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CL型并网逆变器的鲁棒并网电流反馈有源阻尼控制方法 被引量:49
1
作者 周乐明 罗安 +3 位作者 陈燕东 周小平 李鸣慎 匡慧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742-2752,共11页
传统并网电流反馈有源阻尼方法(grid-currentfeedback-active-damping,GCFAD)是一种抑制LCL型并网逆变器谐振尖峰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数字控制下的控制延时使其等效阻尼电阻正负的分界频率介于1/6与1/3倍系统开关频率间,电网阻抗的宽... 传统并网电流反馈有源阻尼方法(grid-currentfeedback-active-damping,GCFAD)是一种抑制LCL型并网逆变器谐振尖峰的有效方法。然而,由于数字控制下的控制延时使其等效阻尼电阻正负的分界频率介于1/6与1/3倍系统开关频率间,电网阻抗的宽范围变化极有可能造成系统无法稳定运行。对此,文中提出一种鲁棒GCFAD方法,包括并网电流的二重采样和改进型GCFAD方法。并网电流的二重采样在不引入开关纹波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有源阻尼环中的控制延时;改进型GCFAD进一步提高了该分界频率与系统开关频率的比值,使得该分界频率等于0.5倍系统开关频率,位于LCL滤波器设计的谐振频率区间外,从而解决了LCL滤波器的实际谐振频率穿越该分界频率的鲁棒性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对电网阻抗的鲁棒性和系统的稳定性。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L型并网逆变器 有源阻尼 二重采样 电网阻抗 鲁棒性
下载PDF
一种单相–三相混合微电网结构及其能量协调控制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周小平 陈燕东 +3 位作者 罗安 周乐明 李鸣慎 陈智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6759-6768,共10页
由于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输出功率的间歇性和负荷的多变性,在传统单相三相混合微电网孤岛运行时易出现电压波动和三相功率不平衡现象。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单相-三相混合微电网结构及其能量协调控制方法,该结构主要包... 由于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DG)输出功率的间歇性和负荷的多变性,在传统单相三相混合微电网孤岛运行时易出现电压波动和三相功率不平衡现象。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单相-三相混合微电网结构及其能量协调控制方法,该结构主要包括功率共享单元(power sharing unit,PSU)、储能单元(energy storage unit,ESU)及单、三相微电网。针对PSU提出的基于下垂控制的能量协调控制方法,在三相功率不平衡时,协调混合微电网各相进行功率交换,从而抑制三相功率不平衡;在分布式电源出力或者负荷发生突变时,可快速提供有功和无功支撑,从而抑制混合微电网的电压波动。通过ESU稳定PSU直流侧的母线电压,实现对混合微电网能量波动的缓冲。仿真与实验结果都表明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双向直流变换器 能量协调控制 下垂控制 单相-三相混合微电网
下载PDF
一种低延时鲁棒功率下垂控制方法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乐明 罗安 +2 位作者 陈燕东 李鸣慎 匡慧敏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共12页
在分析多逆变器并联功率分配机理上,提出一种低延时鲁棒功率下垂控制方法。通过重新设计等效输出阻抗呈阻性,将下垂控制器中有功/无功功率进行解耦。在此基础上,对有功功率控制构造积分器1/s,设计Q-f/P-U'鲁棒下垂控制器及U'恢... 在分析多逆变器并联功率分配机理上,提出一种低延时鲁棒功率下垂控制方法。通过重新设计等效输出阻抗呈阻性,将下垂控制器中有功/无功功率进行解耦。在此基础上,对有功功率控制构造积分器1/s,设计Q-f/P-U'鲁棒下垂控制器及U'恢复机理,提高了逆变器输出功率对等效输出阻抗和线路阻抗的鲁棒性,解除了线路阻抗与功率制衡关系,实现了负荷功率按额定容量比精确分配。该策略未改变逆变器等效输出阻抗的相频特性,无需重新设计等效输出阻抗,降低了设计难度。同时,利用所提的低延时快速功率计算方法降低了功率计算引入的控制延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仿真和实验均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逆变器并联 环流 低延时功率控制 鲁棒下垂控制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评判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能效评估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鸣慎 杨帆 +2 位作者 杨夯 刘永相 汪泉弟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73,共5页
