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西南部仲巴地区细石器人类活动的时代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拓宇 伍永秋 +2 位作者 杜世松 黄文敏 蒿承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96,共6页
青藏高原西南部仲巴地区已发现有3处细石器遗存地点,在仲巴地区选取了一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年代测试分析以及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仲巴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及风沙活动的关系,进而推算细石器遗存的时代.8.... 青藏高原西南部仲巴地区已发现有3处细石器遗存地点,在仲巴地区选取了一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年代测试分析以及粒度、地球化学元素等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仲巴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及风沙活动的关系,进而推算细石器遗存的时代.8.9~7.3ka BP为气候湿润,风沙活动弱,成壤作用较强的时期,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能够为细石器先民提供良好的狩猎活动条件.到7.3~3.8ka BP时期,气候干燥,风沙活动强,不利于人类活动.因此推测该区细石器遗存的形成时代在8.9~7.3ka BP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风沙活动 气候变化 仲巴地区 细石器
下载PDF
基于年代数据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风沙活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杜世松 伍永秋 +2 位作者 李拓宇 蒿承智 黄文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7-104,共8页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数据应用概率密度方法结合年代数据分布情况重建了该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历史.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早全新世风沙活动强烈,但也存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在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青海...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的年代数据应用概率密度方法结合年代数据分布情况重建了该区全新世风沙活动历史.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早全新世风沙活动强烈,但也存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在共和盆地、柴达木盆地及青海湖盆地风成砂都广泛发育,但青海湖盆地同期还有古土壤发育,冬给措纳湖流域在这一时期也有少量的风成砂层出现;中全新世古土壤广泛发育,风沙活动较弱,整个东北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晚全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和冬给措纳湖流域风成砂发育较好,而共和盆地古土壤广泛发育,同时青海湖盆地风成砂和古土壤均有出现,说明风沙活动强度的区域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局部地区受到了人为活动强烈干扰的影响.风沙活动强度与区域有效湿度密切相关,区域有效湿度较高时,风沙活动较弱;反之,风沙活动较强.另外,大面积湖泊的存在使得青海湖盆地和冬给措纳湖流域全新世风沙活动的特点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不尽相同,湖泊水位与湖泊增湿降温效应的相互关系以及物源供给特点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年代数据的概率密度方法相对于频率统计直方图具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利用了单个年代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能够反映年代数据的范围和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北部 全新世 风沙活动 年代数据
下载PDF
青藏铁路错那湖段沙漠化土地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陈长委 伍永秋 +2 位作者 谭利华 杜世松 段金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5-892,共8页
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建设对沿线沙漠化土地变化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根据错那湖段Landsat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和气象资料等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 青藏铁路格拉段铁路建设对沿线沙漠化土地变化的影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监测技术,根据错那湖段Landsat影像、Google Earth影像和气象资料等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建立解译标志,采用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法,提取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001年、2008年和2015年沙漠化土地信息,并对沙漠化土地变化成因进行分析。同时对铁路沿线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1)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增加2.21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呈减轻趋势;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8.9 km^2,土地沙漠化程度持续减轻。(2) 2001-2008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增加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土地沙漠化程度减轻主要与自然因素有关。2008-2015年,沙漠化土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土地沙漠化程度的减轻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3)青藏铁路错那湖段2 km范围内土地沙漠化程度变化最为明显,以沙漠化程度减轻为主要特征,青藏铁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为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错那湖 沙漠化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下载PDF
西藏安多地区近千年风沙活动过程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4
作者 黄文敏 伍永秋 +3 位作者 谭利华 潘美慧 杜世松 蒿承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80,共8页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存在广泛的风沙活动,而关于高原中部历史时期的风沙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高原中部安多地区柴荣(CR)风成沉积剖面,采用OSL测年方法建立剖面年代序列,以粒度为主要风沙活动代用指标,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有机质指标,... 青藏高原历史时期存在广泛的风沙活动,而关于高原中部历史时期的风沙活动的研究较少.本文选择高原中部安多地区柴荣(CR)风成沉积剖面,采用OSL测年方法建立剖面年代序列,以粒度为主要风沙活动代用指标,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有机质指标,揭示安多地区近千年来风沙活动过程,探讨风沙活动对高原近千年几个气候特征时期的响应,结果表明,安多地区千年来风沙活动可划分为5个阶段:1)1310年以前约300a,风沙活动很弱,气候温暖湿润;2)1310—1660年为气候稳定的过渡阶段,风沙活动较弱,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其中1450—1570年风沙活动进一步减弱,出现小幅的升温;3)1660—1890年风沙活动强烈,气候寒冷干燥,其中1780—1860年为小冰期中的距今最近一次冷事件;4)1890—1940年风沙活动很弱,进入20世纪暖期的升温阶段;5)1940年至今,风沙活动再次加强,转为冷干的气候环境,但其寒冷程度不及小冰期.柴荣剖面风沙活动所记录近千年气候变化与高原文献记录较为一致,但反映的气候特征事件并不完整.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10年)与高原中部、中北部和东北部湖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小冰期(1660—1890年)的起始时间比高原东北部、西部和中北部反映的晚200~300a,比高原中部的记录晚约150a.小冰期结束时间与整个高原记录一致,其中体现的冷事件与高原其他记录所指示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冷事件时间相同.20世纪暖期的起始时间与高原其他记录的时间一致,1890—1940年的暖湿阶段和1940年以来的冷干阶段也与高原东北部、西部的研究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安多 粒度特征 风沙活动 气候响应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典型地区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粒度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伍永秋 王立辉 +2 位作者 杜世松 李静芸 申玉龙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40-1149,共10页
