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OCTA表现
1
作者 代梦欢 李冬莉 +5 位作者 崔忆辛 申璐 李齐瑞 饶玲娜 郭姝蓉 袁玲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2期307-311,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表现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分为非DR组(NDR,23眼)和NPDR组(54眼),其中轻度NPDR(20眼)、中度NPDR(20眼)和重度NPDR(14眼...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表现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分为非DR组(NDR,23眼)和NPDR组(54眼),其中轻度NPDR(20眼)、中度NPDR(20眼)和重度NPDR(14眼)。NDR组与NPDR组的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SSP和DSP)、视力(LogMAR)进行比较,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进行比较,FAZ面积、视力、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DR组相比,NPDR组的视力值(LogMAR)、黄斑区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P<0.05);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差异显著(P<0.05)。视力(LogMAR)、FAZ面积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随着NPDR病情的进展,视力(LogMAR)、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视力 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面积 浅层毛细血管丛 深层毛细血管丛
下载PDF
不伴黄斑水肿的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代梦欢 李冬莉 +5 位作者 崔忆辛 申璐 李齐瑞 饶玲娜 郭姝蓉 袁玲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分析不伴黄斑水肿的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3年5月至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71例, 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例作为对照组;48例不伴黄斑水肿的NPDR作... 目的分析不伴黄斑水肿的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2023年5月至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71例, 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3例作为对照组;48例不伴黄斑水肿的NPDR作为观察组。观察组包括轻度NPDR者20例, 中度NPDR者16例, 重度NPDR者12例。比较各组之间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 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来探讨不伴黄斑水肿的NPDR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χ^(2) =2.37, P=0.123)、年龄(t=0.19,P=0.847)、高血压现病史(χ^(2) =1.81, P=0.179)、甘油三酯(Z=0.72, P=0.472)、低密度脂蛋白(Z=0.14, P=0.888)及高密度脂蛋白(Z=0.57, P=0.527)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HbA1c[(7.32±0.86)% vs (9.71±1.33)%]、总胆固醇水平[3.63(3.43, 4.02)mmol/L vs 4.53(4.01, 5.31)mmol/L]及糖尿病病程[3.00(2.00, 12.00)年vs 13.50(7.00, 17.00)年]指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0, P<0.001;Z=4.74, P<0.001;Z=3.29, P=0.001)。其中, 轻度、中度、重度不伴黄斑水肿的NPDR患者的HbA1c、总胆固醇水平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4.66, P=0.014;F=4.17, P=0.029)。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 HbA1c水平(OR=1.91,P=0.011)、总胆固醇水平(OR=2.24, P=0.013)是不伴黄斑水肿的NPD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bA1c水平和总胆固醇水平是不伴黄斑水肿的NPDR的危险因素;不伴黄斑水肿的NPDR的严重程度与HbA1c水平、总胆固醇水平成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糖化血红蛋白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术后黄斑区形态结构和视力变化的比较
3
作者 郭姝蓉 李冬莉 +4 位作者 崔忆辛 代梦欢 饶玲娜 李齐瑞 袁玲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893-899,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后的黄斑区形态结构情况和视力变化。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黄斑前膜33例(33只眼),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腹及内界膜剥除术,其中无其他...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黄斑前膜手术后的黄斑区形态结构情况和视力变化。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黄斑前膜33例(33只眼),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腹及内界膜剥除术,其中无其他眼部疾病或仅存玻璃体后脱离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18例(18只眼)为A组,而并存其他眼部疾病的继发性黄斑前膜15例(15只眼)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及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FAZ)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患眼术后1、3及6个月BCVA均有明显改善(F=18.03,P<0.001),CMT明显变薄(F=22.43,P<0.001),OCTA显示FAZ面积有一定程度增加(F=7.46,P=0.001);而两组间治疗后1、3及6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2,P<0.001);CMT、FAZ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0.01,P=0.855、0.96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黄斑前膜类型(特发性或继发性),CMT及术后恢复时间均对BCVA有明显影响(均P<0.01);术后恢复时间对术后CMT有明显影响(P<0.001),而黄斑前膜类型(特发性或继发性)对其无明显影响(P=0.747)。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总体优于继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黄斑前膜术后1个月内是视力及黄斑中心凹结构恢复最快速的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前膜 玻璃体切除术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