研究了基于层次结构分析以及模糊评价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能效评估方法。首先根据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功能和层次结构,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了指标权重;然后通过专家调查打分,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建立其能效模糊评价模... 研究了基于层次结构分析以及模糊评价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能效评估方法。首先根据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功能和层次结构,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了指标权重;然后通过专家调查打分,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建立其能效模糊评价模型,实现了对充电站的综合评价。论文还利用Simulink建立了模糊评价模型,并以重庆一个充电站为例,进行了能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评估方法能够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前提下,诸如充电站的充电设施、人员配备、服务与管理等因素,对充电站的能效进行评估。论文的方法能够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和经济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充电站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一种多功能并网逆变器的综合集成控制方法
5
作者 李鸣慎 马伏军 +1 位作者 周发云 徐千鸣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2-35,共4页
为提高并网逆变器的适应能力,研究了一种多功能并网逆变器的综合集成控制方法,实现对正、负序下的基波有功、无功及谐波的综合控制。首先在电网不平衡下,分析了一种正序旋转d,q坐标系的电流联合控制方法,实现对正、负序电流的控制,提高... 为提高并网逆变器的适应能力,研究了一种多功能并网逆变器的综合集成控制方法,实现对正、负序下的基波有功、无功及谐波的综合控制。首先在电网不平衡下,分析了一种正序旋转d,q坐标系的电流联合控制方法,实现对正、负序电流的控制,提高系统的响应性能。针对非线性负载谐波问题,提出一种谐波复合补偿控制方法,将6k±1次特征谐波变换成旋转d,q坐标系下6k次谐波,旨在降低系统的复杂度。然后对基波、2次纹波和6k次指令电流叠加,通过比例谐振(PR)控制器实现综合集成控制。最后搭建了并网逆变器实验系统,验证了所提综合集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逆变器 电网电压不平衡 正负序联合控制
下载PDF
多逆变器并网耦合谐振机理及有源阻尼优化方法 被引量:33
6
作者 匡慧敏 罗安 +3 位作者 陈智勇 陈燕东 周乐明 李鸣慎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80-1189,共10页
对采用LCL型滤波器的并网逆变系统串、并联谐振的分析往往缺乏全局观,使得对逆变系统耦合谐振现象的机理揭示不够清晰及准确,进而难以实现有源阻尼参数的优化选取。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具有一般性特点的多逆变系统并网数学模型。该模型... 对采用LCL型滤波器的并网逆变系统串、并联谐振的分析往往缺乏全局观,使得对逆变系统耦合谐振现象的机理揭示不够清晰及准确,进而难以实现有源阻尼参数的优化选取。为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具有一般性特点的多逆变系统并网数学模型。该模型对两类典型并网逆变系统控制结构具备普遍适用性。利用该模型定性及定量分析了逆变系统耦合谐振现象的机理和规律。并着重分析了本征谐振点随并网逆变器数量变化在频域内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同时,结合图示法可以方便、直观地寻求有源阻尼参数对耦合谐振衰减的最优取值范围。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耦合谐振机理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及有源阻尼优化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逆变器并网 一般性 本征谐振 耦合谐振 有源阻尼
下载PDF
多逆变器并网运行耦合谐振分析及抑制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春强 陈智勇 +2 位作者 李鸣慎 匡慧敏 程石 《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016年第2期12-19,共8页
多逆变器并网运行的谐振问题与单台逆变器相比较为复杂。本文建立的多逆变器并网运行的诺顿等效数学模型,按谐振产生机理的差异将谐振划分为:自身谐振、并联谐振、串联谐振,并分析了各类谐振的特点;电流控制环节引入谐波电流补偿的有源... 多逆变器并网运行的谐振问题与单台逆变器相比较为复杂。本文建立的多逆变器并网运行的诺顿等效数学模型,按谐振产生机理的差异将谐振划分为:自身谐振、并联谐振、串联谐振,并分析了各类谐振的特点;电流控制环节引入谐波电流补偿的有源阻尼环节,以衰减耦合谐振峰值。通过与未采用谐波电流补偿的控制策略的对比研究,验证该方案抑制谐振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逆变器并联 耦合谐振 虚拟谐波电阻 微电网
下载PDF
“外挂”附体 iPhone 4变身单反遥控器
8
作者 粟国芮 李鸣慎 移动信息图库 《移动信息》 2014年第5期100-102,共3页
现今的智能手机大都配有Wi-Fi、蓝牙、NFC等无线技术,而去年几大品牌推出的旗舰机型如三星(SAMSUNG)Galaxy S4、LG Optimus G Pro 和HTC One却重新加入几年前就退隐江湖的红外传感器,以便用来遥控各种家电。
关键词 遥控器 附体 外挂 单反 WI-FI 红外传感器 智能手机 无线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