地表松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颗粒蕴含着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与其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等有关。因此,可根据沉积物中不同粒级颗粒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差异,进行沉积物物源追踪或沉积环境重建... 地表松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颗粒蕴含着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与其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等有关。因此,可根据沉积物中不同粒级颗粒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差异,进行沉积物物源追踪或沉积环境重建。选择青藏高原在气候和地貌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柴达木盆地、错那湖、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分别采集了这几个地区的沙丘沙、黄土、湖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残坡积物等地表松散沉积物样品,用干筛法将沉积物样品分为两个部分,粗颗粒部分粒径范围为≥75~500μm,细颗粒部分粒径<75μm。对上述粗、细颗粒分别进行稀土与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轻矿物组成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并对沉积物中粗、细颗粒的测试结果采用古典多维尺度方法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松散沉积物中粗、细颗粒在轻矿物组成、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稀土特征、元素参数等方面存在差异;细颗粒部分蕴含了更多的环境信息,富含容易受化学风化影响的黏土矿物以及硬度较小、容易被磨蚀的方解石等矿物。在物源示踪中不同气候区的沉积物细颗粒不宜进行直接比较,应根据样品的粒度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合适的粗颗粒组分进行物源示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球化学特征 矿物组成 粒度效应
下载PDF
西藏安多剖面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文敏 伍永秋 +2 位作者 潘美慧 张健枫 杜世松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9-357,共9页
对西藏安多剖面的3个层位沉积物与两个现代流动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传统粒度参数及体积分维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其粒度特征以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安多剖面的3层代表了3个不同的气候阶段,第一层(0~172 cm)沉积动力为... 对西藏安多剖面的3个层位沉积物与两个现代流动沙丘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传统粒度参数及体积分维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其粒度特征以及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安多剖面的3层代表了3个不同的气候阶段,第一层(0~172 cm)沉积动力为风,其中在0.44~1.08 m深度处是一次风力加强的阶段,第二层(172~224 cm)、第三层(224~232 cm)均在6 Φ附近出现次峰,悬浮组分明显增加,推断为远距离输送的粉砂级颗粒沉降,表明这两个阶段风力有所减弱;安多剖面颗粒比研究区现代流动沙丘颗粒细,表明剖面可能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沉积;本研究区样品的体积分维值在0.215~1.77,虽然没有实际的物理意义,但作为粒度参数指标,在指示环境变化上是有效的,并且与粘粒、粉砂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细砂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分维值 风成沉积 安多
原文传递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活性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被引量:28
7
作者 伍永秋 张健枫 +2 位作者 杜世松 哈斯额尔敦 黄文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12-1619,共8页
以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活动区典型的不同活性沙丘(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于2011、2012年4—10月,每月2次,利用烘干法对3种沙丘迎风坡、丘顶、背风坡底部的0~100cm深度土壤水分进行定位监测,分析了3种沙丘土壤水分... 以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活动区典型的不同活性沙丘(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于2011、2012年4—10月,每月2次,利用烘干法对3种沙丘迎风坡、丘顶、背风坡底部的0~100cm深度土壤水分进行定位监测,分析了3种沙丘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总体表现为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流动沙丘。3种沙丘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大体上都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3种沙丘背风坡底部土壤水分含量最高,其次是迎风坡,丘顶最低,且迎风坡和丘顶两年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差距不大。表层0~10cm土壤水分含量季节之间差异最大,随深度增加,土壤水分季节变异系数减小。沙丘各部位土壤水分含量垂直变异系数总体变化趋势为从春季到夏季增加,从夏季到秋季减小。土壤水分含量在0~100cm的垂直变异系数与土壤水分含量为负相关关系,水分含量越高,土壤水分在0~100cm之间的变化幅度越小。研究区3种沙丘土壤含水量变化水分可分为4个时期:4—5月为春季缓慢积累期,6—8月为夏季消耗期,9—11月为秋季积累期,12月到次年3月为冬季稳定期。总体上,天然植被对水分的涵养效果大于其消耗,本区降水可以维持不同活性沙丘的天然植被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沙丘 土壤水分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风成沉积物源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杜世松 伍永秋 +2 位作者 黄文敏 李拓宇 蒿承智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4-191,共8页
