叶相思种群总的遗传变化水平较高 ,但其遗传分化并非基因流作用所致 ,而是受人工选育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相思种群 AFLP 分子生态 微环境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台湾相思林和芒草草丛中薇甘菊枝构件的分枝格局及其生物量 被引量:23
18
作者 张炜银 王伯荪 +2 位作者 李鸣光 昝启杰 王勇军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6-350,共5页
外域杂草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具有极强的分枝能力。在枝构件水平上 ,对生长在台湾相思 (Acaciaconfusa)群落和芒草 (Miscanthussinensis)群落中的薇甘菊枝构件的分枝格局和生物量分配的比较分析得出 :1)同芒草群落相比 ,台湾相思... 外域杂草薇甘菊 (Mikaniamicrantha)具有极强的分枝能力。在枝构件水平上 ,对生长在台湾相思 (Acaciaconfusa)群落和芒草 (Miscanthussinensis)群落中的薇甘菊枝构件的分枝格局和生物量分配的比较分析得出 :1)同芒草群落相比 ,台湾相思群落中薇甘菊各级枝的分枝数、分枝密度和分枝率都低 ,而分枝长度则较长 ;2 )台湾相思群落中薇甘菊以第一级分枝为主 ,而在芒草群落中则以第二级分枝为主 ;3)台湾相思林中薇甘菊枝构件的叶面积率、比叶面积和比茎长及叶片生物量分配显著大于芒草草丛 ;4)两个群落中薇甘菊枝构件的节间长和比叶柄长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说明薇甘菊枝构件对环境条件变化具不同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相思林 芒草草丝 薇甘菊 枝构件 分枝格局 生物量
下载PDF
厚壳桂种群在不同群落中的AFLP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峥峰 张军丽 +1 位作者 王伯荪 李鸣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25-127,共3页
使用AFLP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方法对常绿阔叶林中的演替顶级种厚壳桂 (Cryptocaryachinensis)在 2个不同群落中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种群的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中 ,而有 10 4 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 使用AFLP (Amplified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方法对常绿阔叶林中的演替顶级种厚壳桂 (Cryptocaryachinensis)在 2个不同群落中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种群的大部分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中 ,而有 10 4 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间 .结果表明群落的差异不可忽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桂 AFLP 多样性 遗传分化 种群 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锥栗种群在鼎湖山三个群落中的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峥峰 王伯荪 +1 位作者 李鸣光 张军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308-1313,共6页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在3个不同群落亚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鼎湖山 ,3个群落分别是 :针叶林群落 ,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常...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锥栗 (Castanopsischinensis)在3个不同群落亚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地点位于广东省鼎湖山 ,3个群落分别是 :针叶林群落 ,针阔叶混交林群落 ,常绿阔叶林群落。采集的叶样进行 DNA提取、酶切、连接、PCR扩增后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的凝胶电泳 ,银染后把所得带进行 1 /0标记。结果表明 ,四组引物对分别扩增出 2 7,2 0 ,3 3 ,3 9条带 ,其中分别有 1 5 ,1 5 ,1 8,2 6条是多态性带 ,说明其多样性较高。用 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variance)分析表明 75 .3 6%的遗传变异表现在种群内 ,2 4 .64 %的遗传变异表现在种群间 ,极显著 (P<0 .0 0 1 )。使用 Nei遗传距离进行了算术平均数的非加权成组配对法分析(UPGMA) ,其聚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群落亚种群和针阔叶混交林群落亚种群的种群聚合在一起。上述结果说明锥栗不同亚种群有不同的遗传多样性 ,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这是种群本身遗传特性的反映 ,并与群落演替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栗 AFLP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亚种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