风成沉积物的物源追踪对于重建干旱区地表过程、恢复区域过去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历史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不同类型风积物的环境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厘清物源变化与气候变化以及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在回顾了风成沉积... 风成沉积物的物源追踪对于重建干旱区地表过程、恢复区域过去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化历史以及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不同类型风积物的环境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我们厘清物源变化与气候变化以及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在回顾了风成沉积物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单矿物地球化学等物源示踪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物源分析方法的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物源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沉积物 物源分析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单矿物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沙漠化的过去与未来 被引量:1
9
作者 伍永秋 张春来 +2 位作者 杜世松 李庆 谭利华 《科技纵览》 2017年第9期76-77,共2页
在国家973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课题“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借助野外调查、风沙剖面观察与采样、室内绝对年代和环境代用指标测试、遥感影像判读、相关资料分析等手段,对青藏高原沙... 在国家973计划项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第1课题“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的支持下,研究团队借助野外调查、风沙剖面观察与采样、室内绝对年代和环境代用指标测试、遥感影像判读、相关资料分析等手段,对青藏高原沙漠化格局与变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沙漠化 气候变化 计划项目 野外调查 指标测试 绝对年代 影像判读
原文传递
雅鲁藏布江中游及昌果沟遗址古环境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拓宇 任小林 +6 位作者 廖奕楠 莫多闻 鄂崇毅 鲁鹏 许俊杰 伍永秋 杜世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7-555,共9页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个阶地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分析;此外,还总结了雅鲁藏布江中游23个全新世古土壤/泥炭的测年数据,进行概率密度分析,试图揭示区域的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全新世古土壤/泥炭年代的概率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变化,9.0~6.0 ka古土壤/泥炭发育在波动中增强,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6.0~2.9 ka古土壤/泥炭发育最强,气候相对温干;2.9 ka后鲜有古土壤/泥炭发育,气候变得冷干,史前人类活动受限.4.5 ka之后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一级阶地的形成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提供农业耕作的场所,古土壤的发育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4~1.1 ka期间(吐蕃王朝时期)局部地区有古土壤发育,气候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昌果沟遗址 阶地 概率密度函数 古环境
原文传递
基于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的西藏错那湖东岸风沙来源的定量化分析
11
作者 段金龙 谭利华 +2 位作者 杜世松 陈长委 伍永秋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316-2326,共11页
本文通过对西藏错那湖地区基岩、第四纪沉积和风沙堆积的填图和采样,测量其化学元素成分,应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化查明风沙沉积的物源组合及其贡献百分比,从而为错那湖地区更科学地进行沙漠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分析结果表... 本文通过对西藏错那湖地区基岩、第四纪沉积和风沙堆积的填图和采样,测量其化学元素成分,应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化查明风沙沉积的物源组合及其贡献百分比,从而为错那湖地区更科学地进行沙漠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指导。分析结果表明:①使用复合指纹识别技术定量查明了错那湖东侧巴索曲、龙庆南沟和桑曲3个风沙分布区的物质来源,风沙主要来源于湖的东岸和北岸;②错那湖地区风沙的物质来源差异很大,以东岸贡献为主,对3个风沙区的贡献率分别为82.3%、60.4%和10.1%,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渐减小的趋势;③结合青藏铁路分布可知,东岸物源对铁路的威胁最大,北岸物源仅对铁路以东到山坡的狭长区域有一些影响。夏季高温多雨期,巴索曲、龙庆南沟和桑曲3条河流将中上游的冻融、风化形成的细颗粒物质通过流水作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湖滨区域,来年冬春季干燥大风期时,这些暴露的细颗粒物质被大风输送到东侧形成风沙区,基于这一作用机理的认识,认为本地区风沙对铁路的威胁是持续的、长期存在的。因此,在铁路西侧防沙措施的基础上,还应加强铁路东侧的风沙的治理,并在铁路和山坡之间的狭长地带也设置一些防沙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物源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 多元混合模型 贡献率 青藏铁路 错那湖
原文传递
Holocene aeolian activities linked to Ind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12
作者 LI Tuoyu ZHANG Jifeng +6 位作者 WU Yongqiu DU Shisong MO Duowen LIAO Yinan CHEN Zhitong LIU Jianbao LI Q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12期2002-2014,共13页
Widespread aeolian deposi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have provided valuable palaeoclimatic information.However,the primary factors(e.g.,climate factors,human activity,and vegetation cover)controlling aeolian depositi... Widespread aeolian deposits on the Tibetan Plateau(TP)have provided valuable palaeoclimatic information.However,the primary factors(e.g.,climate factors,human activity,and vegetation cover)controlling aeolian deposition remain elusive.In this paper,we use a dataset that comprises new and published ages of Holocene aeolian sand and loes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controlling factors and palaeo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aeolian deposition.Several intervals of enhanced aeolian accumulation centered at 8.5-7.8,6.4-5.8,4.5-4.0,3.1-1.8,and 0.9 ka are identified,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low rainfall events and weak Indian summer monsoon(ISM).This suggests that regional wetness,dominated by the ISM,may play a key role in modulating dust emissions and aeolian deposition on centennial timescales.Our results show that on centennial-to millennial-scales,ISM activity can be reconstructed by non-continuous aeolian deposits in the monsoon dominated 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LOCENE aeolian activity DUST Indian summer monsoon Tibetan Plateau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